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版《孟子》赏析(46)不为与不能

《孟子》赏析(46)不为与不能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七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七节,节选自《梁惠王上》中的保民而王一章,孟子劝请齐宣王以不忍之心推恩于民众,进一步阐述了他的行仁政,保民而王的王道思想。

齐宣王虽然算不上是个明君,但在他执政期间,齐国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他设立了稷下学宫,这是造成"百家争鸣"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保民而王一章所记,是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劝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孟子举出齐宣王在行祭礼时,不忍见牛恐惧发抖,而以羊易牛的事例,大加夸赞,并说凭着这种不忍之心,扩而充之,即可以仁义取得天下。他当面批评齐宣王,而今“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孟子比喻说:“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这里的“复”字,指报告。“百钧”,就是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秋毫之末”的“秋毫”二字,指鸟兽到了秋天为御寒而新生的毫毛,本就细小,其末端更是细微,“秋毫之末”,极言其细微难见。“舆薪”的“舆”字,指车辆。“薪”字,指木柴,“舆薪”,就是满满一车子的木柴,极言其大而易见。“许”字,指听信。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鸟兽秋天新生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车的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又顺着上面的比喻说:“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不能惠及百姓的缘故,却是什么呢?那么,一根羽毛的拿不起,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柴草的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力;百姓的不被保护,是因为不肯施恩惠。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的和不能做的情形,怎么区别呢?”
    孟子在回答不为与不能的区别时,再一次展示了善辨、善喻的语言艺术和豪放的文章风格。他说:“挟(音xié)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挟”字,读二声,指腋下夹持物体。“太山”,也就是泰山。“北海”,指渤海。“挟太山以超北海”,就是腋下夹持着泰山跃过渤海,比喻不可能之事。“为长者折枝”,就是替长辈折取树枝,比喻容易之事。“老吾老”的第一个“老”字,当动词用,意为尊敬。“幼吾幼”的第一个“幼”字,也当动词用,意为慈爱。“运于掌”,就是运转于手掌上,极言其容易。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腋下挟着泰山跃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真的不能做。替长辈折取一根树枝,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跃过渤海的一类;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折取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父兄,再以此心意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慈爱自己的子弟,再以此心意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如此治理天下,就如同运转于自己手掌上那样容易了。”

接下来,孟子引用了《诗经·大雅·思齐》中的诗句,他说:“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刑于寡妻”的“刑”字,与典型的“型”字同音同义,在此作动词用,指树立典型,做出示范。“寡妻”,就是正妻。国君谦称自己为寡人,其正妻为寡妻。“刑于寡妻”,就是做妻子的榜样。“御”字,指治理。“古之人”,指古代圣王。“大过人”,指大大胜过常人。“权”字,指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以秤称物。“度”字,指以尺量物。这段话的意思是:“《诗经》说:‘文王能做妻子的榜样,再推及到兄弟,进而教化治理家族邦国。’这就是说,以此不忍之仁心,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推广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广恩惠,连妻子都保不住。古代的圣王能远远超过常人的缘故,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的仁义之行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推及到禽兽,可是功德却不能施及到百姓身上,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以秤称物,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丈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您度量一下自己的心吧!……”

孟子在这里以“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这两件难、易迥然不同的事物作比喻,告诉齐宣王什么是不能,什么是不为。他尖锐地指出,如今“王之不王”,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的一类,而是“为长者折枝”的一类。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却不能惠及百姓,这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孟子紧接着提出了“推恩”之说,讲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影响深远的名言,劝告齐宣王以此博大的仁者情怀为起点,由近及远,推己及人,把国君的不忍之仁心施加到百姓身上。果能如此,那么,治理天下,实现“王天下”的理想,就如同运转于自己手掌上那样容易。

然而事实上,齐宣王并没有听从孟子弃霸道而行王道的劝告,从而导致内有燕人叛乱,外有赵、魏、韩、楚、秦等国一致施压的困境。到此时,他才后悔当初不该不听孟子之言,感叹说:"吾甚惭于孟子。"

附:

【原文】

( 孟子)曰:“有复①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②,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③,而不见舆薪④。’则王许⑤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⑥?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⑦,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⑧,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⑨,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⑩,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⑿;天下可运于掌⒀。诗云⒁:‘刑于寡妻⒂,至于兄弟,以御⒃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⒄!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⒅所以大过人⒆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⒇,然后知轻重;度(21),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梁惠王上》

【注释】

复:报告。

②百钧:三千斤,极言其至重难举。古代以三十斤为一钧。

③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④舆薪:一车子的木柴,极言其大而易见,舆,车子。薪,木柴。

⑤许:听信。

⑥独何与:却为了什么呢。独,却,在此有加强语气作用。与,通“欤”。

⑦王之不王:大王您的不能王天下。第二个“王”,音 wàng,即王天下,指统治者以仁义取得天下。

⑧形:情形。

⑨挟太山以超北海:腋下持着泰山跃过渤海,比喻不可能之事。挟,音

xié ,以腋持物。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⑩为长者折枝:(替长辈折取树枝,比喻容易之事。

