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中,那些没有告诉你的细节,真实历史让人更加热泪盈眶
看完《长津湖》走出影院,总觉得有些意犹未尽,5天票房近20亿,被众多网友誉为封神之作,又有吴京、易烊千玺这样的顶流做保障,突破50亿的票房似乎毫无悬念。
很佩服剧组,敢选取这样一个敏感的题材,并且将其拍得很燃,很热血。但是碍于影片时长的限制,很多细节没能展开了说,这就导致有些情节的展开有些突兀,比如美军为何要大费周章修建机场?陆战一师又为什么行军这么慢等等。
还有影片的最后为什么要特意出现一下杨根思的镜头?伍万里扔出的手榴弹在空中爆炸后,余从戎为何会惊喜地大喊“空爆”?这些小心思,小安排的背后,都有更加热血动人的细节,今天我们就来展开聊一下。
一:是否出兵朝鲜的决策过程,远比影片展示的要曲折,要艰难得多。
麦克阿瑟策划的仁川登陆,一举击溃了北朝鲜人民军,美军展现出了其无比强大的战斗力和极为先进的装备。今天的我们可以坐在这里大谈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以一当千,美军战斗意志不强,是个纸老虎。
但在当时,可没有人真敢这样认为。是骡子是马,那是要牵出来遛遛才知道的,但是当时志愿军这匹千里马并没有真正上过场,几乎没有人会看好这支部队面对第一军事强国,能战而胜之。
对于是否出兵,主席是思虑再三,几个晚上不曾入眠。当时高层的看法普遍是不要出兵,就连周总理也不是很赞成参战。
最早选定的志愿军总司令人选是粟裕和林彪,但是粟裕身体原因无法带兵,林彪则是根本不支持作战,最终领军人选放在了军中的二号人物,彭老总身上。
为何会选彭总?因为先期入朝的主力部队基本都是原四野的队伍,战斗力很强功劳很大,除了彭总,其他人去别说打仗了,恐怕领都领不住。
如果彭总也不赞成参战,这一仗恐怕就真的很难打起来了。所以彭总的态度成了关键,所幸的是,彭老总坚定的支持了主席的看法,看到彭老总的表态,主席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以彭老总在政治局和军中的分量,站在了主席这头,才最终倾斜了天平,促成了这场立国之战。也完美诠释了梅生的那句话:“有些仗一定要打,我们打了,下一辈就不用打了。”
我们要始终记住,是我们的父辈们牺牲了他们的一切,才换来了我们的和平和幸福。
二:志愿军的名字怎么来的?
最早确定入朝军队的名字时,用的是“支援军”这几个字,可是这样就变成了中国人民支援北朝鲜人民作战,变成了国家行为。
当时我们还是太过弱小,并不想彻底同美国撕破脸,所以最终在定稿时,将其换成了志愿军。意思是说这是中国人民的自发行为,政府没有干预。这样也就给以后的谈判留了后路,有些窗户纸,捅破是一回事,不捅破那是另外一回事。
但是你可别真以为志愿军这几个字就只是文字游戏,真实情况是,听说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热血青年们真的是不需要动员,自愿参军走上战场的。
全国各地的征兵点人满为患,不少人瞒报年龄,虚增身高体重,只为了能参军报效国家。没办法国家只能出台了诸如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禁止参军等条令,但是依然挡不住广大青年的热情。
除了征兵,首批入朝队伍也开始动员那些已经退伍的老兵们重新归队。
当时国家刚解放,很多队伍都解散了,久经沙场的老兵们都回到老家,准备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可是老部队一声令下,这些老兵们义无反顾地重新归队,要知道他们已经解甲归田了,并没有再次服役的义务的。
七连指导员梅生气喘吁吁赶回队伍,开心地说:“幸好我的退伍手续还没办好,省掉了很多麻烦。”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即使万分不舍家中的妻女,但是依然庆幸自己可以顺利的回到队伍,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我们可敬的志愿军战士。
朱亚文饰演梅生
那么谁是第一个志愿军战士呢?
没错,就是影片中体现出来的主席的长子,毛岸英。
彭德怀赴主席家宴,毛岸英主动请战的情节是真实存在的。这件事只有志愿军高层少数人知道,他牺牲后,有干部含泪问到,这个刘秘书,他到底是谁?
