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一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高清图片 博物馆标准参照物资料库必备 欢迎分享、关注)
名称: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
地址:香港‧新界‧沙田‧香港中文大学‧
开放时间:星期一、二、三、五、六:上午十时至下午五时
星期日及公众假期:下午一时至五时
建立时间:1971年创立
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一般指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Art Museum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秉承香港中文大学的宗旨,致力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贡献社会。文物馆隶属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致力于收藏、保存、研究及展览中国文物如绘画、书法及不同类型的工艺美术,并经常举办不同专题的文物艺术及考古展览。
展馆使命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致力中国文物的收藏、保存、研究和展览,将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人文精神、文化遗产介绍给大学成员及香港公众。文物馆以馆藏机惠借文物精品为基础,进行学术研究及推广交流。
作为大学的教学博物馆,文物馆与艺术系紧密合作,在博物馆学及艺术史学方面,提供实物实习的深度研究,亦与大学其他院系共同开发中国艺术在社会、文化、技术及历史等领域的跨学科研究。
藏品介绍
文物馆藏品历年递增,藏品总数已逾一万三千件。
一九七三年文物馆入藏猛进书屋原藏明清以至近代广东书画千余种,奠定馆藏书画的基础。此后又承各方捐赠,年代由明清上溯宋元。
金石铭刻、碑拓法帖,是建馆以来的蒐集重点,有不少流传有绪的抓孤本、珍本。工艺方面,以中国历代陶瓷器最成体系,至于其他品类如青铜彝器,玉石、雕刻、漆器、珐琅、牙雕、竹刻、文玩、造像等,亦各有精品,文物馆亦有多个可供专题研究的学术文物收藏,包括古代玺印、铭刻文物、善拓碑帖、名家书画、秦汉简牍、宜兴紫砂、外销陶瓷等,都是富有特色而且达到国际水平的精美文物。
教研状况
文物馆同寅进行多项研究计划,皆以馆藏实物、公私收藏为基础,亦有和校内其他院系及海内外学者合作。研究专题包括书画、玺印、拓本、陶瓷以至古物科技鉴证等。文物馆近年经校外审核拨款资助之研究计划包括:
- 香港竹篙湾出土陶瓷之分析
- 宋拓淳化阁帖综合研究
- 清代陈鸿寿之艺术研究
- 以表面科学技术辨别中国古代金饰之真伪
- 淳化阁帖流变及其影响综合研究
教学
作为一所大学博物馆,文物馆的全人积极参与教学工作。文物馆为有关学系提供中国历史及文化的实物教材,尤与艺术系关系密切,除参与艺术系美术史教学工作,并为该系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实习的机会。此外,每年均为艺术系毕业创作展览提供场地。
其他设施
参考图书室
文物馆设有参考图书室,入藏与海内外文博机构交换互赠的图册,亦有藏家捐赠的参考书籍。此外,又设有文物图片资料库,汇集海内外中国艺术品的照片及幻灯片,为海内外中国文物美术史研究工作者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
修护工作室
文物馆在一九九七年成立工作处,设置文物修护工作室、书画装裱室,摄影室及木工室,一方面为文物馆的展览提供技术性的协助,同时也进行书画和文物的保存和修复的研究。
馆友会
一群热爱中国艺术、支持文化馆工作的社会人士,在一九八一年成立文物馆馆友会,积极参与及推广文物馆的活动。馆友会惠赠不少文物给文物馆,并提供奖学金给与学校艺术系同学。近年来,会员人数不断增加,活动日益活跃,在加强文物馆与社会联系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
藏品精选
书法
倪瓚(1306-1374)行楷詩札卷八幅合卷
紙本水墨,各29 x 39.4、29.9 x 45.4、22.8 x 24.3、22.3 x 31.8、
25.7 x 35.9、29.2 x 50.2、26.7 x 47、26 x 11.9 厘米北山堂惠贈(96.121 )
行書《獨遊龍井方圓菴僧照請閱宋五賢二開士象》
1342年作
紙本水墨,30.2 x 77厘米
張雨(1277-1348),一名天雨,字伯雨,號句曲外史,道號貞居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博學多聞,善詩、文、書、畫,為元朝道品第一。書法學李邕(678-747),間學懷素(737-?),近師趙孟頫(1254-1322),詩句字畫清新流麗,有晉、唐人風流。 行書《獨遊龍井方圓菴僧照請閱宋五賢二開士象》,正文凡二十行,滿行十至十一字不等。書五言古體詩一首,詩後行書自識四行云:“旌德大年上人偕越之天鏡師踏雪過無味齋,既暮,誦余近作俾書之,龍井僧照者未及寫與,乃為大年破天荒云昏謬之。至正二年冬季十又六日幻僊張雨記。”至正二年為1342年,時張雨六十六歲。作者印章:“張雨印章”(白文方印)、“句曲外史”(朱文方印)、“幻僊”(朱文橢圓印)。
