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犀解密~药用古犀药理药性
在我国犀牛角的入药有好几千历史,在古籍的只言片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最远的上古百科全书山海经中就曾经介绍有犀牛,可以说我们对犀牛的认识伴随历史而来,入药同样伴随历史文化而来!
我们传统文化的起源把宇宙天地的演化按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阴阳,阴阳化四象,五行,八卦~…一直到万物的繁生!也就是天地万事万物由单一到繁杂,低唯到多唯的进化。这其中天地万物一切由五行阴阳所化生,因此天地中的一切事物都按五行分类,这其中,中医中药同样按这个大方向原理把诸多动植物,金石等等划分为五行配伍入药。
犀角的药理药性最早文字记录可以查到由南北朝的陶弘景系统的记录在本草经集注中,更早的医学记录或许是纸张未发明,用的是竹简,书籍的记录不易,流传不易吧,本草经集书中记录:犀角 味苦、咸、酸,寒、微寒,无毒。主治百毒蛊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治伤寒,温疫,头痛,寒热,诸毒瓦斯。久服轻身骏健。生永昌川谷及益州(松脂为之使,恶 菌、雷丸。),随后后世的中医古籍陆续都以这个药理药力记述传承并不断的发扬开来,到清代时,本草新编中记述:镇肝明目,定神安心。孕妇忌服,恐消胎气。此物乃佐使之神药,不可不用,而又不可多用者也。
本草经解.犀角 气寒.味苦酸咸.无毒.主百毒虫疰.邪鬼瘴气.杀钩吻鸩羽蛇毒.除邪.不迷惑魇寐.久服轻身.犀角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酸咸无毒.得地东南北木火水之味.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风木心包络经、手太阳寒水小肠经.气味俱降.阴也.百毒之性皆热.虫疰亦湿热而成.其主之者.苦寒可以清热散毒也.气寒壮肾水.味苦清心火.火降水升.心肾相交.一身之天地位矣.所以能除邪杀鬼.不迷惑魇寐也.气寒味苦.行天地肃杀之令.所以辟瘴解钩吻鸩羽蛇毒也.久服轻身者.心肾交则阴阳和.心神清则百脉理.所以身轻也.
因中医理论把万物按五色五味划分五行,然而在所有的犀角中,并非每种犀角都同时具有苦酸咸三味,估计是因地理环境以及种类的生长特性以及植物种类的差异的不同,有的犀角色青碧,偏重于味酸咸,有的色棕红,偏重于味苦,药力自然也就有了差异。具体药力还是按每个品种每个角的色味区分,因有的角棕红色,味苦,其同时也有青碧黄黑色,甚至是白色,也就是说当这个角表象同时呈现五色五味时,也就同时有了五行药力。宋.本草衍义中记录:形像肖物者为贵;明.格古要论记述:有通天花纹犀备百物之形者最贵。这里的形象肖物与百物之形可以理解为其表象,色彩斑斓,具备五行色彩。
犀牛的具有领地意识,每头公犀牛的领地有五十平方公里左右,同时犀牛是所有动物中唯一以植物的根茎叶为主食并转化存留药力于角部的杂食动物,而其食用的植物中就包含有很多中药材,这其中不乏贵重中药材,这些药材的营养及药力自然通过自身消化并存留与角中。曾经有学者通过分辨检测亚洲不同种类犀牛粪便检测得出:苏门与爪哇的粪便内含一百三十多种植物,印度犀牛有三十几种植物,这其中就包含有多种中药材,而非洲草原的植物种类也就是八九种,非洲犀牛在格古要论中描述为:有黑犀无花纯黒者但可车象棋等物不甚值钱,这就是世传所谓的苏门角爪哇角的药力是印度角的三倍,是非洲角的七倍,同时也是其价值的差异所在,想来是与其生长环境中食用的植物种类有关,因此非洲角在古代因其药力低下,一般不做药用,只做象棋之类的工艺品,然而在中国古代生态环境未受到破坏的前提下,其生长环境的植物种类更多,所以药力也更胜。因为其是佐使之神药,除解毒凉血,扶正祛邪以外,通窍是其另一大妙用,因此在古代中医通常用之为药引配伍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