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他选择了化名。
主席曾经给自己起过一个化名叫杨子任,因为思念亡妻杨开慧。
那么刘秘书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因为思念自己的爱人刘思齐呢?我想应该是的。
黄轩饰演毛岸英
长子牺牲后,彭老总忍着悲痛之情,用志司名字给中央发去了电报,但是事情太过重大,为了担心主席悲伤过度,周总理等人选择暂时不让主席知道真相,一直到次年一月才把这件事告诉了他。
所以电影中主席沉默地在院子里踱步的场景,已经是长津湖之战几个月后的事情了。
三:长津湖之战的意义有多大?
长津湖之战是发生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的一场战斗,这场战斗是由西线的清川江之战和东线的长津湖之战组成,因此也被西方学者成为清长之战。
西线战场我军布下了口袋大阵,并成功引诱联合国军钻了进来,此战几乎全歼敌军,取得了重大胜利,魏巍的名篇《谁是最可爱的人》,讲的就是这场战役中的松骨峰阻击战。
也因此,清川江之战大家耳熟能详,但是东线同时发生的长津湖之战,却很少人提及。如果不是这次的电影,相信还有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此战。
为何会这样呢?因此此战虽然歼灭了很多敌军有生力量,但是并没有合围全歼敌人,没能达到最初的作战目标,严格来说不算胜利。
战场上我军的英勇顽强令敌人都由衷敬佩,但为何还是没有大获全胜,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美军的后勤保障实在太强大了。
《长津湖》中提到了两个细节,第一个就是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宁愿违抗军令,也一定要修建一个简易机场,并且行军慢慢腾腾,每天只走5公里,用我军的话说就是,比蜗牛爬的都慢。
史密斯
第二个细节是电影中提到了好几次的水门大桥。为何要说这两个细节呢,因为这是最终保证了陆战一师没有被全歼的重要因素。
作为陆战一师这支美国王牌中的王牌部队的最高军事长官,史密斯无疑是称职的,他没有盲从上级的决定,也没有骄傲自大,始终对志愿军保持着足够的戒心和敬意。
在进入长津湖地区后,就步步为营,缓慢推进,避免出现推进过快被包围的状况。而且他还未雨绸缪的修建机场,这一招被他的上级阿尔蒙德臭骂了一通,但是却在关键时刻救了陆战一师的命。
被围后,这个机场全力运转,将几千名伤员运走,如果带着这些伤员,几乎可以肯定,陆战一师无法全身而退。与此同时机场还空投来了大批的战略物资和食物,确保了陆战一师在重重包围之下仍然能勉力支撑。
战后死里逃生的史密斯对自己修机场这个举动得意万分,将其称为自己军事生涯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这是很有道理的。
机场运力毕竟有限,大部队还是要走陆路突围,这就不得不提那条重要的退路,水门大桥。
为了炸毁这条美军逃跑的必经之路,我军先后炸了三次,每一次美军都以高度的机械化能力快速修好,尤其是第三次,我们将桥彻底炸毁,怎么看都不可能再修复了。
但是美军竟然从日本空运来了大桥的组件,空投到了附近,在我军将士的注视下,不可思议地完成了大桥的组装。双方科技实力的代差体现的淋漓尽致,至此我们再也无力阻止美军的撤退,眼睁睁看着美军大摇大摆通过了大桥。
水门桥
美国人很激动,将这次大逃亡称为了“美军历史上无可比拟的……坚忍和勇气的史诗!”就差没吹嘘成又一次敦刻尔克。
而我军则彻底见识到了什么是现代化战争,什么是科技的力量,什么才叫现代化的后勤保障。
战后我们痛定思定,认真总结了这些问题,开始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道路,工业立国,工业强国。为今天中国的崛起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这都和当年长津湖畔吃得亏密不可分。
烈士的血不会白流,那些长眠在长津湖畔的勇士们,你们可以安息了。
除了这些大背景外,电影中其实还有很多小情节,也很值得一聊。
