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美文】听大鼓书
听大鼓书 (童年轶事)
文/王冉
农村孩子童年最快乐,那时作业少,大人们多忙于农活或其他事,疏于约束,孩子们有大把时间可供挥霍,女孩子多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则丰富的多,如爬树,掏鸟蛋,打卡片,推铁圈,摔泥洼洼,斗鸡,粘知了,下河洗澡,摸鱼等等,不胜枚举,而我还有一大嗜好就是听大鼓书。
大鼓书场一般设在河畔,时间多在春夏秋三季,从草长莺飞至黄叶飘零,每逢赶集的时候,说书先生便在清晨如期而至,先支好鼓架,架好大鼓,右手拿一扎把长的鼓槌,左手执两片半月形铜板,咚---咚---咚----叮----叮---叮----的声音便传的老远,不一会那些剃了光头的老头,晒得黝黑的青壮年,流着鼻涕的小孩三三两两纷至沓来,可谓‘’少长咸集‘’,待到人头攒动,围坐一圈时,说书先生见人来的差不多了,便拿起一只用罐头瓶外套塑料皮筋改成的茶杯,轻呷一口,‘’咳‘’的一声清下嗓子,先来个开场白:“天也不早了,人也不少了,该来的来了,不来的拉倒了,上回说到......“说的什么书我那时并不知道,大略可以听出是打仗,或行侠仗义之类,但见他摇头晃脑,表情夸张,或低沉,或高昂,忽而怒目圆睁,忽而眉头紧锁,舒缓处如和风细雨,信步徐行,紧张处似弓在弦上,千钧一发,向上一指,一拍大腿,口喝一声”夫“便觉得直上云霄,向下一指似感到遁地无形,向前一指即为日行千里,说到战场厮杀,似听到人声鼎沸,战马嘶鸣,刀枪剑戟相互碰撞相击,铿然作响,只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若说到侠客比武,少林武当八卦太极峨眉,黑虎拳,窝心掌,地躺拳,扫蹚腿,各施其能,忽而”白鹤亮翅“,忽而”泰山压顶“,闪转腾挪,蹦纵跳跃,说得唾沫横飞,鼓点和着夹板便急骤起来,边说边唱,待到紧要处,老少爷们正支耳倾听之际,先生忽然一停,拉长声说道”买一关子“,于是他那年轻貌美的老婆便拿着铜锣开始收钱,说书先生五十来岁,老婆仅三十有余,细皮嫩肉,走入场内,并不言语,我一看收钱的来了,马上两眼望天,视若无睹,好在她看是小孩,也不强要,便转向那些光头老头黝黑汉子,老头们嘴里咕呶着”这才多会?关子卖的有点快。.......“扣扣索索伸出两指,从口袋里拈出一张两张皱巴巴的分票往铜锣里一放,黑汉子们直勾勾盯着说书老婆看了好几眼,才掏出钱一掷,钱收了一圈,大鼓便继续开说。
有了人气就有了生意,说书先生卖关子的时候,小商小贩便挎个篮子,弓身在人堆中低声吆喝:“花生,瓜子,转莲.......",不过那时口袋大都比脸都干净,偶有一分两分,便可以犒劳自己一下,转莲瓜子两分钱以上才用秤约,买一分钱的小贩图省事,便让我们抓,抓多少算多少,我每次都尽量张开五指,用力一抓,本觉满满的一把,可大部分都从指缝漏出只剩下手心的一点,好在小孩子好哄,依然屁颠屁颠地边听便嗑,吃得满嘴生香。
听了几年书,只是图个热闹,其实并不知道先生说的是什么书,就像有的人你经常见面却叫不上名字,有几次去的早,先生正在看一本书,见到我们就急忙收了起来,有一天,我和我同学又早早地去“赶场”,不知为何只有先生一人,老婆不在身边,一见我俩,便远远地招手“来,来,来 ,那两小孩帮我看下包”!话音刚落,便三步两步“窜”进旁边茅厕,待我俩走近时,先生早已在里面哼哼唧唧,“雷雨交加”,平时都是“蹭书”,一见说书先生老婆来收钱,心里不免惴惴,今天算是给先生帮了忙,听的就理直气壮些,那天先生可能是闹肚子,蹲了好久也没见出来,我俩坐了一会,便觉不耐烦,正好没事,不如看看先生包里有什么东西,打开一看,有一账本,记录着每次收入,几元几毛几分等,对此我俩并无兴趣,见包里还有本书,一看是【三侠五义】,于是我俩便交替“放风”,一人看一气,看了不知多久,正入神之际,“放风”的同学一声咳嗽,我急忙回过神来,手忙脚乱地收拾好,见先生一脸蜡黄,浑身是汗,慵慵地问一句:“你俩没翻我包吧”?,我俩忙不迭地说:“没有没有,我俩老实呆着呢”!说来也巧,那天说的书正好是我看到的那段,听着听着,满心疑惑:怎么和我看到的不一样呢?后来明白了,先生是按照书里的大致情节来说,其余的都是自己演绎的,原故事只是几片菜叶,先生加满水,再添油加醋,做成一锅汤。
听书没花钱,挨打也是“免费”的,我们学校离大鼓书场近,一放学便直奔去了,那先生每次都说得勾人心痒,“心与腿为仇”,心想走,腿却迈不开步,听了一关还想再听一关也没事,如此往复,我娘一看快一点了,我还没回家,急的到处找,找到大鼓书场,一看我蹲在那里像石猴般听的正入迷呢,不禁怒从心生,一把拧住耳朵,拎着便走,耳朵便像火钳夹的那般痛,要不是我中途逃脱,一路就被打惨了。
后来到了城里读书,大鼓书就再也没有听过,一去不复返的还有那美好的童年,三十年过去了,咚咚的大鼓声仍萦回在我的梦里,似乎它停留在耳畔不曾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