真正的太极拳到底应该怎么练,为什么变成了现在这个样?这个视频还原了真相

我教的杨八五和现在外面练的不咋一样,怎么个不一样?大家先看一下下面的视频就知道了。

不一样,并不是说我练的比谁好。比我练得好的人有很多,我们不是常说嘛,高手在民间。真正的高手也不屑于出来为了证明什么给谁看。

你比如我的几位师兄就比我练的好的多,可人家做大生意的做大生意,平稳享受工作的享受工作,他们就不出来展示。

我因为过去是个教书的,勉强能说会道,为了李氏太极拳这个国家级非遗的发展就做了这个人前显摆的事情。

我们李氏太极拳的创始人李瑞东先师师承于杨露禅,可以毫不为过的说,是在把杨家的太极全盘继承的基础上,又融合董海川的八卦掌,龙禅和尚的少林内廊秘法拳,岳青山的岳氏心意十二形,甘澹然的江南派太极拳等各门派武术精华而集大成创出了李氏太极拳这一流派。

李氏太极拳的形成犹如杨露禅学拳于陈长兴之后又自成一家风格特点的道理是一样的。有他的历史使命,有他的形成必然。可以毫不为过的说,李氏太极拳把过去的太极拳很好的继承了下来。

我的杨式太极拳学自于北京通州区王秀田老师,练法风格上则是以我们李氏太极拳继承的杨家老的练法为主。所以,这套杨八五就给大家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套太极拳的练法不好练,但是很纯正。反过来说,纯正的杨八五还真的不好练。那么,纯正指的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说一说。

一,立身中正

杨式太极拳极为重视中正二字,拳谱中有“中正安舒”之句。意谓练拳是否做到了中正,以安稳与否,舒服与否作为衡量标准。

很多人练拳外表看着很中正,也就是所谓的标版溜直,但是却感受不到安稳舒服,不知道什么是安稳舒服,那么就不是杨家拳所指的中正。

很多人也被立身二字所误导,把其中的身理解为身体。实不知,身乃整个身体(从头到脚)的简称,非独指躯干而言。

所以,在练太极拳的时候要结合着自己是否安稳舒服来调整周身上下、前后、左右的平衡点。平衡了就中正,就安舒,中正安舒了就必然平衡。太极拳是动态平衡的技术与艺术,其实指的就是这个。

二,变转在腰

太极腰,太极腰,这是太极拳核心练法之一的特征标志。现在有一些人总是提到胯,颇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意思,进而淡化大家重视太极腰的重要性。

胯在太极拳的练习中确实很重要,可相比于腰,腰更重要。因为,太极拳每一式与每一式的变转,以及每一式自身的收和放都是靠着腰来完成的。因此,练太极拳有“以腰带胯”之语,而无“以胯带腰”之说。

然而太极腰的这个腰指的不是腰围。这个腰指的是“腰隙”,即命门穴。每一动都要在这个地方让它松开,以它为变转,收放的关键。

太极拳是做着各种圆圈运动的拳。我们现代人都具备科学常识,即只要是圆圈就离不开圆心和半径这两要素。

练太极拳,无论是手上的画圈,胯上的8字圈,腰围上的转圈都属于圆圈的范畴,所以拳谱上说,“以腰为轴”,“腰为主宰”,“变转在腰”,实际上指的都是腰这个圆心。

圆心只能是个点,而绝非是面。所以太极腰指的是命门穴。因此拳谱里告诉我们:“命意源头在腰隙”。所以,任何说转腰就是太极拳的“以腰为轴”,“腰为主宰”的人就都是外行。

现在的人能正确认识到这个事情的非常少,认识都认识不到,练的时候当然就不会做到。正如一桌子菜,你不想着夹肉,你的筷子就不会自动去夹肉的道理一样。

你练拳变式的时候不想着松命门穴,不会松命门穴,你的命门穴当然就不会松,你练的拳就少了关键性的东西。所以拳谱里再一次的指明,“变转虚实须留意”,留意哪里?留意命门穴这里。

我师郑昭明先生教众弟子都是每每如此告诫去做,所以,我视频里练拳即是这么做的。

三,以身带手

这是一个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词语。为什么要以身代手?因为不用学习,任何一个人都自然而然的是主动动手。

杨澄甫曾说过:“太极无手”,“动手非太极”。指的都是这种不遵守练拳要领爱主动动手的情况。所以,如果你练杨八五没有做到以身带手,那么就必然是错的。

练拳为什么要以身代手?拳谱里说,“劲起于脚,发之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就告诉了我们,内劲的运行路线的起点是脚,最后完成的终点是手。

因此,如果手是主动动的,先动的,先完成了的,那么当然就违背了这个练拳的准则,就无法形成太极劲路。

现今,大家看看有名的还是无名的太极拳练习者,是不是手臂爱动,主动动的数不胜数?千万别看!即使不伤人,但肯定伤眼睛。

到底什么是手臂的主动的动?

