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而论之战国策4

(一)昭献在阳翟

昭献在阳翟,周君将令相国往,相国将不欲。苏厉为之谓周君曰:“楚王与魏王遇也,主君令陈封之楚,令向公之魏。楚、韩之遇也,主君令许公之楚,令向公之韩。今昭献非人主也,而主君令相国往;若其王在阳翟,主君将令谁往?”周君曰:“善。”乃止其行。

昭献来到阳翟,东周君打算派相国前往迎接,相国觉得自己的级别不应当去接见昭献。苏厉替相国对东周君说:“先前楚王与魏王会面时,你派陈封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魏国去迎接魏王。楚王与韩王相会时,你派许公到楚国去迎接楚王,派向公到韩国去迎接韩王。现在昭献并非君王,你却派相国前往迎接;如果楚国的君王也来了阳翟,你要派谁去呢?东周君听从了苏厉的劝说,打消了派遣相国去迎接昭献的主意。

秦假道于周以伐韩,周恐假之而恶于韩,不假而恶于秦。史黡谓周君曰:“君何不令人谓韩公叔曰'秦敢绝塞而伐韩者,信东周也。公何不与周地,发重使使之楚,秦必疑,不信周,是韩不伐也。’又谓秦王曰:'韩强与周地,将以疑周于秦,寡人不敢弗受。’秦必无辞而令周弗受。是得地于韩,而听于秦也。”

秦国要借道东周去攻打韩国,东周君担心借道给秦国,会得罪韩国;不借道,又怕得罪了秦国。史黡对东周君说:“你为什么不派人去对韩公仲说:'秦国敢借道东周去攻打韩国,是因为相信东周。请给东周以土地并派特使去楚国结盟。这样秦国会疑心东周并不敢贸然借道去攻打韩国了。与此同时,你再派人对秦王说:'韩国硬要赠地使秦国怀疑东周,但东周不敢不接受韩国的赠地。’秦王一定无法找到借口让东周不接受韩国的赠地。最终的结果是,东周既可以得到土地,又可以不得罪秦国。

楚攻雍氏,周粻秦、韩。楚王怒周,周之君患之。为周谓楚王曰:“以王之强而怒周,周恐,必以国合于所与粟之国,则是劲王之敌也。故王不如速解周恐,彼前得罪而后得解,必厚事王矣。”

楚军围攻地处秦国、韩国的雍氏,东周用粮食支援他们。楚王对东周的行为极其恼怒,东周君很害怕。有人替东周国君对楚王说:“大王迁怒东周,弱小的东周会因为恐惧选择亲近能与楚国抗衡的国家。这不是帮助大王的敌人增加势力吗?所以要尽早地消除东周的恐惧,而且那东周虽然得罪过大王,大王能谅解他,他必定会加倍地事奉大王。”

周最谓石礼曰:“子何不以秦攻齐?臣请令齐相子,子以齐事秦,必无处矣。子因令周最居魏以共之,是天下制于子也。子东重于齐,西贵于秦,秦、齐合,则子常重矣。

周最对石礼说:“您为什么不利用秦国去谋划齐国呢?请允许我让齐王任命您为齐国的国相,您可以利用齐国去事奉秦国,一定不会有后患的。您还可以让我周最到魏国去作宫,以便使齐,魏两国共同事奉秦国,这样,天下各诸侯就都受您控制了。在东方您会受到齐国的尊重,在西方受到秦国的崇尚,秦、齐两国一联合,您将长久地受到敬重了。”

周相吕仓见客于周君。前相工师藉恐客之伤已也,因令人谓周君曰:“客者,辩士也,然而所以不可者,好毁人。”

东周相吕仓引荐人给周君。前相工师藉怕对方会诽谤自己,因此让人对周君说:“来人是辩才出众之士,因而他的话不能相信,他喜欢诽谤别人。”

周文君免士工师藉,相吕仓,国人不说也。君有闵闵之心。谓周文君曰:“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已,誉在上。宋君夺民时以为台,而民非之;无忠臣以掩盖之也。子罕释相为司空,民非子罕而善其君。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国人非之;管仲故为三归之家,以掩桓公非,自伤于民也。《春秋》记臣弑君者以百数,皆大臣见誉者也。故大臣得誉,非国家之美也。故'众庶成强,增积成山。’”周君遂不免。

周昭文君免去工师藉的相位,任命吕仓为相,东周人对此很有意见。昭文君内心有些动摇。说客对昭文君说:“国家所做的一切,总会有赞同的观点有反对的观点。忠臣会让批评落在自己身上,让赞美归于君王身上。

宋平公占用百姓的生产时间,要他们修筑高台,百姓怨声载道,这是因为没有忠臣替他掩盖过错。子罕就辞去相位亲自担任司空监督百姓筑台,百姓因此不满子罕而颂扬宋平公。

齐桓公在宫内开设七个集市,七百个歌伎,国民都极为不满。管仲故意建造三归之台,用这个办法来掩饰齐桓公的过错,把百姓的不满落在自己头上。

《春秋》记载了大臣杀害君王的事有上百起,都是因为大臣获得百姓赞扬的关系。所以大臣获得赞扬对国君来说并不是好事。众多百姓也能形成很强大的力量,积累零星的土壤可以堆成大山。”

昭文君认为此话有理,就没有免去吕仓的相位。

温人之周,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国学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对曰:“臣少而诵《诗》,《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