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自己的父兄,以此心意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第一个“老”字当动词用,作尊敬解。

⑿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慈爱自己的子弟,以此心意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第一个“幼”字当动词用,作慈爱解。

⒀运于掌:运转于手掌上,极言其容易。

⒁诗云: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⒂刑于寡妻:做妻子的榜样。刑,同“型”,在此作动词用,指树立典型,做示范。寡妻,国君谦称自己为寡人,其正妻为寡妻。

⒃御:治理。

⒄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就是说以此不忍之仁心,施之于别人身上罢了。言,就是说,解释引文的发端词。举,以,拿。斯心,指不忍之仁心。加,施与。

⒅古之人:指古代圣王。

⒆大过人:大大胜过常人。

⒇权:秤锤,这里作动词用,指以秤称物。

(21)度:以尺量物。

译文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我的视力能够看得清鸟兽秋天新生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车的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惠足以推及禽兽,而功德不能惠及百姓的缘故,却是什么呢?那么,一根羽毛的拿不起,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柴草的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眼力;百姓的不被保护,是因为不肯施恩惠。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啊。”
(齐宣王)问道:“不肯做的和不能做的情形,怎么区别呢?”
(孟子)说:“腋下挟着泰山跃过渤海,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真的不能做。替长辈折取一根树枝,告诉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所以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不是挟着泰山跃过渤海的一类;大王您的不能以仁义取得天下,是折取树枝的一类。尊敬自己的父兄,再以此心意推广到尊敬别人的父兄;慈爱自己的子弟,再以此心意推广到慈爱别人的子弟;如此治理天下,就如同运转于自己手掌上那样容易了。《诗经》说:‘文王能做妻子的榜样,再推及到兄弟,进而教化治理家族邦国。’这就是说,以此不忍之仁心,施加到别人身上罢了。所以,能推广恩惠,就足以安定天下;不能推广恩惠,连妻子都保不住。古代的圣王能远远超过常人的缘故,没有别的,善于推广他的仁义之行罢了。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推及到禽兽,可是功德却不能施及到百姓身上,究竟是什么缘故呢?以秤称物,然后才知道轻重;用尺丈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请大王您度量一下自己的心吧!……”

(0)

相关推荐

  • 国学常识:成语“顾左右而言他”的由来

    齐宣怠于政事,孟子想劝他有所作为,就利用其他的事做做引子,由小及大,连续发问,以启发齐宣王反观自省,虚心下问,他好为齐宣王讲述治国之道. 孟子就对齐宣王讲:"如果大王的某个臣子,将自己的妻儿 ...

  • 《孟子》导读(六)——梁惠王章句上(8)

    一.梁惠王章句上 8.不为者与不能者 [原文] 王(yuè)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cǔn)忖(duó)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 ...

  • 人人心中有杆秤,你会用吗?

    本文字数:2224字 预计阅读时间:6分钟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孟子 梁惠王1.7> 两千多年前,孟子与齐宣王曾有一段精彩对话,至今读来,回味无穷. 孟 ...

  • 语音版《孟子》赏析(34)学应务本

    <孟子>赏析(34)学应务本 --第五单元 论教与学 第五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五单元的第五节,节选自<离娄下>,孟子抓住水"有本不竭, ...

  • 语音版《孟子》赏析(51)孔子集三圣之大成

    <孟子>赏析(51)孔子集三圣之大成 --第七单元 尚论古人 第四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七单元的第四节,也就是本讲座的最后一节,节选自<万章下>, ...

  • 语音版《孟子》赏析(50)禹稷颜回同道

    <孟子>赏析(50)禹稷颜回同道 --第七单元 尚论古人 第三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七单元的第三节,节选自<离娄下>,孟子论述大禹.后稷和颜渊因所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9)五圣之德

    <孟子>赏析(49)五圣之德 --第七单元 尚论古人 第二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七单元的第二节,节选自<离娄下>,孟子称赞禹.汤.文.武.周公五位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8)知人论世

    <孟子>赏析(48)知人论世 --第七单元 尚论古人 第一节 各位网友,从今天开始,我们讲<孟子>系列的第七单元"尚论古人",共选取四节课.现在讲第一节,节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5)王道之始

    <孟子>赏析(45)王道之始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六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六节,节选自<梁惠王上>,孟子回答梁惠王之问,阐述儒家关于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4)驳许行“君民并耕”说

    <孟子>赏析(44)驳许行"君民并耕"说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五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五节,节选自<滕文公上>,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3)贵德尊士

    <孟子>赏析(43)贵德尊士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四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四节,节选自<公孙丑上>,孟子指出,国君求荣避辱的方法,是 ...

  • 语音版《孟子》赏析(42)得天下有道

    <孟子>赏析(42)得天下有道 --第六单元 论政治 第三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三节,节选自<离娄上>,孟子在总结夏桀.殷纣失去天下的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