吴京饰演的伍千里三兄弟,分别叫伍百里、伍千里、伍万里。寓意着中国人民是绝不屈服的,万千万亿,一个倒下,就有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站起来,生生不息,这就是伟大的中国人,伟大的中华民族。
伍千里
长津湖之战志愿军的最高指挥官宋时轮将军,这一生都对此战念念不忘,1952年9月,九兵团完成了全部作战任务回国时,在鸭绿江边,将军命令司机停车,他长久的凝视着长津湖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再起身时,已是泪流满面。
老将军始终认为,这一战他有责任,据宋时轮的女儿回忆,临终前一刻,他还在喃喃自语长津湖的往事。
九兵团的衣服薄,比电影里演得还要薄得多。接到命令入朝时,火车在沈阳停靠,东北边防部队看到战士们的穿着大吃一惊,急忙将身上的衣帽直接脱下来就换给了战士们,可这也只是杯水车薪。
据《20军的战斗简报》中记载,当时整个20军,只有一个师换上了棉帽,其他的就是单帽。至于电影中出现的一捆捆手榴弹炸向敌军的场面,也基本是不存在的,因为20军手榴弹平均人手两个。
后勤补给线被美军完全封锁,能运上来的物资极其有限,为了保证战士能吃上点饭,就只能少运武器弹药。就这样也仅仅是每人每天一个土豆勉强果腹而已。
老兵们知道把冻硬的土豆夹在腋下暖着一点点啃,新兵们一口下去,可不就是磕掉牙。
电影中出现了一个有名有姓的真实战斗英雄,杨根思。
杨根思
因为他是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仅有的两位“特级英雄”称号获得者,另一位是上甘岭战役中的黄继光。
在战场上与敌人同归于尽,一个人炸死了四十多个敌人,宁死不降,需要的可不仅仅是勇气,他带给敌人的震撼和对我军士气的鼓舞作用是无法估量的。
而且杨根思任连长所在的连无一生还,全部殉国,这是一个英雄的集体,作为连长,作为这个集体的代表,杨根思配得上这个荣誉,配得上成为长津湖之战的典型代表。
七连有个神枪手平河,能一枪打中飞速滑动的炸药包,这个并不神奇,志愿军中真的是有这种“高人”存在的。
在抗美援朝后期,双方形成了僵持后,我军开展了冷枪冷炮运动,开始专门狙击敌人,涌现出一大批神级狙击手。
一个叫邹习祥的贵州汉子,猎户出身,从小打狐狸练就一身好枪法。他每天就是扛着枪,带够干粮和水,自己找个地方藏起来狙杀敌军。
邹习祥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他用206发子弹狙杀了203人,创造了一个神话,被授予二等功臣荣誉。
还有一位叫张桃芳的狙神,共狙杀214名敌人,创下了朝鲜战场上的狙击记录。
比准头,中国人好像从来就没怕过谁。
影片最后的巴祖卡打下来飞机,那也不是臆想,也是有原型的,最关键是,当时我们用的可不是什么火箭筒,而是普通的机枪。
战争刚开始时,美军欺负我们没有防空力量,飞机都飞得很低,各种挑衅。有一次一个叫关崇贵的机枪手受不了了,看着身边的战友被敌机机枪扫倒,他放弃隐蔽,端着机枪就向超低空飞行的敌机扫射。
谁也没想到,敌机应声冒出黑烟,一头栽进山沟。飞行员跳伞出来被树枝戳死。
关崇贵打下的飞机
这件事轰动全军,大家终于相信,机枪真的可以打下来飞机,于是全军还掀起了一股学习如何打下来飞机的热潮,并接连打下来好几架。
最后美军严令飞机超低空飞行,这才不再给志愿军机会。
还有电影最后一幕出现的冰雕连,那更是确有其事。
事情发生在一个叫做死鹰岭的地方,因为太高太冷,据说老鹰都无法安然飞过。可是我们的战士却始终坚守在这个地方,一动不动,直至全员牺牲。
为什么不能站起来活动一下取暖呢?为什么不能来回走动走动呢?因为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伏击敌人,为了确保不暴露目标被敌机发现,他们别无选择,宁愿冷死也纹丝不动。
美国人所著的《最寒冷的冬天》一书中,这样写道:
中国军人穿着白色风衣,一动不动趴在雪中,即使飞机从头上飞过,也完全无法注意到他们。
这是同为军人的美国人表达出的对志愿军最大的敬意,正如史密斯在冰雕前缓缓的那个敬礼。
在这样的军人面前,没有人敢奢谈胜利。
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看看这部电影,这是一段不应当被我们遗忘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