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下) | 作者:芮永华

Lao
BeI
Zhan

难忘的儿时记忆

芮永华

(上)

点击回读

(下)

本篇讲的是老北站及周边的前世今生。

还是先从天目东路说起。

天目东路东起河南北路,西至浙江北路。在19世纪九十年代之前,它还是原宝山县与上海县的一条界浜。1904年,由闸北工部局填浜筑路,定名为界路,北侧属华界

1908年,界路北侧建沪宁铁路站(即北站),筑车站路,1914年改名新民路(至今,原泰山电影院前面那段仍叫东新民路),两路并列,中有铁栅隔开,南北两侧分别为租界和华界。

1943年,汪伪政府拆除铁栅,合并两路铺沥青砂石子路面,更名天目路。1947年,拆除瓶颈部位,拓宽路面至30米。1954年,又改建、拓宽,铺沥青混凝土路面。1963年,改名天目东路至今。

▼界路、沪宁铁路局大楼

▼东新民路115号,泰山电影院(前身金光大戏院,文革期间改名韶山电影院)。

▼现在泰山电影院已不在,加高三层,改成“橙子公寓”了。

而火车站的建成(包括铁路管理局大楼),如同天堑一般,堵住了租界向北蚕食华界的扩张势头,同时承担起上海与外埠主要交通联系,带动北站地区将近一个世纪的商贸繁华,成为“上海陆上大门”。

▼天目东路80号的上海铁路管理局

那段历史到今天,已无留痕,只在文献里有些记载,在本人的印象里,还有一些零碎记忆可作相互映证:

紧挨85弄均益里东侧的81号曾是“嘉露旅社”,名称即是由“界路”谐音而来,该旅社前身创办于1931年的“界路饭店”,1955年改名。所以“嘉露”里面保留着关于殖民地的上海,关于老北站门前那条名声显赫的大马路的变迁沿革的信息。

小时候的记忆中,嘉露旅社是一家小旅馆,但收拾得窗明几净、银光铮亮,而且服务优秀,大堂内挂着许多客户感谢表扬旌旗。那时都很穷,如能在里面住上一宿,也算是“出风头”的。印象中,我们2号里的李家女儿,我们叫她“小姑娘”的结婚,就是把婚房开在嘉露旅社的。

▼2005年嘉露旅馆门面出租,已经搬到均益小区的里面,只在外面留了一块广告灯箱,还残留了它的影子。

搜遍网上,已找不到一张嘉露旅社的正面照片,倒是寻到旅社的主人吕永新的先进事迹,兹摘录如下:

吕永新(1905—1976)浙江余姚人,嘉露旅社老板。

解放前,务过农、当过小工、送过煤、做过旅馆服务员,经常失业,受苦挨饿。解放后,1957年初,到嘉露旅社,当家作主人,强烈的翻身感使他数年如一日,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旅客身上,千方百计方便旅客需要,普遍受到旅客好评,年年得到组织表彰。凡住在嘉露旅社,受过吕接待的旅客都称他是旅客的知心服务员。吕善于揣摸旅客心理,按照不同对象、不同需要,进行不同的服务。口勤、手勤、脚勤,旅客未开口,体贴服务到身边。当旅客看地图时,吕就主动向前介绍交通情况;在旅客拿着衣服想洗时,吕会关心地问'要洗衣服,我们可以代洗'。旅客出门,他主动告诉天气情况,遇到下雨,送上雨具;旅客采购长玻璃管无法带回家,吕会找来毛竹劈开去节合起来包装好让其安全带到家;对探亲夫妻备好茶水,甚至在床头放好避孕套;年老体弱旅客出门不便,他用业余时间陪送到要去的地方。吕土法上马,研制成定时叫客钟、电动擦鞋器、电动开门器、电子点烟器、自动问路台,甚至连小孩换尿布也能自动报告的装置等18个项目,做到开门不用手,运输不用走,热水到堂口。

1958年吕永新被评为全国军属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59年、1962年,两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并在1959年代表全国先进单位--嘉露旅社出席第一届全国群英会,受到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摘自360百科)

在老北站(沪宁铁路)之前,上海还有过一条吴淞铁路,早在1876年由英国人开的怡和洋行为方便运输未经批准而偷偷修建的,其走向大致从吴淞-->宝山路农田(那时还没有宝山路)-->北河南路,站址就在今河南北路七浦路口,时称上海火轮房,是上海最早火车站,后来因侵犯华人利益、发生撞车事故,激起民愤,清政府不得不将吴淞铁路赎回,于是最早的火车站也随铁路一起拆除了。

