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随口问了一句话,帮司令员找到了两位失散十八年的亲人
1997年6月,湖北红安县,李先念纪念馆开馆了。
为了纪念先烈,许多年迈的战士特地来到主席纪念馆前祭奠,其中就有有着当代“赵子龙”美誉的开国上将陈锡联。
陈锡联
重返故土,重温岁月,已经八十多岁的陈锡联将军不由得流出了眼泪,那一根根白发仿佛在说着过去无声的血泪和沧桑。
几十年过去了,新中国一步步走向了繁荣富强,而陈锡联老人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将这些年来的牺牲和无奈哭出来,而在那些牺牲中,最让陈锡联心痛难当的就是和自己老母亲的几场生离死别。
在过去的峥嵘岁月里,陈锡联自认一片忠心为国,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儿,但却不敢承认自己是个孝子,只因他年幼时主动参军让自己和母亲分离十八年不得相见,中年主动投身抗美援朝和母亲险些错过最后一面。
而中间仅有的一点母子缘分还是自己手下的战士帮自己续上的,否则陈锡联便要和自己的母亲错过一生。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革命热土催生无穷热血
1915年,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省红安县的一个贫苦人家。
父亲名叫陈永厚,是个十里八乡都知道的厚道人,母亲名叫雷敏,性格温柔贤惠,夫妻两日子虽然穷了点,但感情和睦,心意相通,日子也算是和和美美。
直到陈锡联八岁那年,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一样耕种的父亲突然病重,母亲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为父亲治病,甚至把家里能卖的衣服和桌椅都卖出去换钱来医治父亲的病。
可惜父亲还是病重去世了,去世前还对家里人说,别让家里人死守着自己该投奔到别人家就投奔去,只要能平平安安的活着就好,一旁的母亲掩面低泣,摇头不言。
家里的顶梁柱就这样陡然倒下,四处是高筑的债台,陈锡联的母亲含泪带着孩子们乞讨度日。
就这样,年幼的陈锡联过起了乞讨的生活,父亲的去世,地主们高举债单的丑恶嘴脸让年幼的陈锡联心中燃起了无穷的怒火,穷人的命难道就不是命吗?凭什么自己辛辛苦苦种来的粮食要全部进别人的口袋里?
恰在此时,红安,这个诞生了无数英雄的土地,燃烧起了一种新的革命浪潮,“打倒地主分土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句句口号的背后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压迫,没有阶级,每个人都可以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幸福。
这个全新的世界给陈锡联带来了极大的震撼,体内的血液开始沸腾,他知道,改变命运的时机即将到来,为此,他选择加入当地的游击队。
可是家中的母亲在此时激烈反对了陈锡联的做法,在母亲的心中,父亲已经去世,身为长子的陈锡联就是这个家庭新的顶梁柱,她决不允许陈锡联有半分危险。
为了打消陈锡联的想法,每天晚上睡觉前,她还特地用线头把自己和陈锡联的双手固定在一起,防止陈锡联偷偷参军。
但是少年人的革命热血又怎会是被轻易打消的呢?
1929年4月的一天,年仅十四岁的陈锡联趁着家里人都在熟睡之际,偷偷解开自己已经学会了的线结,义无反顾地投进革命的浪潮。
在他的背后,是母亲熟睡的身影,依稀能听见她喃喃着“谱庆”,这个陈锡联的小名,像是在呼唤陈锡联回来,只是她的孩子再也没有回头。
二、十八年后的久别重逢
参加革命军队的陈锡联虽然只是个不到十五岁的孩子,但却有着一股子悍勇,有着一股子不怕死的拼劲,正是这股子拼劲让团里的领导很快注意到了这个小朋友。
有一次,一个团领导还特地夸赞陈锡联“就像一个小钢炮一样,勇敢地冲在最前线。”
而在1937年,陈锡联更是亲自率领七六九团夜袭阳明堡机场,炸毁全部敌机24架,震惊中外,自此,陈锡联的“陈钢炮”名号一炮打响。
一时之间,全国各地都是对陈锡联这场战役的正面报道,很快,这个消息传到了陈锡联的家乡湖北红安县,乡亲们纷纷夸赞起了红兵战士们的英勇,陈锡联的母亲也在一旁旁听。
突然,一个乡亲喊道:“这个陈团长,我怎么越看越眼熟呢?说不出来和谁像。”
一旁的陈锡联母亲也忍不住探头想要帮忙辨认一番,而当她看到报纸上的那个身影时,她一下子放声大哭起来,哭着说这个就是我的谱庆娃呀!