楊維楨行草五言詩
紙本水墨,31 x 53厘米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元泰定四年(1327)進士,署天台尹,陞江西儒學提舉。元末社會動盪,避地富春山,徙錢塘(今浙江杭州)。善行草書,用筆清勁可喜,書勢矯健橫發,是元末具有特殊風格的書法名家。
其行草書五言詩含序凡十八行,除夾注滿行九至十字,款署:“箕尾叟在草玄閣書,東魯先生考校。”押“楊廉夫”(白文方印)、“箕尾叟”(白文方印)。此書不求工穩,書勢跌宕欹側,筆法遒勁流暢,多含章草筆意,有鮮明的個性,是楊維楨晚年行書典型風貌。
文信行書《秀野軒記》
1371年作
紙本水墨,30.2 x 45厘米
文信(闕里生平待考),元末明初文人。
行書《秀野軒記》,正文十四行,滿行十二、三字不等,為吳氏竹堂別業秀野軒作記,記中述及軒主人請文信為軒命名,遂根據蘇軾(1037-1101)“中有數畝園,花竹秀而野”之句而為之銘,並記述了秀野軒的風光概貌。此記書法楷中帶行,精謹秀潤,婀娜多姿,頗得晉、唐及蘇軾書法遺意。
錢溥(十五世紀)行書《奇花詩》
紙本水墨,31.5 x 58.4厘米
錢溥(十五世紀),字原溥,號九峰、瀛洲遺叟。華亭(今上海松江縣)人。正統四年(1439)進士,成化中官至南京吏部尚書,謚文通。擅書法,小楷、行、草俱工,與弟博並稱為“二錢”。
文徵明(1470-1559)行書詩札冊八開
紙本水墨,詩各21 x 10.3、
札各24.4 x 12.7厘米
北山堂惠贈(95.667)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官翰林待詔,善詩文,工書畫,畫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一不精,“明四家”或稱“吳門四家”之一。書法學晉、唐、宋、元諸大家而自成面貌,善寫各種書體,尤精小楷。是明代中期最有影響的書畫大家之一。
行書七言詩四首、信札兩通。詩四首均為自作詩,計三十二行,滿行八、九字不等,款署“長洲文徵明。”押印“文徵明印”(白文方印)、“衡山”(朱文方印)、“停雲”(朱文橢圓引首印)。書札第一通計五行,上款“玉池尊兄醫國”,本款署“徵明肅拜,初三日。”書札第二通計十九行,本款署“八月三日,老勞徵明書奉。”
王寵行草書千字文卷
紙本水墨
28.3 X 405厘米
北山堂惠贈(96.130)
王寵(1494-1533),字履吉,號雅宜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以貢入太學,工詩文,善書法,曾受業於蔡羽(?-1541),書法師晉唐,精於小楷及行草書,是明代中期著名書法家。
行草書《千字文》卷,正文計一百二十一行,滿行九字,款署“雅宜山人王寵書於石湖別業。”押“王寵”、“履吉父”(白文方印)。此卷書法婉麗遒逸,以拙取巧,雅澹中英氣勃發,是王寵行草書典型面貌。
董其昌(1555-1636)行書詩軸
紙本水墨,154.5 x 48.5厘米
北山堂惠贈(95.465)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思翁,別號香山居士,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進士,官至禮部尚書,富才氣,精鑒賞,工詩文,善書畫,是晚明書畫大家。其書初學顏真卿(709-785),後追晉、唐、五代、宋諸大家,擅長真、行、草書,融諸家為一體,生秀雅淡,自成面貌。其畫以山水見長,師法董源(?-962)、巨然(十世紀後期),間及唐、宋、元諸大家,並創“南北宗”論,影響深遠。他在書畫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湛若水(1466-1557)行草詩軸
紙本水墨
144 X 72厘米
文物館購藏基金(73.79)
釋文:“西樵絕壁迥無依,雲鎖千峰鳥度微;居士往來誰是伴,翳門關外一僧歸。甘泉。”鑑藏印章:“小容安堂”(白文方印)、“秋波琴館”(朱文方印)、“簡氏斑園藏真”(朱文長方印)。
湛若水(1466-1557),字元明,號甘泉,廣東增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進士,歷官南京吏、禮、兵等部尚書。築西樵講舍,與王守仁(1472-1528)皆以理學分庭抗禮。書法仿效其師陳獻章(1428-1500)。
張瑞圖(?-1644)草書漢京篇卷
1622年作
紙本水墨,32.5 x 623.5厘米
北山堂惠贈(95.541)
草書《漢京篇》卷,五、七言古體長詩,凡六十五行,滿行三至六字不等,共二百八十九字。款署“天啟壬戌書於長安邸中,張長公瑞圖。”押“張瑞圖印”(白文方印)、“興酣落筆搖五岳”(白文方印)。天啟壬戌為天啟二年(1622),時張氏尚未被召入內閣。此卷書法書勢奇宕多姿,筆法峭勁,鋒棱畢現,是張氏草書成熟時期典型風貌。
釋今釋(1614-1680)草書梅花詩卷
紙本水墨,29 x 106.5厘米
文物館購藏基金(73.61)
釋文:“鐵橋下有倒垂枝,千尺寒巖照水時;萬古無人能踏到,一般開落自家知。梅花興之一。今釋。”印章:“今釋之印”(朱文方印)、“澹歸”(白文方印)、“丹霞山主”(朱文橢圓印)。鑑藏印章:“簡氏斑園藏真”(朱文長方印)。