▼上海最早的铁路——吴淞铁路

▼吴淞铁路通车典礼

▼清末北河南路街景

▼在老北站一带,我们上一辈老人都把河南路称作“铁马路”,把河南路塘沽路口的“江西路菜场”称作“铁马路菜场”。

▼河南北路七浦路口上还有一家商场残留着吴淞铁路的信息,解放以来,那商场一直叫铁马商场。后来铁马商场拆除,上两年还曾经开过一家“铁马歌舞厅”,名称里还残留着铁马路的影子。

▼淞沪铁路一东宝兴路道口

上海火车北站的前身是沪宁车站,始建于1908年。沪宁沪杭铁路接轨后,北站成为两路上海总站,而沪杭站则称上海南站。北站紧靠界路(天目东路),为华界闹市中心,北站英式洋楼为一时地标,“北站”也成了片区名。

▼1949年老北站地区俯瞰

▼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火车站被日军轰炸成一片废墟

▼被轰炸过后的老北站街面

▼从1932年一直沿用至1989年停用前的老北站主体建筑

▼北站广场俯视照片,入口处是四根立柱。

▼庆祝建国30周年,广场入口处搭了个牌楼(1980摄)。

▼1980年代,北站14次沪京特快。

▼1980年代,北站候车室。

▼老北站内候车室已有电子屏了

川流不息的列车、南来北往的乘客,汽笛声、广播声、车声人声......老北站留给我小时候的印象是那么生气勃勃、永不停息。

弄堂对面管理局大楼的铁栅栏处,是我的最好乘凉地。

车站广场,又是抄近道去宝山路的不二捷径。

记得1966年文革中,一车车红卫兵来了,又一车车返回去了,老北站人满为患,不堪负担,11~12月的冬季,火车站里积压着大批返程的红卫兵,候车队伍一直排到车站外面的天目东路上,北风怒号下,学生们用毯子把整个身体裹起来,仍冻得簌簌发抖,有些人实在吃不消了,逃到均益里来,上门讨杯热茶......多少玩味故事在这里演绎。

只是到了1987年,铁路上海站(新客站)投入运营,老北站终于完成了历史使命。

▼北站运行最后日子(1987年)

▼天目路近山西北路的57弄长兴里,我弟弟的要好同学向群住在这条弄堂里。

▼北站嘉露旅社出租给邹家食府,只留一个单开门面。

▼北站天目食品商店也出租一半给克里丝汀

▼这一张可算是比较理想的了,应该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盛时期,北站百货商店(有硕大灯箱广告和拼音店招)、嘉露旅社、均益里、闸北天目食品商店、工商银行等,很遗憾,被一辆行驶中的无轨电车档住了,仍不显真容!

▼如今,只可见到拆迁封掉的天目东路85弄均益里及周边。

沿着天目东路朝西走到康乐路口,对面是眼镜钟表店大楼

▼1971年我工作后第一次拥有一块自己的“上海牌”手表,就是在该店里购买的。

▼天目东路康乐路转弯角,小时候的记忆里,现在的海烟店门面原来是开着一家很不错的熟食店。

▼再往里面一点,康乐路街面上的商店。

▼康乐路上原来的清真涮羊肉馆,还是小有名气的老字号哦。

儿时乘车最多的是5路有轨电车,康乐路是终点站。3分钱,“噹噹噹”,就可到达南京路了。

后来一度是15路无轨电车的终点站,再后来是41路公共汽车的终点站。

▼闸北区第一中心小学(康乐路199号)老校照片,教育质量不错,我的小侄子翔曾经在里面就读。

▼第一中心小学颇有来历,追溯上去,还是个百年老校,最早是华童公学。

▼现在的新校舍规模气派很正规、很现代化

▼内景

回到天目东路继续往西,应该有一爿理发店、一爿叫“英姿”的照相馆(我的婚照是在里面拍的),还有一个邮局

令人欣喜的是,天目东路215号这家邮政支局居然还在!至少有60年的历史了。

▼而理发店、照像馆已荡然无存。

▼天目东路223弄的永庆里(北出口),可贯通安庆路。

▼天目东路245弄的北高寿里(北出口),可贯通安庆路。

▼浙江北路街面(东侧)