尽管报纸上的陈锡联已经变成了22岁的青年模样,但在母亲的眼里,陈锡联的样子和过去一样,她一眼就能认出来,这就是自己的孩子。
旁边的乡亲们也激动坏了,有个乡亲还说:“难怪越看越眼熟,他弟弟(陈锡礼)和他哥长得还挺像。”
此时的雷敏已经激动万分,连忙找村里有文化的人帮自己写了封信,托人送到红军前线。
就这样,时隔八年后,陈锡联终于收到了来自家里的家书。
已经长大了的陈锡联在外打拼最挂念的就是家中的老母亲,当年偷偷瞒着家里人离开是他心中最大的愧疚,家里的亲人也从此成为了他最大的牵挂。
此时得知家里的母亲和弟弟都安然无恙,他心中最大的一块石头终于松快了一些。
尽管此时的陈锡联也想和家里人团聚,但此时的红军正值内忧外患,为了不让家中的老母亲受到莫须有的迫害,陈锡联狠下一条心没有留下联系地址,只托人带了一句,一切安好请放心。
就这样,母子两再度失去了联系。
直到1947年的夏天,刘邓大军来到淮河挺进大别山,兵分三路,其中一个队伍便来到了湖北红安县,准备作战。
但是队伍里的士兵对本地的地貌丝毫不熟悉,怎么办呢?
一位士兵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到了当地的一位农民,请他帮忙带路,而那位农民也很热心,爽快答应了红军的要求,带着他们熟悉地貌。
渐渐地,天黑了下来,农民突然摆了摆手说:“对不住了,现在天太晚了,我家里还有个老母亲要照顾,只能先走了,需要的话明天我再来帮你们!”
一旁的红军战士却有点着急,毕竟时间就是生命,早点熟悉这片区域就能早点掌握主动权,但是农民的担忧也有道理,怎么办呢?
一位战士突然问了一句:“这位大兄弟,你家里就没别人了吗?”
原来,这位战士想着,如果家里有别人的话,可以让战士们去帮忙带句话,让别人先照顾一下那位老阿妈。
那位农民无奈地叹了口气:“也不是没有别人,家里还有一个大哥,只是他十八年没回家了,现在家中只有自己和老母亲了。”
听到这里的红军战士也没办法了,毕竟,人家要去照顾自己的母亲,这实在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说到这里,双方已经结束了对话,那位农民也转身准备回去照顾老母亲了。
就在这时,或许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也或许是红军一贯的善良所缔造的缘分,一旁的一个红军战士突然追问了一句:
“大兄弟,请问你的哥哥叫什么名字?我们军队里人挺多的,大家回去之后帮你问问,说不定能帮你找到哥哥。”
那位农民听到有人愿意帮忙找哥哥也很高兴,连忙回复道:“我叫陈锡礼,我的哥哥叫陈锡联!”
什么?陈锡联!旁边的红军战士一下子愣在了原地,这是他们的司令员啊!
得知眼前这位农民就是陈司令的弟弟后,旁边的红军战士连忙对陈锡礼解释了一番:“我们的司令员就叫陈锡联,也是湖北红安人,我看,他很可能就是你要找的哥哥!”
陈锡礼听到这个消息也是喜不自禁,原来,过去村落里的好多人家都逐渐搬走了,只有母亲坚持留在了湖北红安县,要等着哥哥回来,为此,母子两在乡下过着清贫的生活。
这一次听说有解放军要来,也是母亲特地叮嘱自己多外出找人打听的。
双方在互相确认身份后,立马前往了陈锡联母亲所在的村落,只见房屋破败,白发苍苍的雷敏虚弱地躺在稻草上。
红军战士们也都有家人,看到眼前的场景不由得眼眶一酸,对着陈锡联的母亲说道:“奶奶,你马上就能看见自己的大儿子了。”
在红军战士们的帮助下,雷敏坐着手推车来到了解放军队伍里,准备和自己分别十八年的儿子相见。
而在司令部里,一个参谋面带笑容走了进来,对着正在制定作战策略的陈锡联司令说道:“司令员,好消息啊!你的母亲要来看你了!”
