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之舟,驶向星辰大海
好奇之舟,驶向星辰大海
文/蔡朝阳
纳博科夫,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文体实验者。我们想不到的是,他同时也是一位专注于蝴蝶研究的人。自从7岁开始喜欢上蝴蝶,终其一生,痴迷于此。他说:“文学灵感的快乐和慰藉同发现(在显微镜下)蝴蝶的一个器官或在伊朗或秘鲁山腰上发现一个未被描述过的蝶类的乐趣相比就不算什么了。”这句话或许有所夸张,但我坚信,这种痴迷,一定会对纳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那些在夜晚仰望星空的孩子,是不是也一样呢?深邃的星空,埋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与神奇,引发人们无尽的遐思。即便睿智如大哲学家康德,也会说,永恒地引起我们敬畏的,就是头顶的星空。
仰望星空,并不一定意味着,这个孩子会成为天文学家,或者,将来从事航天事业。就像纳博科夫最终没有成为生物学家那样。然而,仰望星空这件事,和纳博科夫的蝴蝶这件事,里面有一种共通的东西,这种东西,人同此心,四海相通,就是终其一生难以磨灭的、永恒的好奇。
我曾经在菜虫小时候,带他去看流星,后半夜,郊外,远离尘嚣,我们攀上车顶,等待流星划过天际。我的另一个朋友,曾经带孩子在敦煌附近旅游,恰好遇到英仙座流星雨,于是他连夜驱车,来到戈壁深处的阳关附近,为的就是跟孩子一起看这场流星雨。
我们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这种任性的行为,对孩子的一生,未来的成长,究竟会发生何种具体的功用。但这其实也并不是我们最在意的。我们在意的,只是那种渴望去看见的冲动。在遥远的星际,有一颗流星陨落,我们想要在此时,与之产生关联,仅此而已。
生而为人,我们便对宇宙万物,充满了各种好奇。而正是在这种好奇之中,有很多崭新的东西得以孕育,有无限的可能,正在被催生。
我手头的“外星人日记”系列,就是这么一种“仰望星空”的童书。作者卢珊,就是这样一位爱看星星的大朋友。她发现,即便是普普通通的地球人,但是当他们仰望星空的时候,身上便会开始发光。
原来,会发光的,不单单是星星,还有个体的自我。因为身上永不泯灭的好奇,从而闪光。而这种好奇,是需要从小呵护的。就像纳博科夫的蝴蝶,一旦你拥有过追索的快乐,又如何等轻易放弃?
也是出于这种不曾磨灭的好奇的驱动,卢珊开始创作这套“外星人日记”。任何一位曾经仰望星空的孩子,都不应该错过这套“外星人日记”。因为,这里有对未知的追寻,这里有想象力放飞的宏大世界。
有几个小朋友,他们来自不同的外星球。比如,有一个来自洞洞星球,他的名字叫做石头布剪刀,这个洞洞星球呢,其实被地球人叫作“月球”,那为什么叫作洞洞星球呢?因为月球总是遭到陨石的袭击,上面充满了洞洞。还有一个小朋友来自黑金刚星球,这个黑金刚星球,其实就是地球人所谓的“金星”。还有一个小朋友来自旅游星球,就是地球人所谓的“火星”。他们在星际之间穿越,彼此结识,共同去冒险,经历了终身难忘的神奇事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有趣的图书,我们很难用以前习惯的书籍类型去区分,卢珊写的是一种崭新的文本,不是单纯的童话,也不是单纯的科普读物。我目前暂时无法定义,但为了描述的方便,如果一定要给一个名词的话,也许可以称为“科学童话”。在这里,有科学的知识视野,也有童话的神奇想象。用卢珊自己的话讲,她从中感受到的,是“别样的浪漫与惊奇,更有一往无前的壮阔和对生命的敬畏”。
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在《2001:太空漫游》一书的序言里写到:
今天每一个活着的人身后,都立着三十个鬼魂——三十比一,正是死去的人与活人的比例。开天辟地以来,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大约总共一千亿。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也就是银河系,也有大约一千亿颗星星。因此,每一个在地球上活过的人,在这个宇宙里都有一颗对应的星星在闪烁。
这也是我们人类对浩渺宇宙的一种想象。
现在,当你阅读这套“外星人日记”,你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对浩渺宇宙的想象。
你可以看到辽阔无垠的宇宙空间。
你可以知道星系究竟以何种规律运行。
你还可以知道,那些我们足迹尚且无法到达的领域,正在发生怎么样神奇的故事。
但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这套书的儿童视角,它的童话本质。我想,作为一个年轻的作者,卢珊是有野心的。这种野心,她在后记里有提到,卢珊说,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写出基于科学想象的“幽灵、地精和外星人”。我要为这种野心喝彩。因为,这种所谓的“野心”的背后,同样是永恒的好奇在驱动。
我自己,是一个做儿童教育的中年人,出身于中文系,但我认为自己的底色,是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会超越技术的限制,其核心,乃在于对未知的永恒好奇,和人类永不衰竭的想象力。这一点,我们从从痴迷于蝴蝶的纳博科夫身上可以看到,从卢珊的这部作品中,也可窥见一斑。
那还等什么呢,用卢珊发明的星际的俗语来概括吧:一言既出,四陨石难追。今天,就让我们从这里开始启程,驾驶着好奇之舟,开始驶向星辰大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