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大学书法研究生国庆假期集训——研二(第五天)

今日主题:小字隶书的章法原理探索

吾衍《三十五举》第十七举有云:隶书人谓宜扁,殊不知妙在不扁,挑拨平硬,如折刀头,方是汉隶。《书体括》云:方劲古拙,斩钉截铁,备矣。隶法颇深,具其大略。

因此,在今天的学习中,李鹏举同学首先带领大家一起寻找经典汉碑起收笔的异同,其次通过对篆隶的对比,探寻汉隶的结字规律,紧接着进行蚕头燕尾的训练,集中分析隶书作品横向、纵向的延伸关系,最后每位同学寻找适合自己的作品形式,从而达到小字隶书创作的目的。

一、汉碑对比分析

找出各个时期的汉碑,对比分析

二、重心训练

线条的形态变化

横向重心训练,以“惠风和畅”为例,创作横向四字作品,寻找其横向的重心关系,在保证重心一致的前提下,丰富线条的变化。

三、章法形式探索

从行书章法中提取可利用的元素,以杨凝式《韭花帖》为例,右边两列墨色重,与其余的淡墨块面形成对比,整幅作品呈放射状,将这种放射状的章法运用到隶书斗方的创作中,增加作品中的块面感,突破隶书作品“平”的问题,使整幅作品有静有动。

四、字形符号应用

张逢波老师针对隶书中符号的变化,给大家作了详细的示范。在《西峡颂》等汉碑中,有许多以“三角形”“长方形”“圆形”为代表的字形符号的转变,比如“通”“风”“乐“”山”等字中“三角形”与“长方形”的对比,这些原始符号的运用不仅能增加字形的变化,同时也丰富了艺术风格的趣味性。

另外可以将篆刻中字形变化的原理运用到隶书中去,比如“言”字中横画的排叠,“阳”字的偏旁缩小,向上排叠,使之与右边的“日”字形成呼应,再将下半部分字形放大,形成对比。因此书法不能死临,有效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书法临摹的关键是要找到与其对应的“价值点”,并对其进行“夸张”和“强化”的处理。

导师简介

陈国成,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辽宁省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丛文俊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及印学研究。书法篆刻作品国展上入展获奖20余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项目各1项,出版《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专著10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讲“书体分类文献与技法美学”“中国印学理论体系”等课程。

张明,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师从张金梁先生。主要从事书法史、书法文献、石刻文献研究。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省级项目2项,出版专著2部,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主讲“书法文献研究”“铭刻学与碑帖考察”等课程。

王者利,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17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丛文俊、张金梁二位先生。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和印学研究。作品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国家级展览多次,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辽宁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各1项,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主讲“中国古代书法史”“明清篆刻流派研究”等课程。

张逢波,书法博士(在读),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研究。2013年起师从陈国成教授。作品入展“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学术提名”等国家级重要展览10余项,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1项,省级科研项目2项。于锦州市博物馆、广西艺术学院举办书法个展。主讲“书法创作专题研究”课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