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功伟绩」与你何干
1
引
说起汉代,存在感最强的除了汉高祖刘邦,可能就是汉武帝刘彻了。对于武帝的丰功伟绩,大家耳熟能详;对于霍去病、卫青、桑弘羊这些名将能臣也是津津乐道。
而他爷爷汉文帝刘恒,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就差了很多。没有伟大的战绩、没有名将能臣,因为没有那些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最多,就是在后宫跟邓通闹闹绯闻,为老板姓们在茶余饭后提供一些谈资。
2
文帝
古典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的财政和税收应该遵循小而简单的原则。税收要尽量规则简单、平等,不要过量。相应地,财政支出也要尽量最小化,只承担必要的安全保障,如军队、警察的开支。
政府应该避免参与具体的经济活动,让社会去掌控经济运营。在这种体系里,不需要所谓国有企业,也用不着政府去指导经济。
在汉文帝时期,有一套接近古典自由主义的指导思想,叫「黄老之术」,据称发端于黄帝和老子。
所谓「黄老之术」,就是要求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政府几乎全盘从经济事务中退出,放手让社会力量去发展经济。用古典自由主义者的话说,就是「小政府、大市场」。
文帝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在他登基的第二年,就将土地税暂时减半,从十五分之一变成了三十分之一。之后,人头税也做了调整,减为三分之一,每年只用缴纳四十钱,男丁每三年出一次役。
除了民间经济的发展,汉初的官僚体制非常简洁,只负责必要的行政、税收、武装,以及供养皇室,不过多地干扰民间经济发展。
这套制度在中央是三公九卿制,也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三公,加上九个辅佐皇帝的官员以及他们的部属。地方上采取郡县两级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只经过郡和县两个级别,所需官员的数量并不多。
汉文帝而且大力压缩财政开支,将政府精简到极致。他首先从个人做起,不修宫室,压缩皇室开支;其次,他压缩军队和官员的开销,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和平,避免不必要的财政开支。
由于养官所需很少,在公元前166年,文帝干脆宣布不再收农业税。在以后的十三年间,西汉政府一直没有征收农业税。直到景帝登基后的第二年,才恢复了税收。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铸币是自由开放的,政府铸币、诸侯铸币、私人铸币并行与世。与主流经济学的认识相反,在这样一种相互竞争的货币体系中,不是劣币驱逐良币的混乱,而良币驱逐劣币的有序。
文帝的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政策立竿见影,很快地,国库充盈,人民富裕。
据说文帝性格谦恭仁慈,与世无争,没有什么雄心大略。
黄老之术的另一代表人物是他的皇后,即后来的窦太后。她要求宗室子弟和太子都必须学习与黄老之术相关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治国。
汉武帝六年,窦太后驾崩,中央帝国的政策骤然转向。
3
武帝出征
与汉文帝不一样,汉武帝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爱好爱好奢华和大场面、喜欢美酒妇人、建设宫殿。
他主动对匈奴挑起战事,公元前121年,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连续两次进攻匈奴,令匈奴的浑邪王投降了汉朝。
从军事角度讲,这是传奇的一年,霍去病的征战可谓出生入死,一万兵马最后只剩下三千,可谓一将成名万古枯。
为了运送粮食和战略物资,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运输系统,政府于是兴修水利,开凿运河。开河的效果并不明显,却徒然耗费了巨款。
作为战略物资的马匹一直是汉政府的心病。在古代,一个国家的马匹数量在十万到几十万之间,一场战役的马匹消耗就接近这个数字。
为了弥补马匹的消耗,汉武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去养马。他将数十万中原百姓迁往关西,但这些百姓一时间还不能养活自己,只能由政府给予补贴。
除了直接花费之外,更加难以估算的是间接的战争成本,比如战争时期的物资转运和战备消耗。
西汉时期的产粮区主要集中于华北、川蜀,以及长江—淮河地带。
战争期间,皇帝除了调兵之外,还需要把军粮再运往战争地带;而战争地带往往处于无法自给自足的边境地区。
除了物资转运之外,战备消耗非常巨大,这里仅举汉匈开战后,汉政府修筑朔方城的例子。