釋今釋(1614-1680),字澹歸,號甘蔗生,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俗姓金,名堡,明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授臨清知州。清兵攻杭州時曾參與抵抗不敵,敗走福建投效隆武帝,隆武敗後輾轉追隨南明永曆帝於廣東,受到權奸排擠,遂出家從天然禪師(1608-1685)落髮,復於丹霞山創建別傳寺,潛心著述。他的墨蹟書刊及其骨塔碑銘,在乾隆年間均被禁燬。
張穆(1607-1683)行書自書詩冊十二開
1673年作
紙本水墨,各32.2 x 21.8厘米
北山堂惠贈(80.77)
十二頁,錄詩凡十三題,分別為《惠城逢曹公子》、《惠州西湖十首之三》、《題葉金吾湖山》、《雷城元夜褚邑令衙齋賞雪》、《西濠夜月有感》、《西郊社集同岑梵則王說作翁山高望公諸子》、《梅花三十之一》、《睡燕》、《春堤柳》、《崔子霞仙人故宅》、《小姬索詩戲贈》、《詠睡鳧》、《詠水仙》。另有張繼、蔡元培、鄧爾雅題跋共二頁。
蘇仁山(1814-1850後)行書軸
紙本水墨,166 x 63厘米
文物館購藏基金(73.561)
蘇仁山(1814-1850後),又名長春,字靜甫,廣東順德人。擅長繪畫白描人物、山水,境界奇特。其書法亦喜歡作瘦硬細筆,字形稍為狹長,行楷書有褚遂良(596-659)、李邕(675-747)神髓;行草往往恣意豪縱。此幅行書可見米芾(1051-1108)的影子,而每行連貫數字一氣呵成之勢,乃秉承明末清初王鐸(1592-1652)、傅山(1607-1684)等的書風,但其狂放處尤有過之。
绘画
佚名枇杷山雀圖團扇
宋,十二∕十三世紀
絹本設色,24.5×25.5厘米
北山堂惠贈(98.21)
中國團扇的起源甚早,漢代詩歌中關於扇子的記載,已有“團欒似明月”之句。用絲絹製造的團扇,適合施以繪畫裝飾,便逐漸受畫家賞識。宋代流傳下來的大量書畫冊頁中,為數不少的圓形畫幅原本是繪製在團扇之上,後來被裝裱成冊而得以保存。本幅《枇杷山雀圖》即屬此例,故畫幅中軸扇柄痕蹟依然明顯可見。
此幅描繪的是枇杷樹上一叢成熟的果實,吸引了山雀來訪,其捕捉的景象固然是大自然中一處細微角落,但由於水果的香甜和饞嘴小鳥的動態之間相互牽引,緊扣出戲劇性的一剎那而顯得充滿生機,在平凡事物中體現出自然定律的深邃。
戴進(1388-1462)摹馬遠踏歌圖軸
絹本設色,177×107厘米
北山堂惠贈(96.79)
款識:“文進”。印章:“靜菴”(白文方印)。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靜菴,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年出身工匠,後改學繪畫,由於其才氣與勤奮,畫技逐漸廣受賞識,並在永樂末年至正統初年(約1424-1440年間)奉詔三度進宮。晚年返鄉課徒研藝,成為明代“浙派繪畫”的代表人物。
孫克弘(1532-1610後)朱竹卷
紙本設色,21.8 x 486厘米
北山堂惠贈(95.688)
孫克弘(1532-1610後),承恩子,字允執,號雪居,松江(今屬上海市)人。官漢陽知府,明代晚期著名畫家,畫山水、花鳥、竹石、梅蘭、人物等名重一時。書法仿宋克(1327-1387),八分宗漢。
本幅末行書自題七絕詩一首:“神使曾遺歲節餘,趙襄從此得朱書。至今陸海孫枝茂,猶帶丹霞上綺疏。”款署“孫克弘”,下押“漢陽太守”(白文方印)、“雪居”(白文方印)。本幅前引首隸書自題“澳圃珊瑚”四大字,款署“雪居孫克弘書”,下押“漢陽太守”(朱文方印)。
吳歷(1632-1718)鳳阿山房圖冊頁
紙本設色,18 x 34.5厘米
黃佩瑜、匡寧、匡佐惠贈(99.113)
吳歷(1632-1718),字漁山,號桃溪居士,後號墨井道人,江蘇常熟人。為明代都察御史吳納的第十一世孫。曾篤信天主教。工詩、善畫山水,是王時敏(1592-1680)、王鑑(1598-1677)弟子,與王翬(1632-1717)、王原祁(1642-1715)、惲壽平(1633-1690)合稱“四王吳惲”。著《墨井詩鈔》、《三巴集》、《墨井畫跋》等。
汪士慎(1686-1759)梅花軸
紙本水墨
143.6 x 20.4厘米
黃佩瑜、匡寧、匡佐惠贈(99.118)
汪士慎(1686-1759),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安徽歙縣人,後寓揚州。一生清貧,以賣畫為生。工詩,善畫墨筆梅、蘭、竹,風格枯瘦曲硬。雙目失明後仍作畫。與金農(1687-1764)友善,世稱“揚州八怪”之一。
畫家自識:“溪煙一截,巢林汪士慎寫於青杉書館。”鈐“溪東外史”(白文方印)。另鈐“楚珍心賞”(朱文方印)藏印一方。
《梅花軸》畫曲枝墨梅,繁花密蕊,清淡秀雅。
佚名百駿圖橫幅
清,十九世紀中期
紙本設色,143 x 345厘米
趙寧國先生惠贈(99.35)
現存以群馬為題材的古代繪畫中,較著名者有北宋李公麟(1049-1106)的《摹韋偃放牧圖卷》,作馬一千二百餘匹,場面浩瀚壯觀;元代趙孟頫(1254-1322)筆下的《浴馬圖卷》(以上均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則一洗馳騁大漠的英姿,而轉為更具有文人氣息的閑情逸趣。至清代初年,隨著西方耶穌會教士紛紛到中國傳教,意大利人郎世寧(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於康熙五十四年(1715)抵達北京,憑一技之長供職內廷,歷任康、雍、乾三朝御用畫家。他的西洋畫法,跟中國宮廷院畫崇尚工筆重彩的趣味正不謀而合。郎世寧運用歐洲繪畫的光暗、解剖、透視等技巧,混合中國傳統手法和媒介,繪製了大量畫作。他在雍正六年(1728)完成的《百駿圖卷》(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為牧馬圖開創了新的典範。
