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场人的一些思考

原创 萧北笙烟 来聊个两毛钱的天 10月13日

不知不觉工作已近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除了对新岗位锲而不舍地学习,也会在闲暇时间思考:一、我为什么要做这些;二、我未来能做什么。

前阵子和行业内非常资深的一位前辈吃饭,向她讨教。她已身居高位,本以为如她这般可以决策很多事情的角色,工作应该会较为舒心。着实没想到,她和我说:“所谓的权利,带给你的是更大的责任、更难处理的拉扯,不存在到哪个位置就会舒心。或许在初级的位置,你会受制于日常琐事,但处于高位,你会被大的战略牵着鼻子走,不得不妥协一些你所不认可的事情。“

『总有人制约你,是不管在哪里,都无可逃避的事实。』

很多时候,在职场,我们确实更关注一些光鲜的外表,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爬得高,一些事情就能水到渠成地解决。殊不知“高职位”难事并不会减少,越是往上走,合作方越是难说服,责任也越是重大。

『你的权利远远追不上你的责任和无奈,这是社会残酷的既定事实。』

这是整场沟通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或许成长就是一个接受不断受制于现实的过程,当我们无法改变环境,我们只能改变自己的心态。

我曾经在职场上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合作方一点不配合,会让我崩溃良久。很多时候会在下班之后自我怀疑:为什么总被针对,是我做错了什么吗?久而久之,我渐渐明白:很多事情并不值得挂怀,在被针对的时候,多去思考合作方的动机,而不是先自我怀疑。一件事情,如果对于合作方而言优先级很低,那不配合就是正常的事情;一件事情,如果合作方已经了解到”不负责”的代价很低,那她也可能产生不负责任的行为。

在工作中,比较现实也比较无奈的一件事情是:很多不负责任的行为,都并不必然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很多负责的人会越来越累,而不负责的人会乐得轻松。我并不想指责这样的现状,因为每个人来工作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去要求所有人负责,我们只能做好自己。换言之,我只能保证该我做的事情,我会做好,至于他人决定的事情,我只能努力督促。工作一段时间最大的收获就是:

『永远不要用他人的错误、无知、无能来惩罚自己,也不要尝试去改变表现得如此的人。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很多表现得如此的人,他们并不是不可以做得更好,大多只是不想罢了。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风险,如果他们评估过他们可以承担,任由他们去就是了。

因为总有人想“躺”,工作的边界就非常重要。如果一些边界明确的事情,总是越俎代庖,那搭了便车的人就会尝到甜头,而后有动力表现得更加无能。如果一件事情就应该A做,哪怕他做得差、做得久,我也会慢慢等他推进。如果他的低效和能力影响了他的工作,那他就应该承担这部分可能的风险。我们不可能去包庇这样的人一直藏匿在公司里,领着薪酬却不发挥价值。这样的“躺”,只会恶性循环,让所有人的工作越来越心累,致使良好的工作氛围被打破,而后“劣币驱逐良币”。毕竟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改变大环境很难,成本也很高,与其努力改变,不如先一步离开。

这可能会就造成一个有些可悲的现象:“良币”一直在动,“劣币”按兵不动。而后一批又一批到来的新“良币”被不断驱逐,当发现这个“劣币”想要将其淘汰之时,由于在职时间太长,成本已经非常高了。

这又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劣币”是否必然要被淘汰?这又是一个有趣的事情。如果大家工作能力都很强,都能半小时做完工作,那凭什么给一些人高绩效,给一些人低绩效呢?就算是轮流低绩效,有人也禁不住去想:一、我怎么样才能“显得”比别人做了更多事,从而造成差异;二、如果我到一个有一些人可以给我垫底的地方,岂不是不需要轮流了?如果抱有“一”的人较多,那就有可能造成无效内耗;抱有“二”的人较多,那就会造成一部分“良币”的流失,从而引进一部分“劣币”,重新达成一个新的平衡。

如此一看,“劣币”似乎成了职场新生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的平衡如要保持,有一个重要的前提:

『良币要有相对公平的评估。』

做的事情多,相对就要有更多的实质肯定,否则人才激励就是一个空壳,从而继续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

在“相对公平”可以保证的假定下,为什么仍会有人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赚取更多的金钱,达到更高的地位,反而“放任”自我成为“劣币”呢?其实,成为职场上的“劣币”并不是一件丢人或是应当遭人唾弃的事情。社会是一个平衡态,职场上的“良币”,可能会是家庭中的“劣币”,朋友关系中的“劣币”。

『所以,职场上的“劣币”很多时候只是为了满足成为其他场景中“良币”的一个必然选择,毕竟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只要能承担成为“劣币”的代价即可。』

我不排除有“天然的劣币”或者“人为的劣币”这样绝对的存在。所谓“天然的劣币”,就是这类人几乎不擅长任何事情,在各种场合都是“拖后腿”的存在。哪怕他非常努力,他也没办法出人头地。尽管非常倒霉,却不得不承认总有这么几个“天选之子”,除了包容,也别无他法。所谓“人为的劣币”,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但也模糊地知道自己“可能擅长什么”,但他并不想劳累,所以他不会尝试在可能成为“良币”的场合去成为“良币”。

『他会紧握“不知道、听不懂、学不会”的三字口诀,在不同的场合打造“我是傻子”的免死金牌。』

这类人,除了让他尽可能承担他“躺”的恶劣风险,也确实没更好的办法,只能开导自我:love and peace。

至于介于其中的“不得不成为”的劣币,我们只能理解。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是不一样的,我们包容他人的同时,他人也在其他的场合包容我们。尽管这两个场景的“他人”不会是同一批人,我们也只能乐观地相信,人际是一个圆,兜兜转转,总会有好事发生。抱着“他可能也在别的场合有所作为吧”的想法,或许不能减轻工作量,但至少心里的负担减少了良多。

『案牍劳形的病免不了,心理医生的门,总能少敲几次。』

如果此时你返回开头,你会惊喜地发现,我提出的两个问题,一点也没有解决。不是我忘了,是我确实难以解答,那便等我想明白了再分享。

大概你读到这里,已经忍不住笑了。愿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在职场上快乐地生活。

阅读 107

文章已于2021/10/13修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