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小说】死无葬身之地

(小说)         死 无 葬 身 之 地

 文/杏坛使者

瑟瑟秋风摇动着水边的白杨树,落叶飘荡发出沙沙的响声,浑浊的流淌了几千年的河水仿佛诉说着楚汉相争的故事。几只山羊在堤岸艰难地啃着苍白的草。一支送葬队伍在唢呐哀怨声中慢慢前行。每到一村口引众人围观,村民点火堆等候。队伍沿睢水河迤逦而行有百十人,嫡孙举着柳树旗,上系布条,布条上有铜钱。捧匣者白服披身,麻绳扎腰,棉球挂头,手拿柳棍,棍缠白纸。随行人孝帽上点缀红绿不同颜色,以此区分辈分高低。

     在农村,这是望族人家。这是我们可见的逐渐消失的村庄才有的浓浓乡情。很快也引起了乡政府的警觉。然而到了渡口边,他们没有过河,而是举行了江南水乡才有的水葬仪式。

     王氏兄弟撒下最后一把父亲的骨灰后,对着汤汤的河水念念有词,心里还是释然的。

     王志、王阳兄弟二人,恢复高考初期成绩都不错,但由于他们的伯父在淮海战役中被国民党抓壮丁,这点政治关系使他们错过了金榜题名。无奈兄弟二人只好陪父亲在家做木工,日子过得不错。后来组合家具泛滥,铝合金、塑钢产品流行,他们的三人组合只好以修补门窗维持生计。

     随着安徽农民工大军南下,王阳一家也到浙江慈溪新浦高新区打工了,留下大哥一家在家陪父母亲。因为母亲有哮喘病,不能干重活,只好为大儿子家看门,烧饭,接送孙子。哥嫂在农活忙完后也到镇上或村里干零活。优抚政策宽了,伯父也享受了退役军人待遇,儿孙满堂。王阳带着妻子、唯一儿子在新浦定居下来,说是定居,不过租的是两间又住又烧饭的村民自建房。儿子上学了,又租了一间接父亲来陪儿子住,复习功课。

     父亲是闲不住的人,送孙子上学后总不能干等。头几天,转转溜溜,一切新鲜,一切与家不同,本地方言像鸟语,出门见到的是穿着各异的陌生面孔,只有工地的几个老乡见面问个安。

     父亲毕竟是手艺人,灵动点,何况自己才60多岁,就老了?他到镇上转了几圈,回来就和儿子商量买个脚踏三轮车收破烂。放学前20分钟准时把车子放到学校门前接孙子。

     那是1998年,大哥来电说,农村实行殡葬改革,火化入地,百年祖坟要搬,至于搬到哪里,乡里意见不一,有人建议几个村合建公墓,但要村民集资,县里也不批,理由是县里收不到钱。如果搬到县级公墓,买个墓穴就上万元。最后,不搬的墓就地铲平。胆大的“刁民”(当时乡长说法)就趁着夜里把近亲的坟墓搬到汴河堤岸

     一晃几年过去了,2005年,母亲还是没熬过70寿龄。两个儿子按农村风俗,凭自己经济实力办了隆重葬礼。火化后,按老大意见,就葬在承包地头,等公墓定下了再说,以老二的意思,葬在薄山公墓,以后小孩大了打工在外,定居城市,祭奠方便,明显这几年添坟的少了,人们淡薄了乡土情结。最后还是伯父拿了主意,先放在家里等弟弟百年以后合葬。

      王阳发展也顺畅,房地产刚发热,他就选了汉江湾花园付了首付。房屋质量经各方鉴定答案一致——完美,至于墙角渗水,墙现细纹,那是装修震的。业主和开发商交涉几年无果。新房无人敢住,为此,临时住的还是廉租房。

     2008年的秋天,王志接到王阳的电话,父亲车祸身亡。王阳第一赶到现场时,看到三轮车侧翻,散落汽车碰撞碎片,破烂抖落一地。而警方翻了老人的口袋,从留存的布条中找到了王阳。王阳心细,怕老人糊涂,每次老人出门就嘱咐妻子把亲人号码写在布条上放他口袋里。

      最后结案:车主逃逸,责任不明,无目击证人,无监控取证。警方要求火化,但兄弟俩坚决不肯。在孔方兄的调停下,兄弟俩偷偷地把尸体运回住地,因为房主是忌讳停尸的。商量了一夜,兄弟俩觉得父亲应该魂归故里。

     就这样,高价雇了一辆破房车,哥哥抱着父亲,让父亲吊着一瓶盐水,王阳一家围坐一边,面无苦涩若无其事地到了家。

     王志的大儿子在家中早已准备了一切。伯父拄着棍哭诉难支。一切按母亲的丧礼进行。供桌上摆上夫妻俩照片,上了牌位,供品齐全。母亲的骨灰盒就在父亲的东边。

     长子王志跪在母亲骨灰盒前泪流满面,邻里都为孝义所动。这几年,王阳富了没忘家乡,修路、助学,逢年过节又给村里70岁以上老人100元过节费,父老乡亲感其恩德。夜里守灵时,王阳感谢大哥对母亲多年来的照顾,王志呜咽断语,以泪洗面,念念有词愧对父亲,愧对左亲右邻。王志对王阳说:“兄弟呀,哥对不起全家,母亲的盒子里装的是草木灰。”

     追忆过去农村,一般儿子结婚,主屋让出来,公婆住偏屋或主屋下层,原来,母亲的骨灰盒放在偏屋对门的条桌上,前面摆了香炉。王志夫妻就住里间。一天,王志的三岁孙子拿了一个别人送的麻雀回家,没法放,找到桌子上木盒子,就打开,倒掉灰,就放鸟儿进去了。夜里,麻雀在盒子里直扑,发出忽忽声响,王志起来循声查找,吓了一跳,以为是母亲显灵。吓得夫妻俩赶快找伯父,伯父已年老,安排儿子去看看,同时宽慰侄子,天佑良人。大家打开盒子,是麻雀。王志想起孙子白天玩麻雀的事。

