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7篇:中考语文命题的“学生立场”

2020年第127篇:中考语文命题的“学生立场”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浙江省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金瑞奇老师在《语文学习》2020年第9期发表了《中考语文试卷命制的学生立场》一文,这篇文章我此前在“语文学习”微信公众号上拜读过,深有启发。拿到《语文学习》的纸质期刊后,我再一次阅读此文,对试题命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我早就听说过金瑞奇老师的大名,尤其是在“杭州中考试题”的巨大光环下,对金老师个人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试题命制与研究这块,更为钦佩。初中语文的命题,对我来说是一大短板,虽然现在也在疯狂“补课”,但还是感觉很吃力。金老师这篇文章,对我进行试题命制与研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这篇文章选择了一个切入点,即学生立场。也就是说,在试题命制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规律,同时,还要注意到,试题命制的根本功能在于促进学生发展。金老师这篇文章,总结了多年的命题经验,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实践心得,他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是语言材料的选择。作者说:“为展示每个学生独特的语文能力,语文试卷的材料应该丰富多样,兼顾不同内容、类型和体式。内容上,尽量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语文学习跨学科、综合性、基础性的特点;体式上,应包括叙述性、描写性、论述性、说明性的语言材料;从语体看,应涵盖典雅纯正的文学语言、平实顺畅的日常语言,包括通俗浅易的口语。”也就是说,命题语料不能完全顺从个人的学术兴趣,而是要全面客观,要将个人的审美品味让位于测评的有效性。作者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来说明,一是文学作品的选择,也要尽量选择在学生认知范围之内的文本,不要离学生的体验与生活太远;二是有的文学作品是选择某本文学名著,这就带有整本书阅读与测评的意味。节选的部分是否具有相对独立性,学生在没有阅读整本书的前提下,能否根据节选的文本回答问题,这些都要考虑到。近两年的高考试题,就出现了节选自某些文学名著的阅读材料,例如鲁迅的《理水》,2020年的全国一卷选择的是海明威的中篇小说《尼克·亚当斯故事集》的一部分《越野滑雪》,这些材料的选择和试题的命制,就要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面问题。当然,中考语文有的试题将名著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结合起来考查,例如安徽省2020年的中考试卷中的文学文本阅读材料就是老舍的《骆驼祥子》,这也是一种创意。

二是具体情境的创设。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三大情境,即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在中考试题中也有所体现,甚至某些省市某些题目的设计,在情境设置方面迈出的步伐比高考还要大。但在具体情境的设计中,要考虑到情境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学生的地域与经济条件差异。有一些材料,可能涉及到现行教育体制中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这些材料自然要避免。2020年的杭州市中考试题作文材料是“你即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希望参加新学校的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假如学校已有你感兴趣的社团,就申请加入;假如学校目前还没有符合你兴趣特长的社团,就申请创建一个新社团”,题目要求考生给负责社团活动的张老师写一封信。这样的材料就贴近学生实际,而且也是对任务情境或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的探索。而“你即将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原来的表述是“你即将升入高中学校”,但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入读高中,因此将“高中学校”改为“高一级的学校”,细节的改动,也是坚持学生立场的表现。

三是试题的设置与编排。有的题目预设难度比较大,设问方式虽然复杂,但也无可厚非,但有的题目,可以设置得更简洁一些。这个提示看似平实,实际上包含着很多学问,尤其是细节方面的,例如“中国古民居的窗户、门楼讲究图案装饰,为显示主人高洁、坚贞的志趣,常与‘松’一起出现并具有固定文化内涵的一项是”和“常与‘松’一起出现以显示主人高洁、坚贞志趣的事物是”,这两种设问方式,显然后者更为直接间洁。中山市教研室张华老师曾提出一个概念叫“评题”,即对考题进行评析。与“试题分析”相比,“评题”还隐含着教师对题目的价值判断,而不仅仅在认同基础上的客观分析。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有一道题原来的表述是“为下列鲁迅先生的评论寻找相对应的名著”,后来感觉这种问法不够直接明了,后来改成了“根据阅读积累,选择与下列名著相对应的鲁迅先生的评论”,两种问法貌似相同,实际上大有玄机。这也说明,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测,而不在于将学生“考倒”。另外,一般的试卷的“前言”就是冷冰冰的提示,可否换成具有温馨提示意味的语言呢?试卷的编排,也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编排。目前的高考试卷,上来就是一篇难度较大的论述类文本阅读,出题者可能自有其理由,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我认为是不太合理的。

四是参考答案和评分细则。作者提到:“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主观性试题偏多,在编制答案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阅历,不能以命题者的认知简单替代个性体验。”这种问题,在我身上也常有表现,总是站在个人的角度编制答案,后以“只要言之成理,皆可酌情给分”的表述将“皮球”踢给了改卷老师,这种倾向以后要不断改正。尤其是一些开放性试题,更要做好评分细则,并且尽可能地加以细化,尽可能多地考虑到学生答题的各种可能性。还有,有一些阅读文章,网上有现成的赏析类的文章,命题时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将鉴赏辞典、网络上的资料作为标准答案。金老师这些提醒,对我启发性很大。这也说明,命题是一门学问,要坚持研究,坚持做题,坚持命题,这样才会取得较大的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