1,身体不动,手臂单独的运动;

2,身体转动都停止了,手臂还在动;

3,手臂和身体的运动看似一起动,实则是各自的在动。

我可以举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躯干好比一个人的身子,手臂好比一个人的影子。身体动,影子跟着动。身体不动,影子也不动。否则,就成了灵异事件了。影子的动,必然是基于身子的动,而不是影子自己能动。如果是影子自己能动,动的和身子的动很一致,那么都是违背科学的。所以,练太极拳手不能单独的动、主动的动,必须要“以身带手”的动。

这么一说,相信大家肯定就明白了。同时也会在体验中发现能做到很难。而这恰恰就是真正的太极拳不好练的一个方面,且是极为高级所在的一个方面。拳谱里说“上下相随人难进、手脚齐到方为真”。指的都是这个。

我当年和郑师学拳,郑师总是苦口婆心的说,练拳练的不是招式,而是借着招式,遵守拳理来改变我们的运动习惯。

那个时候虽然信师之言,可就是做不来!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运动习惯真的是太难了。但皇天终究不负有心人,只要时时在练拳中提醒自己,就没有做不到的。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真正的难,难就难在坚持坚持再坚持。即对师父所教的练法的坚定坚持。

四,丹田内转

拳谱里说,“拿住丹田练内功”。杨八五是内功拳,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定的。如何练这个内功拳?唯有拿住丹田来练拳才行。

拿住丹田练内功,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丹田中要有沉坠感,饱满感;二是满足前面的三个条件。这才能在每一式的变转当中实现丹田内转。

丹田内转更为准确的说是丹田自转。它是不假人为而实现的转动。是最真实的转动。这种练法和现在的那些所谓的转丹田的练拳方法的区别就是拔苗助长与否的区别。

翻阅古代任何一篇太极拳论,皆为转丹田之说,此非练太极拳没有丹田转动之事实,而是练对了,符合上述条件了,它自然就转了,反之无益,不实。

你若不信,想一想《太极拳论》里说的“气沉丹田”即可知是否有丹田之一说。你若不信,看看《十三势行功歌》中说的“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即知是否有丹田之一说。

此皆为我所说的一,丹田中要有沉坠感,饱满感的所指。二,刻刻留心在腰间指的就是在丹田有物感的基础上,要时刻注意腰胯腹之间,如此丹田不求自转而自转。周身之气自然充盈。因丹田为纳气之海,简称气海。为气之聚散的总机关。

这也是我在教学当中所教授的一个重点。而这也仅是我师所传太极内功练法之一隅而已。太极正如吾门祖师李瑞东先师所言:“其深如海,其细如发。”什么时候练到死了,什么时候才算练到头了,无有止境!

五,以气化力。

一提到气,很多人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他没有练出气,不知道何为气。

气,在古代太极拳的论述当中比比皆是,在中国现代以来的各门派拳术家的论述当中也是随处可见。这包括了陈、杨、孙、武、吴这五个人尽皆知的传统太极流派。

可即使如此,在今天陈式和杨式这两个最为盛行的太极拳习练群体当中,还有很多人否定气,甚至是对内气冷嘲热讽。这不啻于练着某某式的拳,还否定那个式的祖宗遗言。这类人的言行殊为令人可叹。

太极拳的练法练对了,任何一个人是都能感受到自身的内气的。凡是我所教的学生都有气感,因为我们继承下来的练法决定了能做到这一点。

练太极拳必须要能练出气感来,有没有气感意味着习练者是否做到了松、掌握了松。不松,任何人都无气,松了则任何人都能感受得到气。气是人身所本有,是中医诊病,治病的不可或缺的实际物质。否定气就是否定了祖先,否定了真理,否定了真正的太极。

练拳有了气感之后,练拳就不再感觉空洞。保持气感的时间越长,松的效果也就越好,松的时长也就越长。太极内劲就是在这样的身体状态下逐渐形成的。所以,有气者就具备了练出太极内劲的条件,无气者就无练出太极内劲的可能。这是为什么要练出气感的原因所在。

