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成功举办全国卒中宣传周系列公益活动

  世界卒中日

  2021年10月29日,是第16个“世界卒中日” 暨第11届全国卒中宣传周。 宣传主题是“警惕卒中症状,尽早识别救治”,口号是“识别卒中早一秒,挽救大脑恢复好”。

  脑卒中俗称“中风”,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杀手。

  国内外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卒中是可防可控的。世界卒中日的设立和初衷是希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普及卒中防治知识,切实提高民众对脑卒中的认知。

  ▲ “世界卒中日”暨全国卒中宣传周系列公益活动精彩掠影

  10月25日——29日,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以“迎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科普讲座、专家咨询、公益健康检查等方式,连续五日开展卒中宣传系列公益活动,惠及300余名居民。

  专家轮番讲座 解析卒中防治要点

  防胜于医。卒中一旦发生,将很可能导致患者残疾或死亡,预防卒中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控制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可明显降低卒中发生风险。

  10月25日、26日,脑血管病区张琪主任及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刘建民教授团队先后举办科普讲座及健康咨询活动。10月27日、28日,脑血管病重症监护病区副主任殷昌凤接力在院内和蒲汇社区开展了两场科普讲座及咨询活动。

  防治糖尿病,降低卒中风险

  糖尿病是继高血压之后卒中发生的又一高危因素。糖尿病实际上是糖代谢的异常,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脑血管的大血管和小血管的病变。此外,糖尿病患者往往合并有高血压、血脂代谢的异常等脑卒中发生危险因素。

  因此,血糖控制也是预防卒中发生和复发非常重要的环节。殷主任以“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为主题,全面讲解了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指出糖尿病与“吃”密切相关,患者需要合理饮食,进行规范的营养治疗,改善各代谢指标,预防并发症发生与发展,降低卒中风险。

▲ 殷昌凤副主任作“糖尿病是不是吃出来的”科普讲座

  卒中发生抢救必须分秒必争

  29日上午,医院神经内科7A病区张静波主任和脑血管病区张琪主任分别以“如何远离脑卒中”和“警惕卒中背后的——'隐形杀手’房颤”为题,联合奉献了最后一场精彩的讲座,为上海蓝十字脑科医院全国卒中宣传周画上了完美的句点。

▲ 张静波主任讲解“如何远离脑卒中”

  张静波主任着重强调,脑卒中发生后,时间是抢救的关键,必须分秒必争。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时间窗”是4.5小时,必须就地就近将患者送到有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具备急诊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能力的医院进行救治,以降低残疾风险,挽救患者生命。

  错过静脉溶栓4.5小时的时间窗,可采取动脉溶栓、动静脉联合溶栓、机械碎栓/取栓等治疗方式,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但也务必要尽快送医,治疗时间越早越好。

  警惕卒中背后“隐形杀手”房颤

  ▲ 张琪主任讲解“警惕卒中背后的—'隐形杀手’房颤”

  临床上,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增高。张琪主任指出,房颤时心房有效收缩功能丧失,血液在心房流速减慢,甚至淤滞,尤其易在左心房的左心耳部位滞留,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后可随血流入脑动脉,最终造成脑血管阻塞而导致缺血性卒中。

  房颤发作时心室率快而不规则,多在120—180次/分。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与心慌。个别严重者会出现头晕、晕厥、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甚至急性肺水肿。部分患者可出现体循环动脉栓塞,以脑卒中最常见。

  房颤患者坚持长期正规抗凝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卒中新发/再发风险。充血性心衰、高血压、糖尿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75岁以上人群等因素都会增加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卒中患者应重视房颤诊断,尽早发现房颤存在。

  参加活动居民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人年纪大了,各种毛病就出现了。我经常来听讲座,做过颈动脉彩超和骨密度检查,发现问题专家都及时帮我解决了。”家住医院附近蒲汇小区的李阿姨参加完活动十分感激地说道。

  华林第四社区的黄阿姨和何阿姨两人都有“三高”问题,颈动脉彩超查出了血管斑块。听完几场讲座,咨询专家后,两位阿姨表示,受益匪浅,“像我们这些有'三高’的,就是希望多听些专业的讲解和指导。”

▲ 专业又暖心的“一对一”专家咨询服务

  本次卒中宣传周系列公益活动,科普讲座知识系统全面,专家咨询讲解细致。居民们纷纷表示获益良多,不仅学到了正确的卒中防治知识,专家的现场解答、公益检查也对自身作了初步的卒中风险评估,希望我院以后要多多举办类似公益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