李魁(1789-1876後)仿吳鎮林泉清賞圖軸
紙本設色,138 x 62厘米
北山堂惠贈(82.10)
款識:“梅花道人法原於叔達,故皴點多有相類。茲擬其林泉清賞圖,為黼臣尊兄大人正之,斗老人李魁。”印章:“臣魁”(白文方印)。
李魁(1789-1876後),字斗山,號青葵,又號門老漁,廣東新會人。年少家貧,從事建築維生,曾為寺院繪製壁畫,據說又曾從鄭績(1813-1874後)學畫。筆法受石濤(1642-1707)影響。有學者認為,他的成就在咸豐、同治年間的廣東畫壇具有開創性意義。
居巢(1811-1865)扇面二幅
1859年作
黃佩瑜、匡寧、匡佐惠贈(99.158、99.159)
《白鷺圖》款識:“黃鸝紫燕去來啼,雌蜨雄蜂來去飛;只有鷺鷥閒似我,野塘新水立多時。己未四月園居即事成此,並擬山谷道人《演雅》詩意,題請汝南仁弟大人兩政,居巢并識于昔耶室。”印章:“梅生書畫”(白文方印)。
《靈龜圖》款識:“汝靈于人,不靈于身,致羅於津。予靈於身,不靈于人,致走于塵。龜,吾與汝鄰。唐玉川子銘,寫為汝南仁弟大人哂正,己未夏,居巢。”印章:“巢”(朱文長方印)、“今夕盦”(朱文方印)。
居巢(1811-1865),字梅生,廣東番禺人。壯年時,以幕僚身分追隨張敬修(1823-1864)任官廣西,遊蹤所至包括兩廣、江西等地,閱歷山川勝景,結交文人墨客。其時江蘇畫家宋光寶、孟覲乙(十八至十九世紀中)受聘至桂林李秉綬(1748-1830)家中,把惲壽平(1633-1690)一派的沒骨花鳥畫法傳播於嶺南,是為居巢的繪畫淵源。惲壽平畫風以重視寫生風靡天下,所作工筆花卉多用沒骨法,色彩明淨清秀,與西洋水彩畫的透明效果有異曲同工之妙,極富文人雅淡的趣味。居巢繼承了惲派的傳統,並由其堂弟居廉(1828-1904)發揚光大,稱為“隔山畫派”,對近代廣東畫壇影響至鉅。
呂壽琨(1919-1975)山水圖橫幅,1971年作
紙本設色,191 x 364厘米
利園酒店惠贈(93.248)
款識:“七一年九月,呂壽琨。”
印章:“呂”(朱文方印)、“壽琨之印”(白文方印)。
呂壽琨(1919-1975),廣東鶴山人。1943年畢業於廣州大學經濟系。1948年移居香港,1956年與李研山(1898-1961)、趙少昂(1905-1998)等成立“丙申社”及“香港中國美術會”,1966年兼任香港大學建築系及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水墨畫導師,提倡國畫現代化,為香港現代水墨運動之先驅。其學員先後於1968年成立“元道畫會”,1970年成立“一畫會”。
陶瓷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穀倉罐
吳 / 西晉初,三世紀
高41厘米
文物館發展基金(92.137)
此罐胎質堅緻,青釉微黃。上部堆塑亭臺樓閣、人物百戲、飛禽走獸,肩部貼飾螃蟹及各種怪異水生動物。龜趺碑及肩部刻劃銘文數字,僅可約略辨識“太常”二字。同類型罐統稱為穀倉或穀倉罐,或以飛鳥鳩集,寓五穀豐收之意。
三彩大駱駝
唐中期,八世紀上半葉
高85、長65厘米
文物館發展基金(93.333)
大駱駝昂首張口,四足直立,雙峰的駝背鋪墊橢圓形的毛氈,並且掛搭獸面紋囊袋。釉彩方面,以黃褐釉為主;毛氈及囊袋兼施綠、白色釉。整體造型生動自然,神態俊挺,而彩釉斑駁悅目。
褐黑彩臥嬰枕
磁州窯系
金,1115-1234年
長35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80.85)
此枕造型是側臥女嬰,裝飾技法是先掛白陶衣,以黑褐彩繪飾,然後罩透明釉。嬰孩眉目清晰,身穿朵梅花紋長袍,衣領飾圓珠紋。嬰孩背部作成長方形的枕面,繪畫蘆葦雙雁圖一幅。枕底無釉,嬰孩頭部對下有一透氣孔。
青釉雙鳳耳紙硾瓶
龍泉窯
南宋至元,十三世紀
高14.5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80.81)
龍泉青瓷以瑩潤的青釉見稱,特色是多次上釉,使釉層加厚而釉色溫潤,以粉青及梅子青為代表釉色。科學地分析,在恰當的還原氣氛下,當釉內含有大量氣泡及未熔的石英顆粒,釉呈粉青色,若釉層較厚而玻化程度較高,則呈梅子青色。此瓶呈梅子青色,除足沿外,全器滿釉,充分體現龍泉窯講究釉色美的工藝成就。
青花蓮池大盤
景德鎮窯
元後期,十四世紀前期
口徑40.5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85.121)
此青花大盤的造型是折沿弧腹,盤心坦平,矮圈足,砂底。花紋共分四區:盤心繪蓮池紋,上下左右單葉雙蓮紋共四束,內、外腹壁各繪纏枝蓮花紋一周,口沿繪菱形錦紋一周。
青花麒麟紋盤
景德鎮窯
明萬曆前期,
十六世紀晚期
口徑24.9厘米
文物館購藏基金(92.349)
此盤造型侈口弧腹,盤體較淺,底部寬平,矮圈足。盤內外青花紋飾:盤心繪麒麟、虎、鹿及不可名狀的瑞獸於山水之中,內腹壁繪四龍戲珠,首尾相逐,外腹壁繪花果紋六組。盤底青花“大明萬曆年製”雙圈雙行六字楷書款。
青花萬壽字大尊
