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中的常用名词解释(三)
37、葵口:器口的一种。因口沿呈秋葵花形而得名。碗、盘、碟之类器物均有此口。口沿有呈五瓣花形的,也有成六瓣花形的。宋代极为流行,明、清景德镇窑的制品十分精美。
38、顺治瓷器多在数器物的口沿抹上一层淡酱色。
39、顺治瓷器胎质、釉质均较粗,釉色发青。
40、顺治炉一类器物的底足均为饼底实足。
41、顺治有的盘底往往有窑裂痕。
42、铁锈斑(铁锈花):青代用正、乾隆时期景德镇生产的一种结晶釉。如:《陶雅》所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为铁锈花。其中的釉料配方主要是含铁和锰。
43、铁锈花:指宋、元是北方磁窑生产的,在黑釉质上用赭红色绘画的瓷器。称:黑釉铁锈花。
44、团花:凡成圆形的图案称为'团花'。多见团龙、团鹤、团凤、团螭、团花蝶、团寿等。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粉彩、斗彩等品种。明代成化、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瓷器上团花十分流行。
45、洗口:器口呈洗形而得名。壶、瓶之类的器物常有此口。
46、洗口瓶:指瓶口似洗口而得名。宋代南北瓷窑多有烧造。器型大体有:洗口、直颈、垂圆腹、圈足;洗口、直颈、折肩、桶式腹、浅圈足;洗口、长颈、扁圆腹、圈足三种。
47、窑伤:棕眼(针孔、针眼、毛孔、猪毛孔、缩釉):是陶瓷制品釉面出现的无釉小孔。阴裂:指有釉盖没的坯体裂纹。釉裂:指釉面开裂而坯体未裂。窑裂(窑缝):陶瓷器于出窑前胎体和釉面同时开裂。
48、雍正瓷普遍特征是釉面有桔皮纹。
49、雍正仿永乐、宣德青花器有二个明显特征:一是施青料,系一笔涂抹,并无永、宣的小笔触痕;二是用加重点料来冒充永乐、宣德的自然黑铁斑。
50、雍正仿永乐甜白碗、盘之类器物,器底完全透亮。
51、雍正官窑及民窑精品碗、盘圈足均呈滚圆的'泥鳅背',抚摸之有糯米粉般的细腻感。
52、雍正民窑器瓶、杯、碗的底足高深而外撇,底足无釉而有明显旋痕。
53、雍正时的器物,除以仿明永乐、宣德及成化瓷为最普遍外,其突出的器型有牛头尊、贯耳瓶、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桃洗及高圈足枇杷尊等。
54、雍正碗类有深圈足和大底足的特征,有的口径与足径的比例为2:1。
55、永乐青花色泽浓艳,釉层晶莹肥厚,不好识别是因为有年款的器皿少。
56、炸地:底部有放射性裂纹,且从胎里(外)向外(里)裂通。
57、炸釉:成品的釉面有裂纹或龟裂称风惊、釉惊;坯釉同时开裂称惊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