▼再往前,天目路西藏北路口七层大楼,上世纪60年代西藏路上的一幢“亮眼”的高层住宅,只有劳模、教育先进工作者才有资格分配居住,现在只能算“小弟弟”了(2015照片)。

转进西藏路,朝南走,在海宁路口是“北站医院”,老一辈都熟悉的,对我更是记忆深刻。

1975年7月我放暑假回沪,参加后方基地举办的教师进修,学习班结束不久,忽患急性阑尾炎,8月4日凌晨住进该医院开刀治疗,住院一周痊愈。

因为拓宽工程,北站医院动迁到天目中路南边的南星路上去了。

▼几十年过去了,忽然看到,还有一种恍如昨天的亲切感。

我中学阶段就读的新中中学,前身为私立钱业公学,1925年,由钱业公会创办,原址塘沽路730号。

1930年,改名私立钱业中小学。1955年,中小学脱钩,中学部改名私立新中中学,1956年,改公办。

▼图为钱业公学旧址。

▼钱业公学(塘沽路730号)1925年建,最初的校门。

我的大哥、我、“三层阁”张家的长子,还有8号里的光耀,都在新中中学就读直至毕业。

▼下面该照片是1957年不知姓名的高中毕业生在塘沽路校门口留影(来源网上)。

1963年,新中中学建新校舍,迁至蒙古路48号,那时我刚升初二。

1978年,列为区重点中学。

1998年,学校迁入原平路400号,成为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

▼现在蒙古路原址成为向东中学了。

▼蒙古路48号原新中中学教学楼及操场

▼沿着蒙古路朝前走,前面是晋元路,左转弯走过去,在晋元路上有向东中学的边门,我记得那时的新中中学的校门是开在这儿的。

新旱桥——上海最早的水泥立交桥,1956年动工,1957年国庆通车,在当时缓解共和新路交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

只是随着城市建设快速发展,桥下道和天目中路交汇口成了交通瓶颈,公共汽车“吃”个红灯要十几分钟,急煞上班族。

▼1994年建造南北高架时拆除。

再往西一段路,还有个更早的大统路老旱桥——木结构,整个桥体被铁丝网裹着,火车经过时有剧烈震动,它只是一座人行天桥。

▼大统路老旱桥——建于1953年,1987年因建造新客站而拆除。

最后回过来,聊聊宝山路

宝山路是原闸北区(华界)的最主要南北干道。

▼20世纪30年代的宝山路街景

▼被日军炮火轰炸后的宝山路

▼天通庵路附近在一.二八轰炸中变成一片废墟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中,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

5年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中,闸北华界几乎全部被毁。

▼80年代的宝山路

▼宝山路上的铁路道口

▼高峰时人流如潮

▼今日之宝山路(宝山路天目路口天桥上)

▼虬江路长途汽车站(公兴路口),当年老北站居民出行去远郊、外省埠的首先公交站点。

▼虬江路723号朝阳中学

▼虬江路723号朝阳中学正门,原来是闸北五中的校址,后来朝阳中学并入,我二哥在该校就读初中。

儿时的另一个最爱的地方就是“少年宫”了。

闸北区少年宫在宝山路上,过鸿兴路口不远,坐西朝东。进入大门,里面是一幢绿树环抱着联体二层大楼,楼里是各种活动室,每逢周日假期,许多少先队员们涌向这里,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开展课外兴趣活动:唱歌、舞蹈、美术、棋艺、航模......,兴高采烈、精彩纷呈。

我最心仪的当然是民乐队了。我和二哥同时在少年宫民乐队里,在刘德伦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乐器:“大头娃娃舞”、“喜洋洋”、“金蛇狂舞”等曲子,拉胡琴的终身爱好就是在那时奠定的基础。在相互学习、切磋琴艺的同时还认识了不少乐友。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回忆时,脑海里还会跳出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来:马国正、单中才、汪广铭、齐家财、张广福......

现在这个历史建筑连同它的故事,早已湮没于尘埃了,代之以的是拔地而起的几幢高层住宅。新的少年宫迁到芷江西路151号,崭新而有气派,但已经和我没有一点关系了。

▼少年宫旧址的大门

▼内景

老北站地块是从晚清至民国初期,名人集聚、历史文化建筑遗存十分丰富的地区,也是上海仅存的早期风貌特色建筑集中区域。

2015年并入静安区后,下只角变上只角,滚地龙“翻上”了天!在保护和利用兼顾前提下,随着整体有序的改造开发,相信不远的将来,一个集火车展馆、历史建筑、文化旅游、老街商业、宾馆民宿以及苏河湾绿地景观于一体的风光靓丽的新城将展示与上海市民。

再见了,均益里!