郑曼青曾讲过杨澄甫当年教拳,一天到晚坐在那儿,可以不发一言,不问他他绝不讲话。但这个“松”字,每天总要讲个几百回。可见练太极拳,松的重要性。

松就能感受到气,不松就感受不到气。能松,能感受到气,就意味练对了,否则就是不对。因此,拳谱上有曰:“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说的就是这个。

有气感了,才能谈及“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是形成内劲的一大要素,但气的本身在实战中打不了人。能产生打人效果的是劲。劲的形成其实还是一种力,只是这种力是力存在的更为高级的一种形式。须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获得。

总之,无气者永远练不出内劲,而内劲指的也绝不是气。

六,神宜内敛

这指的就是练拳时精神的专注度。精神的专注是就内里而言,而不是对外部动作。现在的人练拳眼神向外面看出很远,眼睛也睁得多大,这实际是在耗神,是错误的用神之法。

拳谱中有曰:“神宜内敛”。宜就是适宜,应该的意思。内敛当然说的就是不外放。为什么“神宜内敛”呢?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在练拳的时候能更正确的用那个意。

我们的心神、眼神注意到哪里,我们的意识就会跟着到哪里。大家一试即知。

太极拳是内功拳,内家拳。练的是内里,如果神在外,则意识就没法单独的在内里做功。那么松也好,有气感也好,就都无法做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做不到这些,就练不出内劲。

那么,即使松,即使有气感也是不行。吾师尝言:“神形意气成一统,如此方是太极拳。”即练拳时,精神、功架、意念、内气要统一在一起,作用到一处。这个一处就是内里。

神不收回来,意就没法在内里作用,那么就练不出太极的功夫。所以,有很多人身体柔韧性好,打起拳来也很柔和,可就是没内劲,没功夫,原因就出在不会用神意的问题上。

七,用意不用力

练太极拳有用意不用力这个要领要求。为什么不用力呢?这里面的道理不止一个,但是我用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来做说明,大家就知道用意不用力是多么的正确,甚至高明了。

我们吃饭夹菜的时候,肯定是有一个夹菜的意识,筷子才会奔着目标夹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想着用力气,或者有用力气的想法,那么夹菜的动作就会滞,即不顺遂,不顺畅,甚至很不舒服。可我们能说夹菜的时候没有想过用力,它就一点力气都没有吗?显然它是有一个自然力去来完成我们的意志命令的。

人走路也是一样。我们奔着任何一个方向走都是有意识的行为,可在走的时候会想着怎么用力气吗?如果想,或者给两条腿下达用力气的指令,那这个路走起来就会很累人,不顺畅。可即使我们不下命令,它难道就没有力气存在吗?如果没有,两条少说也有三十多斤的大腿是不可能反复抬起,落下的。

所以,练太极拳为了能让动作柔和、圆活、顺遂,只要有一个意识即可,因为人体自身就有一个支撑力来完成拳架的姿势维系,自然就有一个推动力来完成拳架的变转。不必再多加一个用力的意识。

可以毫不为过的说,没有意识的作用,拳理的要领要求就不会自动、自发的落实到拳法当中。无论是松,还是立身中正、以身代手、以腰带胯、精神贯注、变转在腰,任何一个都离不开意识的作用。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意在太极拳的习练始终都是无处不在的,且要精细至极的。对于这一点,拳谱中早已说过:“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断续处。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凡此就是意(在内的作用),不在外面。”

而若想用好意,就先要收好神。神在身中窍穴之内,如三军主帅坐镇中军大帐是也,口诀是谓凝神入气穴。

主帅者,发号施令是也,不可离开中军大帐。故拳谱中有“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兵将)。意为令(指令),气为旗(推动力)”的明示。这是一个整体性的过程,且是通过每一个式子不断重复又重复的过程。

所以说,神形意气成一统,如此方是太极拳。可现在练太极拳的人有多少是这么练的呢?不能说绝无仅有,可太少太少了!很多人的那个神恨不得通过眼睛往出看多远,蹬多大,就更别提内敛、收藏了。

这当然是极为不对的。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真正有钱的人从来都不会拿着大把大把的钞票满世界的炫耀。

今天就写这么多吧!真理和财富从古到今永远都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这是不可更改的事实。真正的太极拳是绝对普及不了的,普及了的太极拳已经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了。

太极拳的简化虽然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方便了更多人学习它。可这种简化的代价就是退化,甚至是转基因。所以,当前看似是太极拳的盛世之况,实际却是它的臃肿之象。

——写于广东培训地

时间:11月3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