景德鎮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
高76.1、口徑37.8、腹徑46.8、底徑27.5厘米
利國偉爵士惠贈1999.0611
此青花尊,器形雄渾巨碩,胎體厚重,分三段拉坯製成。圓形,方唇,短頸,肩部以下向內斜收,實底沙足,假圈足微外撇。以青花書寫排列整齊、形態各異的篆書美術體"壽"字,排列方式是:頂部兩圈,每圈7_7_個;方唇及底足邊各48個;外口沿下至底共130_圈,每圈75字,合共整一萬個"壽"字。透明釉泛青,青花濃豔,沙底有窯裂數道。
青花纏枝花卉紋供瓶
景德鎮窯
清乾隆六年,1741年
高64、口徑26.8、足徑23.3厘米
文物館發展基金(00.83)
廟宇供器,圓形大瓶,口緣外侈,圓唇,頸部細長成喇叭形,單獨分燒後下接插罐形的腹體,連以倒缽形底座。通體飾多層纏枝番蓮、蔓草紋、蕉葉紋、荷瓣紋、忍冬紋、如意雲頭、雲雷紋等。腹體開光內楷書銘:“養心殿總監造;欽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關,兼管江西陶政、九江關稅務,內務府員外郎仍管佐領加五級,瀋陽唐英敬製。獻東壩天仙聖母案前永遠供奉。乾隆六年春月穀旦。”
青花竹石芭蕉圖玉壺春瓶
景德鎮窯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28.5厘米
鍾棋偉先生惠贈以紀念其先父鍾江海先生(00.168)
此玉壺春瓶的青花紋飾非常豐富。腹部的主題花紋是兩組以竹、石、芭蕉為組合的三友圖,並且配以花卉和欄柵等,構成庭園景致,近底部繪蓮瓣紋一周。瓶頸繪畫蕉葉、蔓草及如意紋各一周,足部則繪畫半花紋一周。瓶底有“大清乾隆年製”無框三行六字篆書款。
粉彩描金“渥里紋章”茶具
景德鎮窯清乾隆,約1780年
壺長19、杯口徑8.8、
碟口徑13.7厘米
原木扉藏瓷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96.329)
這套茶具,茶壺造型是球腹、直流、環把、穹形蓋,杯碟均為圓形弧壁。茶具上的紋章,是由花體字WW(William Woodley縮寫)、貓頭鷹和蔓草紋圓環組成,粉彩加描金,是原屬洛福郡的威廉渥里(William Woodley)所擁有,稱作渥里紋章(Woodley Crest)。渥里紋章分別裝飾茶壺的兩側壁、杯的兩側壁及碟的中央,配以各式折枝花卉、波浪帶狀魚鱗紋及放射線紋,豔麗華美。
粉彩描金端午節紋飾盤
景德鎮窯
清道光,1821-1850年
口徑28.5厘米
鍾棋偉先生惠贈(96.536)
圓盤,弧壁淺腹,以粉彩技法繪畫豐富的花紋,又加施耀目的金彩,外壁兼採黃地開光的手法,整體風格既雅緻又華麗。盤內外描繪的紋飾,都是端午節的應節景物,包括盤內的石榴花、蜀葵、五彩絲帶香包,盤外開光內的龍舟、子、瓶花、果子、除病驅瘟的艾虎、雄黃酒、葫蘆、方勝、蝙蝠,列為五毒的壁虎、蟾蜍、蜘蛛等。盤底紅彩“慎德堂製”四字楷書款。
青花人物小杯一對
景德鎮窯
清道光初.約1826年
高5.2、口徑6.8、
足徑2.4厘米
胡仁牧先生惠贈 (87.35)
圓形小杯,侈口,尖唇,弧壁深腹,小圈足,外壁青花淡繪松下高士,後有僮僕傍車相隨。底青花單行楷書“塵定軒”款。
粉彩花鳥紋筆筒
景德鎮窯
清同治末至光緒初
1873-1908年
高12.5、口徑8.3厘米
大學購藏 (01.444)
宮廷日用瓷,圓器,筆筒口沿內折,直壁,矮圈足,外壁白釉上松綠地粉彩,上繪牡丹爭妍,紫藤倒懸,畫眉鳥鳴於枝頭。口沿上藍料,繪纏枝花卉紋邊飾。紅彩楷書“大雅齋”橫款,引首紅彩“天地一家春”雙龍邊橢圓形印。底紅彩“永慶長春”兩行四字楷書款。
陳鳴遠歲寒三友壺
宜興窯
清十八世紀或以後
長15.6、高8厘米
北山堂惠贈(95.216)
此壺壺身作成松段、竹段、梅段一捆。松樹的松鱗及松針,梅樹的枒枝及梅花,以及竹樹的竹節竹葉,都仔細刻劃,自然夾雜,於繁富複雜中見規整條理。壺把狀若盤屈松幹,壺嘴如橫伸梅枝,壺蓋蓋鈕又巧塑成一段竹節,渾若天成。壺身的一段松幹鏤雕蛀孔,上下兩小鼠嬉遊互逐,更添生趣。壺底“壬午春日,鳴遠”行書刻款,壺蓋“”篆書陽文方印。
鈞藍釉梅瓶
石灣窯
清早期,十七世紀
高26厘米
北山堂惠贈(81.51)
此瓶採小口直頸,豐肩斂腹的梅瓶造型,施翠毛釉。翠毛釉屬鈞釉之一種,源自宋代鈞窯。此外,梅瓶亦是宋代始創的造型,可見此瓶的製作,從釉色到造型,都是遠溯宋代鈞窯。
铜器及玉器
饕餮紋青銅斝、青銅觚
商前期
公元前十六至十四世紀
斝:通高23、口徑14.1厘米
觚:通高15、口徑10.3厘米
北山堂惠贈(96.149、96.150)
青銅斝,敞口,口上有一對菌形柱。頸與腹分段合範,腹部鼓出,一側有半弧形。平底,下有外撇棱形空心錐足,與底相通。頸下部飾一圈連珠紋及饕餮紋。腹部以饕餮紋為主紋,上下又各飾一圈連珠紋。柱頂飾漩渦紋。
青銅觚,形體較粗矮。喇叭口,深腹,頸腹間無明顯分界。高圈足,圈足上有兩個十字形鏤孔。腹飾細線饕餮紋,上下各飾一圈弦紋及圓點紋。圈足飾三道弦紋。
夔紋青銅鼎
商後期,公元前十二世紀
通高16.3、耳高2.1、足高6.4、
口徑13.2、壁厚0.4厘米
北山堂惠贈(89.49)
青銅鼎,折沿,方唇,圓腹,圜底,圓柱形足,直耳轉角呈弧形。口沿下飾三組簡化夔紋,每組由兩夔共一目構成。夔身修長,尾分兩歧,下歧上捲,方形目,以雷紋為襯底。腹飾十八個三角紋。在夔紋、三角紋和雷紋地上均填以黑漆。
蟠虺紋青銅鎛
春秋晚至戰國初
公元前六至五世紀
通高53.5、舞長33.3、于長37.5、寬27厘米
