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思语//玉门娃记忆中的年味
六七十年代,玉门娃对油城的记忆除了油区、油井外,还有以贯穿南北”双马路”为主线的老君庙、八井、南坪、公园、北坪、三台、解放门、电话大楼、三三区、新市区各个地名。但最重要的一个记忆就应该是“年味”了。这种记忆就是从吃开始,是玉门娃独一无二的记忆累加。
记得小时候,家家都是粗茶淡饭,多以汤面片、面条为主,家况好点的放少许萝卜、土豆,炝个葱花,但大多以多调酱油来使饭的味道更重些。家里孩子多的饭就清点,孩子少的饭就稠点。当时十来岁的同学哥哥数着吃汤面片的样子至今都还在脑海。这种重样饭是日复一日的,所以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春节的到来。因为春节,可以过足一年欠下的美食瘾。记忆中,那种时光实在是太快乐了,穿着新衣,口袋装着鞭炮、糖果,等着大人们呦喝着吃饭,尤以家家“八大碗”令人难忘。大碗杂拌、大碗凉粉、大碗土豆红萝卜、大碗八宝饭、大碗酱肘子、大碗蒜拌牛肉、大碗合页加糟肉、大碗白菜豆腐丸子,在配上油炸的馓子、麻花、油饼,这个年味就很足了。
八十年代,随着生活的丰富,油城美味越来越多,面食品种成为最多的一类。街边的油条豆浆、哑巴馅饼几乎是许多玉门娃的早点。记得兰州牛肉面刚落户北坪时,排的队竟然长达几十米。武威的三套车、张掖的牛肉小饭、稍子面、酒泉的糊锅、锅盔、敦煌的驴肉黄面、陇西的腊肉夹馍、宁夏的荞麦饺团、陕西的羊肉泡馍,还有四川的馄饨、米线、麻辣烫、砂锅、火锅都纷至沓来。也就从那时起玉门娃油水多了,肚子圆了,身体壮了。而油城的年味也越来越重,红灯高挂、鞭炮声声、喜迎新春;人头攒动、走家串户、把酒推盏,似乎过年的年味都集中在热闹的喧嚣和丰盛的酒菜中。
玉门娃对各地饭菜口味都能适应,有一条主要原因,就是父母都是来自大江南北,加之戈壁大山培养的豪爽义气,形成了独特的玉门娃性格。玉门为支援各大油田调出过许多人,无论到哪个油田,如果听到普通话中偶尔露出“那、那们、那们爸妈、我们爸、我们妈,还有那拖着长音的--dai--”,那一定是玉门娃。
现在的玉门年味亦然很浓,家里温暖如春,街面流光溢彩。但饮食又回到了初始的清淡,肉少一点,酒少一点,过去吃土豆、萝卜是因为艰苦,现在吃土豆、萝卜是为了健康。重要的是吃土豆、萝卜的还是那些玉门娃,这也是玉门娃对油城刻骨铭心记忆的一部分吧……
老君庙
老一井碑
苏联有巴库 中国有玉门
凡有石油处 就有玉门人
----李季
鸭儿峡
曾经有名的“玉城春”大碗菜,谁说不是年夜饭的主角呢……
“聚馨园”烤鸭、丸子、炸酱面,年味少不了的东西
年货必备的油炸、酱卤食品
副食商场的甜点和“陇园春”冰激凌,女士、孩童的最爱
“老字号”的哑巴馅饼,不知过年休几天?
是脱口秀“黄西”,还是玉门油娃?
陇西腊肉夹饼方便了过年上下班的人们
曾经排大队热买的“关外关”包子、饺子,年前年后也不例外
如今还火的“三三区”砂锅、菜拌面
恭祝:身在各个油田的玉门娃,新年快乐、鸡年吉祥、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编辑:清风弄竹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