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十月初一是寒衣节?你知道寒衣节是咋来的吗?与你想的不一样
农历的十月初一为寒衣节,也就是祭祀祖先的节日,此时正是秋冬交替之时,寒气初生,人们在添置棉衣的同时,也不忘给已故的先人送去棉衣,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俗。那么寒衣节到底是怎么来的?或许与你想的不一样,老话说:“祠兵十月朔,万民送寒衣”,是啥意思?
什么是“祠兵”?
以前人在兴兵之前,先要把士兵集合在城外,然后举行盛大的祭天、祭地以及祭祖仪式,比如在《新三国》中赤壁之前,袁绍就举行了盛大的祭礼,不过最终还是被曹操战败于赤壁。汉代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顺逆》中就说道:“故动众兴师,必应义理,出则祠兵,入则振旅,以闲习之。”
当然“祠兵”的习俗自古就有,最初是为了祭祀“兵主”蚩尤的。比如《史记封禅书》中就说到: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所谓“祠八神”分别为:祠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时主八位。
意思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就开始祭天祭地以及祭拜名山大川,以保江山永固。其中第三位兵主,指的就是蚩尤。他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首领,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骁勇善战,其部落以牛和鸟为图腾。
蚩尤与炎帝本来是一个部落,后来离开炎帝自成一体,并且打败了炎帝。之后炎帝与黄帝联合,在涿鹿打败了蚩尤,大量的黎部落人成了俘虏,由于都来自于黎部落,所以叫“黎民”。最初的黎民指的就是俘虏,后来逐渐与百姓的地位平等了,黎民就成了老百姓的代名词。
虽然蚩尤战败,但他的勇猛依然深受后人追捧,被尊为为兵主。秦始皇“祠兵”就是祭拜蚩尤。在刘邦起义之时,也是“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汉朝建立之后,刘邦登基第六年就令手下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到了东汉时期,洛阳也建起了蚩尤祠,并且距离武库较近。
到了唐代,依然保留着祭拜蚩尤的习俗,所以在唐朝之前,祭拜蚩尤也就是“祠兵”。后来蚩尤逐渐被人们黑化,成为了反面角色,地位也越来越低,“祠兵”的习俗也就逐渐淡化了。
十月初一与“祠兵”有啥联系?
十月初一也就是十月朔日,那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以建亥为岁首,也就是十月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自古以来,年初和年末都是非常隆重的节日,相等于如今的过年。
秦始皇以武力吞并六国,在新年的头一天当然要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其中有一样就是祭祀“兵主”蚩尤。可以想象一下,连朝廷都要祭拜蚩尤,更何况是民间呢?所以十月初一祭拜蚩尤的习俗在秦朝是非常盛行的。
如今在蚩尤的故乡,依然有“十月岁首祭祀蚩尤”的习俗。所以十月初一寒衣节最初就是祭拜蚩尤的,当然那时候还没有送寒衣的习俗。后来随着蚩尤的地位贬低,十月初一就变成了一个祭拜祖先的节日。
祠兵十月朔,万民送寒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十月初一寒衣节最初就是祭拜蚩尤的,蚩尤为兵主,所以叫“祠兵”。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一个祭祖的节日。由于秦代以建亥之月为岁首,相等于秦朝的元旦,与过年差不多,因此那一天就成了一个祭祖的节日。
诗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一年之岁首祭拜蚩尤,祭拜祖先也是理所当然的了。由于此时冬季将至,人们在给自己添置新衣时,也不忘给先人送棉衣,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也就成了现在的寒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