北山堂惠贈(92.61)
鎛體橫截面作橢圓形。舞頂有鈕,鈕兩側各有一回首蹲伏的虎形飾,虎口張開,雙目圓睜,狀極威猛。鎛的舞部飾蟠虺紋。鉦部有飾虺紋的篆帶兩條,篆帶上下及之間有團身螭首的枚,鎛體正背面各分為兩區,每區9枚,每面18枚,正背兩面共有36枚。鼓部飾卷身的蟠虺紋。
蟠螭紋青銅鑑
春秋晚至戰國初
公元前六至五世紀
高33、口徑61、底徑33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93.354)
青銅鑑,大口,折沿,方唇,束頸,圓腹,圈足。腹部有四個啣環鋪首。口沿飾一圈貝紋,頸飾蟠螭紋。上腹部飾兩道綯紋,在綯紋之間又飾以蟠螭紋。下腹部飾蟠螭紋。器內壁頸部亦有蟠螭紋裝飾。
雙馬互鬥紋青銅透雕帶飾
戰國至西漢初
公元前四至二世紀
長11.3、寬5.1厘米
北山堂惠贈(91.157)
長方形帶飾,框內鑄雙馬互相咬鬥的形象。左馬咬右馬的背脊,而右馬則咬左馬的前腿。馬身肌肉壯實,互相咬鬥的姿態亦刻劃生動。邊框四周飾柳葉形圖案。在傳世品中,與此相同的帶飾,曾見於薩爾莫尼:《盧芹齋收藏的中國─西伯利亞藝術品》一書,書內其中一件,構圖與這件相同,只是邊框四周飾竹的花紋有些區別。
“參司寇”銅璽
戰國,公元前五至三世紀
長1.7 、寬1.7 、高1.8厘米
北山堂惠贈(93.128)
銅質,鼻鈕,璽文參字與上樂鼎、梁上官鼎之參字相同。第二字“”所從之台,構形與陳侯午敦、陳侯因敦之台字合。參與三字通,《戰國策.趙策一》:“韓七三川”,帛書本“三”作“參”,是其證。從台聲,台與臺音近,從台聲之字可讀作臺,如《呂氏春秋.任數》:“嚮者,煤炱入甑中”,《文選》陸機《君子行》李注引高注曰:“炱讀作臺”,是知亦可讀作臺,璽文“參”即係“三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二直隸容城縣條下云:“三臺城在縣西南一帶”。此璽之形制、印文風格與趙國官璽“石城彊司寇”相同,據此並由三臺之地望,可知此璽亦係趙國之官璽。
“櫟陽鄉印”銅印
秦,公元前221-206年
長2.3 、寬2.1、高1.4厘米
北山堂惠贈(92.334)
銅質,鼻鈕,此印之形制、鈕式與秦“南宮尚浴”、“小”、“右將馬”等印相同,字體、章法佈局與秦“修故亭印”、“召亭之印”風格一致。印文“櫟陽”為地名,亦見於“四年相部樛斿戈”、“元年丞相斯戈”刻銘及秦陶文。據《史記.秦本紀》載,自秦獻公二年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83-350年),櫟陽為秦國之國都,孝公徙都咸陽後,櫟陽為縣。印文“鄉”係指秦地方行政的基層組織。秦漢之制,縣以下分若干鄉,此印文署“櫟陽鄉”,即指櫟陽縣之屬鄉。此印末字署“印”,可知是秦統一以後之物。
廣銳第二十四副指揮使朱記”銅印
北宋咸平元年,998年
長5.4、寬 5.1、通高4.4、
鈕高3厘米
北山堂惠贈(85.143)
銅質,橛鈕,印面鑄陽文九疊篆“廣銳第二十四副指揮使朱記”,印背刻楷書兩行,右側刻“咸平元年九”,左側刻“月少府監鑄”,鈕頂刻一“上”字。
長管形玉琮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晚期
公元前2750-2000年
高23.6、上端寬7、
下端寬6.1厘米
北山堂惠贈(89.1)
深褐色,有淺色斑紋,似為陽起石雕成。方柱形,外方內圓,上大下小,中有對鑽之圓孔,表面略經磨光。外表分為九節。每節以四角為中線,各刻一組以兩條平行凸橫棱、兩個圓圈和一個有刻紋的凸橫檔表示羽冠、眼睛、鼻子的簡化人面。由於磨損的緣故,有些圓圈(眼睛)已不清楚。
玉人
商晚期
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
高3.6厘米
北山堂惠贈(91.248)
青玉,鈣化較甚,部分磨損。圓雕玉人作跪坐狀,兩手置膝上。額部較扁,眼如甲骨文“目”字,手足均有雙鉤陰刻紋飾。玉人外形近似方柱形,造型樸拙。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之猴面玉人,其風格與此小玉人極相似(《殷墟玉器》圖96、97)。
龍形玉佩一對
戰國中晚期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
長12.5-12.9厘米
北山堂惠贈(91.243)
青玉,明潤有光澤。龍首上顎較長,口微張,拱背,尾上卷。邊緣有廓,背部有一小孔供穿繩掛佩。通體飾淺浮雕渦紋,但大小不一,且減地淺而不整齊。山東曲阜魯國故城戰國中晚期墓,曾出土與此極其相似之玉龍佩(《曲阜魯國故城》圖版105:6)。
“王騰”玉印
漢代,公元前206 - 公元220年
長2.1、寬2.1、高1.6厘米
北山堂惠贈(89.98)
此印即為以玉製作之漢代姓名私印。白黃色玉,微有風化。方形,邊角略有殘損。覆斗鈕,有小孔,方便穿繫印綬。印面琢白文篆書“王騰”二字。篆法莊重,筆道規整,章法勻稱。文字、琢製均甚精美,藝術價值較高。
玉豬
六朝,三至六世紀
長5.5、寬2.8、高2.5厘米
北山堂惠贈(91.267)
此件玉豬以帶褐斑灰白玉雕琢而成,軀體肥短,作躺臥狀。扁鼻大耳,長尾卷於身前。眼及口線刻而成,扁鼻鑽有鼻孔,曲腿亦有刻線表達毛紋,整體造型樸拙可愛。1974年江西南昌晉墓曾出土相類的石豬(《考古》1974年6期,圖版9:3),有助於對此玉豬的斷代。
青玉鏤雕人物山子
宋 / 金,十至十三世紀
高11.5、寬8、厚4厘米
北山堂惠贈(98.40.2)