再见了,老北站!

期待换貌变颜后的一天早日来临!

(所有照片均来自网上)

(完)

来源:“芮永华”的美篇

(0)

相关推荐

  • 那年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随游随拍  (一)

    连日的高温酷暑,宅在家中空调间,无事翻开电脑相册,看到了这个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游览的照片,压在电脑文件盘中已经二年多了,时间真是过的飞快,记得二年前的春天(三月底)还是和博友凡心两个人网上联系后相约一 ...

  • 公交13路见证的上海岁月沧桑(作者:钱平雷)

    钱平雷 01 13路是上海市内一条无轨电车线路. 1993年,13路SK561GF型电车经过天目中路(配图来源:"上海门牌研究所"公众号,下同) 说起上海市区的公共交通,在20世纪 ...

  • 老北站,难忘的儿时记忆(上) | 作者:芮永华

    芮永华 本篇是我对儿时故居的回忆,它是写给我自己.我的家人.邻居,以及同学.伙伴看看的. 闸北区天目东路85弄的均益里,是我的出生地(出生于1949年).从小学.中学.中专,一直在那里生活二十多年.1 ...

  • 难忘的儿时记忆

    李金香,河北省文安县新镇镇孔家务村人.文安县作家协会.会员,从小爱好文学,常有散文和诗歌作品在[新新文学][文化 文安][文安夜听]等平台发表. 难忘的儿时记忆    文/李金香 从前人工收割小麦的情 ...

  • “十乐坊”锅贴,老青岛难忘的美食记忆!

    端上桌冒着热气,怕烫着,小心翼翼的咬上一小口,嘴里往外不断哈着气,外焦里嫩,汤汁四溢,满口鲜香,这就是咱们都喜欢吃的青岛锅贴.走在大街上,时不时就能碰到一家或大或小的锅贴铺. 博山路"十乐坊 ...

  • 京戏杂弹(下) | 作者:芮永华

    芮永华 京剧曲牌 柳青娘(京胡独奏) 音乐: 戏曲 - 戏曲电台 (上) 点击回读 (下) 人物篇 昆大班 蔡正仁,是官生.巾生.雉尾生.穷生皆能的小生演员,尤以大官生著称,有"小俞振飞&q ...

  • 【远方•安宁有约】山东《秋天的北方》作者•陈永华

    秋天的北方 文/陈永华 秋天的北方 我深爱的地方 湛蓝的天空 悠闲的白云 清新的空气 山间的牛羊 还有远处高唱着牧歌的姑娘 似乎还在诉说着那段遥远而美丽的故事! 秋天的北方 我眷恋的地方 南飞的大雁 ...

  • 京戏杂弹(上) | 作者:芮永华

    京剧曲牌 柳青娘(京胡独奏) 音乐: 戏曲 - 戏曲电台 (上) 引子 我是一个京戏爱好者,算不上戏迷,皆因小时候受父亲的影响. 父亲酷爱京剧,是永安公司的老职员,但凡公司要搞点喜庆娱乐活动,都会化妆 ...

  • 燕山诗文,老儿童的”词曲谣“,带您重寻儿时记忆

    多彩六一 不一样的燕山诗文 苏幕遮   忆童年之打沙包 张瑞华 柳青青,风袅袅. 界外沙包, 界内身姿好. 左右开花逃不掉, 任是输赢, 都伴银铃笑! 忆犹真,情未了. 昔日佳朋, 音信逐年少. 镜里 ...

  • 在农村的儿时记忆里,你吃过最难忘的野果子是什么?

    虽然现在大家都生活在城市里,但在我们小时候,我们的童年还是在农村度过的.在农村的儿时记忆里,大家吃过最难忘的野果子是什么呢? 树莓 树莓是一种野生草莓,但它不是长在地上,而是长在灌木植物上.树莓树一般 ...

  • 【远方•夜读】山西《儿时的记忆》作者•熊才生 主播•噶玛曲措

    儿时的记忆 文/熊才生 童年 为了吃上桔子罐头 盼望着快点生病 感冒了 惦记着生姜红糖水 生日最快乐 是可以吃 煮熟的整鸡蛋 那解馋的满足感 居然可以 停留在心间整整一年 上课无聊 小人书藏在桌底 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