温地人来到东周,东周不让他进入。问:“你是客籍人士吧?”回答说:“我可是周地的人。”问他住的巷名,他回答不上,小吏就把他囚禁起来。周君派人问他:“你不是周人,为什么说自己不是客人?”他回答说:“我年少时曾读过《诗》,《诗》上说:'整个天下,无一处不是君王的领土;四海之内,无一人不是君王的臣民。’现在您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百姓,怎么会是客人?所以我说是主人。”周君就让小吏把他释放了。

(二)申而论之

4.1 目的:这几段策论主角的言论可以说是——言之凿凿讲着“礼”,暗流涌动逐着“利”。世上唯一能影响他人的方式,便是讨论他所要的“利”,并且还要对他说,怎样才能得到他所要的“礼”。

4.2 组织的力量:乱世求利不能打着招牌为自己求利,而是喊着口号为群体求礼。说客们会交出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把自己融入到某个群体当中去。以群体的思维代替自己思维,以群体的情绪代替自己的情绪。这样的抉择会创造群体归属感,从此不会再为个人的际遇担心。

4.3 格局:人生个体的境遇必然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链条拉扯。融不入组织有融不入的好处,融于组织,组织内潜移默化的力量又会把你套入在组织圈内。

站在组织的立场说话的利与弊要辩证统一的看。

4.4 手段:“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才能有。两个组织为了一块面包而起了争执,强者可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面包;弱者可以用计谋保住面包;第三方势力可能坐收渔翁之利从两人手中接过了面包。没有面包的人会饿死。而活下来的人仍然在思考继续获得想要的面包。

4.5 技巧:商人眼中只有利,兵者眼中只有斗,说客眼中只有策……这样的剑走偏锋是不对的。没有底线的利、斗、策是一种“恶”。所以近代强调思想品德教育。古代强调“仁义道德”教育。

“仁”:指的是共享天地财富

“义”:指的是同忧同乐、同好同恶

“道”:指的是能让天下人都获得利益

“德”:指的是能为天下人解除祸患

4.6 旧书坑多,新书坑更多。往往披着科学、民主、爱国等等的外衣,干着苟且之事。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可能一不留神就掉下去……

(0)

相关推荐

  • 《战国好烧脑》第7章 吓坏宝宝了!

    战国就得打战 战国时期各国混战不休,几乎没有一天消停的,否则也不叫战国. 有些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有些战争则是心血来潮的. 有些大王以打仗为乐,或者以打仗为消遣,就像后世年轻人喜欢蹦迪.吃小龙虾一样. ...

  • 春申君黄歇在七国呼风唤雨,却一时大意没有闪|资治通鉴精读

    作者:殷啸虎 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君子中,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都是王公贵族,身世显贵,唯独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可以说是一介平民,他以能言善辩.博学多才而得到楚国顷襄王的赏识, ...

  • 退了秦王,坑了齐王,一举两得的颜率,是如何保住东周九鼎的?

    东周衰,秦国兴. 东周在春秋五霸时期就已经逐渐走向了低谷,到了战国时期更是不堪一击,管辖范围大幅度缩减,实力也是逆水行舟不进反退.因此周边国家虎视眈眈,都想要将东周吞并.这其中就有战国时期鼎盛强大的秦 ...

  • 申而论之战国策1

    (一)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 秦国发兵逼近周境索取九鼎.事关九鼎的去留,其中的利害得失错综复杂,导致周君烦 ...

  • 申而论之战国策2

    (一)秦攻宜阳 秦攻宜阳,周君谓赵累曰:"子以为何如?"对曰:"宜阳必拔也."君曰:"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公仲之军二十万,景翠以楚之众临 ...

  • 申而论之战国策3

    (一)东周与西周战 东周与西周战,韩救西周.为东周谓韩王曰:"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案兵而勿出,可以德东周,西周之宝可尽矣." 东周与西周交战,韩国出兵援救西周. 东周 ...

  • 《大江大河2》梁思申出场引争议,原著中的梁思申是怎样的?

    <大江大河2>开播近半,主要人物之一梁思申终于登场.这个人物可以称得上是"千呼万唤使出来!"早在第一部时,就为这个人物埋下伏笔:在第二部时,"梁宋CP&quo ...

  • 喜剧版肖申克的救赎会是什么效果?韩国“老腊肉和小鲜肉”告诉你

    喜欢看电影的观众,大都对<肖申克的救赎>不陌生. 如果<肖申克的救赎>改编成喜剧版,会是什么效果? 韩国导演就做了这样一次大胆的尝试. <检察官外传>是由李日炯导演 ...

  • 申论模拟题:概括基层干部存在哪些诉求

    申论模拟题:概括基层干部存在哪些诉求

  • 申论的出彩金句

    申论的出彩金句

  • 沧州申志辉书画作品网络展(九)

       沧州申志辉书画作品网络展(九) 申志辉,字灿之,笔名申延.申白,号苦石.守志斋主.微吟道人等,原籍河南安阳滑县道口镇,1960年生于沧县(即今沧州市运河区城区)京杭大运河东岸. 祖父.父辈多以船 ...

  • 2022年国家公务员笔试行测申论视频教程资料分享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找准"突破口",巧解复杂逻辑推理难题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型中,经常考察这样一类题目,题干出现多个命题或者有关联的多个条件,要求进行推理选出正确选项.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