朔方城位于河套地区,在西安的正北方,与匈奴直接对峙。汉武帝时期,由苏武的父亲苏建率领十万人建造。在前机械化时代,修筑城池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在人口不足的地方修城更为麻烦。
为了修筑朔方这样一座边防城市,汉政府需要从内陆调动十万人到塞外边关去劳动,为了供应这十万人的口粮,又需要极强的物资运载能力。
整体耗费高达数十亿至上百亿钱,相当于汉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更是远远超过了整个中央政府官员一年的俸禄。
朔方城只不过是一个典型的代表。除了朔方之外,在东南、西南、朝鲜等地都有大规模的战备调动,同样消耗着大量的财政收入。
4
武帝改革
一场战争的花费,就可以达到中央官吏俸禄的几十倍,战争可谓消耗巨大的游戏。
随着战争的深入,迅速耗空了国库,仅仅靠农业税无法支撑庞大的财政支出。
为此,汉武帝尝试了几乎所有可能的财源,从卖官鬻爵,到发行减值货币,再到加强商业税等,但均无法满足巨大的财政开支。最终满足汉武帝财政需求的是垄断自然资源、开办国有企业。为此,汉代建立了一套复杂的国有制体系。
汉武帝采纳了酷吏张汤的意见,将货币发行权垄断到中央政府手中,依靠政权的力量创造了两种新型的货币:皮币和白金。
这两种货币的面值与真实价值严重不符,皇帝借助它们从民间抽取了大量的「铸币税」
对于白金持有异议的官员也遭到了排挤甚至杀害。历史上有名的「腹诽之罪」就出现在这个时候。这位倒霉的官员是掌管财政的大司农,名叫颜异,他由于反对汉武帝的货币政策而被杀害。
汉武帝引入了商业税。此前,税收大部分都是依照土地和户籍而征收的,土地和户籍都是固定的,容易征收,而商人和货物却是流动的。所以,虽然规定了商业税,但征收难度很大。
因而,武帝采取了严厉的措施,雇佣大量的酷吏去征税。武帝时期成为西汉王朝酷吏最多的时代。
大部分有尊严的士大夫对于政府的横征暴敛也是有看法的。皇帝要征税,只能依靠那些「大无畏」的酷吏。一时间著名的「刀斧手」云集:御史大夫张汤,御史中丞减宣、杜周,以及推崇严刑峻法官至九卿的义纵、尹齐、王温舒等人相继而出。
其次,为了配合商业税的强制征收,汉武帝颁布了《告缗令》,这是一项鼓励互相揭发别人财产的法令。民间社会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告密热潮。许多人热衷于打探邻居的财产,告发他们,获得分成。
以上的这些措施,还是不能满足战争的巨大开支,于是武帝的能臣们又想出企业国有化。
由于盐铁是当时最主要的两个工业部门,经过能臣们研究,他们提议将盐铁工业,立即全部收归国有,不准私人经营。
为了这次国有化,他们铺垫了一系列的理论。他们并不承认这么做是为皇帝打仗筹集资金,而是以民生的名义来进行改革。
他们认为,盐铁工业在以前是私营的,许多大商人因此而暴富,这些富人有了钱,也就更有能力奴役普通民众了。为了公平起见,必须将盐铁收归国有,再由政府来保护普通人民的利益。
在这几位聚敛之臣的帮助下,政府首先制定了严厉的手段,惩罚私自铸铁采盐者。之后,招募工人,由政府供应采盐采铁的工具,组织他们工作,再把采出的盐和铁矿石专卖给政府。
在产盐铁的地方,政府垄断,低价采购,再运到外地高价售出——其中的差价就是政府的利润。
由于铁器只能由公家铸造,老百姓如果要用铁,必须向专营的经销商购买,经销商从政府控制的制造企业批发。但制造企业并不关心民间的需求,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指令,生产的铁器往往是劣质的,也不会根据市场作出调整。
结果,老百姓要么买不到合用的工具,要么只能买到劣质的工具,而且价格还很贵。
原来政府只管收税和花钱,在经济方面,只扮演仲裁的角色;而自此以后,政府成为市场的积极参与者,而且是拥有压倒性权力的参与者。
在武帝统治初期,每年只需要几十万石粮食就可以养活整个官僚系统。经过无休止的改革后,政府每年通过黄河运入的四百万石粮食仍然不够官僚系统的挥霍。
单单养官一项的财政负担已经翻了好几倍。这些钱都转化为民间的经济负担。政府控制全国经济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各种官吏霸占市场,成为经济的大玩家。
5
结语
如果你生活在文帝时期,运气不是太差的话,虽然可能难以大富大贵,但平平安安一生也不是难事。
如果你生活在武帝时期,以概率来说,很可能在服兵役,战死沙场;或者服劳役,修筑城池;或者在横征暴敛之下,穷苦困顿一生;如果有幸出生中产家庭,也可能被告发。
你大概率不会是卫青、霍去病、桑弘羊这些名将能臣,你大概率就是万骨枯中的一员。
秦皇汉武,那些历史上激动人心的时刻,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的时代,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那意味着灾难。
现在我们有些同胞,动不动「要不惜一切代价」、「捐三个月工资」;如果你是王侯将相,还能理解,毕竟有可能在历史上博得一个功名;但如果你是平民,那就不可理喻了,因为功名不可能是你的,你就是那个代价,你要捐的不是三个月工资,而是你的一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