本館所藏青玉鏤雕人物山子應為爐頂嵌飾,玉色青中泛灰,局部保留原玉璞表面黃褐皮色。器呈圓柱形,上寬下窄,通體鏤雕山石、人物及動植物紋飾。整器紋飾以山石為主,正面稍凸,中央為火焰,內凹,中心圓雕髻髮長袍、拱手而立之仙人。右下方有二人拱手向老者膜拜。左側山石間有瀑布傾瀉而下。背面略平,右下方利用玉璞黃褐皮色雕出大樹及猿猴,大樹枝葉繁茂,其上山石處二猴上下攀援,小巧玲瓏。左下方樹旁雕有二羊,其一似正仰首觀望樹上猿猴。器底磨平,中有小孔可供與他物嵌結用。
玉花
元至明,十三至十七世紀
敏求精舍惠贈(76.19)
玉花為衣袍或飾物上之小配件,源流甚古,盛行於元明兩代,延至清代亦有使用。
陶牛
西漢,公元前206 - 公元25年
長72厘米
徐展堂博士惠贈(94.6)
陶牛,頭向正前、軀體端正、四足直立。頭部刻劃眼、耳、口、鼻,逼肖自然,軀體和四足的細節交待,亦一絲不苟。牛的雙角及尾巴乃分件製作,插入預留的小孔內,使造型得以完整。
銘刻及碑帖
刻字甲骨五片
商代晚期
公元前十三至十一世紀
長3.6-18.5、寬1.7-6.7、
厚0.2-0.7厘米
棪齋惠贈(86.43)
商人迷信鬼神,喜以龜甲(多為腹甲,少數為背甲)、獸骨(絕大多數為牛肩胛骨、個別為羊、豬或鹿的胛骨)占卜吉凶。卜後將卜問時間、卜人姓氏、占卜事項、應驗與否等情況契刻在甲骨上,稱為甲骨文,又稱契文或卜辭,是我國現存可辨識文字中的最古老者。由於甲骨文字是以刀契刻在堅硬物料上,故筆劃以直線為主,即使曲線亦以短的直線接刻而成。此外,甲骨文結體多為長方形,線條一般兩頭略尖,中間稍粗,以上種種,形成了甲骨文瘦勁挺拔的藝術特色,在書法上具有一定的藝術性。
“序寧”木簡四枚
東漢建初四年.79年
A:殘長33、寬1.5、厚0.3厘米
B:長21.3、寬1.8、厚0.5厘米
C:殘長29.2、寬1.3、厚0.3厘米
D:長20.7、寬1.5、厚0.3厘米
北山堂惠贈(89.116)
文物館藏東漢序寧木簡十四枚,此為其中四枚。木簡長短不一,材質有別,書體也不一致。一種以較小的木方書寫,字體較小而拘謹;一種以較長的木簡書寫,字體較大而奔放,顯然出於二人之手。但內容卻完全一致。以漢隸墨書文字,每簡字數不一,分一至三行書寫,部分背面亦有書寫。
“松人”解除木牘
東晉建興二十八年,340年
長36.2、寬9.6、厚0.6-1.2厘米
北山堂惠贈(91.132)
木牘中所見的解除活動包括解謫、解注及解復重拘校等,均見於過去發現的東漢晚期陶瓶解除文。解除活動中常利用偶人作為替身,以往曾發現有以鉛人代死者,像這塊“松人”解除木牘以“松人”作偶人者則屬首見。此塊“松人”解除木牘是迄今所見唯一一塊既有圖像,又有長篇文字的解除文,對理解和研究東漢以後流行的鎮墓文、解謫文提供了新的寶貴材料。
宣威將軍趙氾墓表
西晉元康八年,298年
高77.5、寬33、厚8.5厘米
北山堂惠贈
楊無醜墓誌石連蓋
北魏熙平三年,518年
蓋:長36.8、寬37.2、厚10厘米
誌:長37、寬37.4、厚8厘米
北山堂基金惠贈
張寶墓誌石連蓋
唐咸亨三年,672年
蓋:長45.5、寬44、厚12.5厘米
誌:長45、寬43.6、厚10厘米
北山堂惠贈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石幢
唐大中七年,853年
高158.5、面寬13.5厘米
徐展堂博士惠贈
西嶽華山廟碑拓本
東漢延熹八年,165年
郭香察書
宋拓本,十一至十二世紀
紙本墨拓冊共25面,每頁高24、寬18厘米
北山堂惠贈
夏承碑拓本
東漢建寧三年,170年
宋拓本,十一至十二世紀
紙本墨拓冊共42面
每頁高26、寬15.5厘米
北山堂惠贈
劉猛進碑拓本
隋大業五年,609年
近拓本
紙本墨拓冊
共19面,每頁高22、寬11厘米
簡又文先生惠贈
王右軍帖
宋拓泉州本《淳化閣帖》殘本
紙本墨拓
冊共68面,每頁高25、寬13.6厘米
北山堂惠贈
王羲之十七帖
宋拓本
紙本墨拓冊共35面
每頁高25.5、寬13厘米
北山堂惠贈
懷仁集王聖教序拓本
唐咸亨三年,672年
金代拓本,十二至十三世紀
紙本墨拓冊共54面
每頁高23.6、寬12.2厘米
北山堂惠贈
大字麻姑仙壇記
顏真卿撰並書
唐大曆六年,771年
宋拓本,十二至十三世紀
紙本墨拓冊共61面
每頁高25.8、寬15.3厘米
北山堂惠贈
英光堂帖
米芾書
宋刻宋拓本,十三世紀
紙本墨拓二冊共40面
每頁高34、寬36厘米
北山堂惠贈
铜官印二方
銅質,方形,鼻鈕。印面鑿刻陰文篆書“櫟陽鄉印”四字,無田字格。印文排列形式自右上角起,作交叉讀,即四字順序為右上角、左下角、左上角、右下角。
“左桁正木”銅璽
戰國.公元前475-221年
長2.9、寬2.9、高6.4厘米
“左桁奠木”銅璽
戰國.公元前475-221年
長3、寬2.9、高8.2厘米
巴蜀符號銅印
戰國中晚期
公元前四至三世紀
長4.6、寬3.7、高4.6厘米
西王母、神獸紋肖形綠松石印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直徑1.4、厚0.4厘米
“張毋傷印”瑪瑙印
西漢早期.公元前二世紀
長2.2、寬2.2、高1.6厘米
黃士陵(1849-1908)石印三方
A “鼎芬印信”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
長1.9、寬1.9、高5厘米
B “梁鼎芬”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
長1.8、寬1.8、高5.6厘米