陈锡联一下子停下了手头上的事务,连忙追问:“我娘要来了?”
“是啊,已经有人往这边带了。”
陈锡联一下子高兴起来,谁也没能想到,战士随口一句话,竟让帮身为司令员的陈锡联找到了失散十八年的两位亲人。
12月9日上午,在司令部的门口,陈锡联和自己阔别十八年的母亲终于重逢,双方泪如雨下。
这天夜里,陈锡联重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他把自己的被褥都堆在母亲身上,生怕母亲着凉,而母亲则是紧紧拉着自己儿子的手,和他细细絮叨着这十几年来的生活,往事一幕幕重现,灯火下是脉脉温情流动。
但相聚终要分离,陈锡联身上要重任在身,前路是刀山火海,他自然不可能让老母亲随身跟着自己,为了家人的平安,陈锡联忍痛送走了才相聚不久的亲人,临行之前,陈锡联把身上仅有的两块银元交到母亲手上,希望能让母亲过的好一点。
陈锡联还告诉母亲,战争马上就要结束了,让母亲别太担心自己的安全,等安定下来后自己就回来接母亲,请她放宽心保重身体,等自己回来。
三、建国后的相聚和死别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陈锡联凭借自己在战场上的卓越战绩成为开国上将,同时担任重庆市市长。
安定下来的陈锡联马不停蹄地回到湖北红安老家和家里人团聚,准备兑现当年的承诺,准备接老母亲和弟弟到重庆和自己团聚。
但是到重庆居住一段时间后的雷敏却想着要回到老家,或许是因为老人故土难离的情绪,雷敏不是很适应居住在城市里的生活,她对陈锡联说:
“你们城市的垸子(村子)太大了,我过不惯,你好好工作,不要挂念我。”
说完,雷敏就回到了老家红安。
陈锡联不想违背母亲的意愿,便只得和母亲分隔两地,全力工作,想着自己以后抽空回老家看母亲,尽尽孝心。
但陈锡联不仅是重庆市市长,更是炮兵司令员,因此,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作为司令员的他再度全身心地投入到了炮兵队伍的建设里,甚至奔赴前线亲自作战,母子两自然没有机会相见。
1953年,正当陈锡联为了前线战事焦头烂额时,一个消息突然传来,他的母亲病危了,危在旦夕。
什么?母亲生病了,陈锡联的眼前不由得浮现了父亲的身影,难道这一次母亲也要离自己而去吗?
已经和母亲错过许多次的陈锡联不愿错过最后的母子缘分了,他连忙向军委请假,马不停蹄地赶回老家。
当他赶回家门跪在母亲床前大哭着喊“娘”时,年迈的老母亲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微微睁开了眼睛,望见眼大儿子的身影,口中喃喃喊了句“谱庆”后便含笑离去了。
这一次,儿子终于听见了母亲的呼唤,只是母亲从此不在人世了。
陈锡联忍痛将母亲下葬后,甚至没能遵守当地民俗在母亲灵前守灵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因为前线战事不得不离开,这件事也成为了陈锡联心中的遗憾。
因此,几十年后,当陈锡联先后完成了炮兵的建设和前往无人区进行导弹试验等任务后,他终于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回到了这片安葬自己母亲的地方。
四十四年过去了,母亲坟前的小树苗也长成了大树,白发苍苍的陈锡联跪在母亲的坟前,泪水填满了那张沟壑纵横的脸,陈锡联嚎啕大哭着说:
“娘,我想你呀!可是现在我喊你,你已经听不到了。你经过千辛万苦,才把我这个儿子养大。后来我背着你出去参加革命,依靠了党,可你还留在家里继续受苦……我在这里放过牛,伴你一起去讨过饭,如今,你可安息了!娘啊!”
这便是陈锡联将军和他母亲的故事,这也是一个“不孝子”和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
当把自己贡献给祖国时,当自己背着母亲参军时,陈锡联便知道,这辈子他是永远对不起母亲了。
陈锡联将军不仅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还把自己的孩子亲自送到部队里,从基层的小兵做起,为祖国做出贡献。
长子陈再强从班里的一个小兵做起,三子陈再方更是十六岁参军,从最艰苦的野战部队的士兵做起,而这,便是陈锡联一生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