      本族的房里人商量把父母葬在哪里。几年了,公墓的选址还没定下来。村子又要改造成楼房林立的“美好乡村”,原来的温馨的四合院要铲平了。宗族体系瓦解了,以后的儿女随遇而安,回家烧纸的就少了,乡音改了,鬓毛衰了。祭奠先祖是最好的联系血缘的纽带,那是寄托乡愁的依恋。

      最好的去向是:把骨灰洒在睢水里。

欣赏更多美文,敬请登录灵璧家园论坛www.szlingbi.com

(0)

相关推荐

  • 【午夜梦绪】母亲远行儿续记

    闷热的天气,等待着暴雨的降临.初秋稍显凉意之后,迎来了几场雷阵雨,院子里的花花草草浇水,省去了不少神气. 又是七夕,有情人过的日子.鹊桥羽板上层层叠叠,浓情蜜意悄然而至,牛郎织女今夕可会,思绪万千掉入 ...

  • 父亲•酒•年

    父亲有两大嗜好,一是吸烟,一是喝酒.吸烟是因为我的祖父母早有烟龄,他算耳濡目染吧.喝酒?父亲是什么时候学会的?我没问过,大概是他少年时偷学的吧.我记得以前夏夜停电时,他常跟堂兄堂姐讲他和他的伙伴们喝酒 ...

  • 民间故事:小伙家道中落卖炭,遇人买,送上府发现是“害家”仇人

    话说在这个 清朝同治年间 的时候,天下逐渐陷入到衰败,各种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百姓不说民不聊生,但是也渐渐地有了更多的不平事和不公事,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民间故事. 俗话说"富不与官斗" ...

  • 【草庐书屋·王忠科散文】我的母亲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我的母亲 原创/王忠科 我的母亲是甘肃武威凉州区(今平凉)人,姓高名巧云,属猴,生于1908年*月*日,逝世于1969年1月19日(农历腊月初二)下午七时 ...

  • 周氏三兄弟关系撕裂记

    二:名门〝孤儿〞,周丰三缘何饮弹自尽? 周作人的儿子叫周丰一.周建人和羽太芳子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周丰二,小儿子叫周丰三. 自从周作人远赴上海另组家庭后,就极少回八道湾,但每月仍会给羽太芳子寄钱,尽量 ...

  • 甯普林《盘阳公主》第十三回 多行不义必自毙 千古奇冤终已申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甯普林  著 <盘阳公主>第十三回  多行不义必自毙 千古奇冤终已申 胡巫师回到家中,气愤不 ...

  • 小说 | 死无葬身之地

    文丨曾瑞 01 我有罪,白露的死,的确是我害的. 那天,堂兄打来电话,告诉我父亲死了,要我回去参加葬礼.当时,我正在跟白露做爱.接完电话,我停着没动. 白露躺在下面问:"怎么了?" ...

  • 【灵璧小说】合影照

    合影照  (小 说) 文/井道德 乡政府小礼堂内. 中午十一点半,早就过来参加聚会的同学们在谈笑中等着一位重要人物的到来一一同学们中的佼佼者,本县的副县长张大伟. 这此的同学聚会是原来的副班长,现任本 ...

  • 【灵璧小说】成功的背后(下)

    成功的背后 文/刺猬 大年三十中午,功成终于忙完手里的工作,他简单收拾一下,开车驶向八百多里外的老家. 高速上依然很拥堵,汽车在交警的指挥下,远远望去,感觉像是乌龟家族,正缓慢的靠近大海,那种迫切的心 ...

  • 【灵璧小说】成功的背后(上)

    成功的背后 文/刺猬 午饭后,功成如约来到这片小树林,一阵轻风吹过,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像一曲悦耳的音乐,传达爱情的甜蜜. 两年前,功成在老家开一个小型装潢公司,因为市场行情不好,导致拖欠资金严重,在 ...

  • 【灵璧小说】红 肚 兜

      红   肚   兜       文/刺猬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民国时期,胡家村坐落在一处偏远山区.村里有几十户人家,基本上都是种地为生,因此闲暇时分相对比较多. 胡建国在县城里教书,每个月都会 ...

  • 【灵璧小说】人走茶不凉

    人走茶不凉 文/张家坤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大鹏进了办公室就对几个同事说:"我今天来上班时遇到咱们老局长的老婆了,她说咱们的老局长病了,而且还不轻."听了大鹏的话,几个同事就商 ...

  • 【灵璧小说】女为谁容?

     女为谁容? 文/张家坤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朴先生是一位整容师,在首尔开了一家美容店,生意非常好,当然这都归功于近年来中国兴起的赴韩国整容潮.这天,朴先生刚刚做完两例整容手术,坐在办公桌旁翻阅一 ...

  • 【灵璧小说】可以再无交集

    可 以 再 无 交 集 文/梦回前世 吕辉正在把玩着手机,打着游戏.这是他工作之余最爱做的一件事.同事郑奇推门进来,龌龊的冲着吕辉挤了挤眼睛.说道"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你要不要听!&quo ...

  • 【灵璧小说】常 态

      常   态   文/卜凡 好像雨是停了,他唇间吸着支烟,站在公交车站台里向外打量,肩头还落着些雨点,空气中弥漫着寒冬的冷冽,棉鞋里的脚早已失去暖意. 刚回来这个小城,还不大适应.他跺了跺脚,抖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