C “節厂藏本”
長2.1、寬2.1、高5.2厘米
《奴婢廩食粟出入簿》木牘
西漢中期.公元前一世紀
長22.7、寬5.5-5.7、厚0.2厘米
石刻造像碑及題記殘件
東魏天平三年.公元536年
殘長33.6、殘寬33厘米
張協墓誌石連蓋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
蓋:長45、寬44.6、厚6.5厘米
誌:長44.5、寬44.5、厚7厘米
孔宙碑拓本
東漢延熹七年.164年
明末清初拓本,十七世紀
高178、寬97厘米
華山廟殘碑石拓本
漢碑殘石,清代拓本
殘高97、殘寬31厘米
張遷碑連碑陰拓本
東漢中平三年.186年
清初拓,碑陰為晚清拓
紙本墨拓冊共56面,
每頁高26.5、寬14.5厘米
雲峰山摩崖刻石拓本
北朝鄭道昭、鄭述祖等書
清中期拓本
紙本墨拓冊,尺寸不一
李思訓碑拓本
李邕撰並書
唐開元八年.720年
宋或金代拓本
紙本墨拓冊共76面,
每頁高29、寬15.6厘米
郭敬之家廟碑陰拓本
顏真卿撰並書
唐廣德二年.764年
宋拓本
紙本墨拓冊共40面,
每頁高27、寬13.9厘米
蘭亭序拓本
王羲之書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
A 括蒼劉涇本
宋拓冊
七面,面五行,行十至十二字
墨紙高25.4、寬11厘米(73.621)
B 御府嶺字從山本
宋拓冊
七面,面五行,行十至十二字
墨紙高26.2、寬12.5厘米(73.618)
汝帖十二卷
王寀摹刻
北宋大觀三年.1109年
宋拓本
紙本墨拓三冊,每頁高26.2、
寬20.8厘米
文玩
青瓷長方形蓋硯
龍泉窯
元至明初
十四至十五世紀
長13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
白玉刻水仙花紋蓋盒
“嘉靖辛酉陸子剛製”款
明,1561年款
徑4.5、高2.1厘米
北山堂惠贈
青玉插屏一對
清,十八世紀
各高21.8、寬20.2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
乾隆御墨“豔友”
清乾隆後期,十八世紀下半葉
長8.7、寬2.9、厚1.1厘米;
重43.6克
大學購藏
宋犖墨二笏
文物館購藏基金(90.63、90.64)
西陂墨─“釣家”
清康熙後期
十七世紀末至十八世紀初
長6.9、寬2.8、厚1厘米;重23.2克
查蒲墨
清乾隆嘉慶間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
長7、寬1.7、厚0.9厘米;重17.2克
豇豆紅釉文具一組三件
清康熙,1662-1722年
盒:高3.7、腹徑7、足徑4厘米
洗:高3.6、腹徑11.5、
足徑7.7厘米
尊:高8.9、口徑3.2、
足徑12.8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
白釉螭鈕印章一對
德化窯
清初,十七世紀
各高5.6厘米
北山堂惠贈
陳鳴遠梅枝筆架
“鳴遠”篆書陽文方印
宜興窯
清,十八世紀或以後
長12厘米
北山堂惠贈
墨彩雲龍筆筒
清乾隆初,約1736-1756年
高9.3、徑6.9厘米
胡仁牧先生惠贈
松花江石硯
清康熙,1662-1722年
硯:徑11.95、高1.9厘米
盒:徑12.85、高3.85厘米
林秀峰先生惠贈
蘭亭修禊綠端硯
清,十八 / 十九世紀
長23、寬14、高7厘米
北山堂惠贈
雲紋端硯
清末,十九世紀
長24.3、寬18.1、厚2.6厘米
北山堂惠贈
端石水洗
清後期,十九世紀
長29、寬25.5、高7.5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
高浮雕松鶴竹雕筆筒
明代晚期,十七世紀
高14.5厘米
北山堂惠贈
透雕松蔭高士竹臂擱
明末清初,十七世紀
長22.3、寬6.8厘米
北山堂惠贈
雕塑及其他
貼金彩繪石雕佛造像舟形背光殘部二件
東魏至北齊,534-577年
A :高40、寬37.5、厚9厘米
B :高24.5、寬28、厚8厘米
大學購藏
石刻造像碑
北周後期,六世紀後期
高146.1、厚26.7、頂寬43.2、
底寬58.4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以誌二十周年館慶
石刻羅漢坐像
金/元,十二至十四世紀
高55.5厘米
文物館發展基金
木刻武財神像
清,十八世紀
高45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
獸面紋骨柶
商代晚期
公元前十二至十一世紀
長10.2厘米
北山堂惠贈
牙雕魚形飾
西周,公元前十一至八世紀
長13.8厘米
北山堂惠贈
綯紋牙璜
戰國,公元前五至三世紀
長16.8厘米
蔡耀城先生惠贈
蟠虺紋獸首形金箔片
春秋晚期,公元前六世紀
寬13.4、高9.3厘米
北山堂惠贈
雕漆龍紋八角盤
明嘉靖,1522-1566年
縱17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
款彩壽慶人物六曲漆屏風
清康熙.十七世紀晚期
高257、廣615厘米
文物館館友會惠贈
雕玉蘭花犀角杯
清乾隆,1736-1795年
高9.9、口長15.7厘米
林炳炎基金會惠贈
“太平出色”牙雕
民初,二十世紀初期
外弧長218厘米
利希慎基金會惠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