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一)

俩 甲 山 故 事(一)

孙万林/著

1

开  场  白
百年烟雨雾朦胧,
浓墨重彩绘人生。
谈古论今稼穑事,
树碑立传赞老农。
各位稳坐雅言,说书人开腔亮嗓,撷来一段《巾帼叹》,权作新书开篇之词。
华夏幅员辽阔,
自古英雄众多。
事迹惊人皆可歌,
个个功劳显赫。
从文划策安邦,
习武杀敌报国。
中华儿女英烈多,
永载光辉史册。
新书开场就亮嗓,
不唱男儿英雄榜。
说一说史上出名之女,
聊一聊她们如何戏弄君王。
夏桀王宠妹喜江山动荡,
殷纣王宠妲己商朝灭亡。
周幽王宠褒姒社稷沦丧,
晋献公宠骊姬祸起萧墙。
张丽华把陈后主坑得够呛,
隋炀帝信宠过萧美娘。
杨玉环导致了安史之乱,
陈圆圆断送了李闯王。
这些昏君都是些窝囊废,
偏要说红颜祸水害君王。
古语说,酒不醉人,人自醉,
色不迷人,人自狂。
孔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
依我看,这说法有些荒唐。
男人女人千般样,
十个指头不是一般长。
人间都有美和丑,
巾帼英雄须眉不让。
女娲她炼石补天功德无量,
昔孟母择邻处教子有方。
萧香妃忠贞贤淑母仪天下,
黄道婆纺棉织布勤事农桑。
齐姜氏助重耳春秋称霸,
钟离春貌虽丑定国安邦。
苏若兰璇玑图空前绝后,
孟姜女千里寻夫举世无双。
有孟光守妇道齐眉举案,
史贞女全信义抱石投江。
小丁香孝婆母人人夸奖,
武则天掌乾坤一代女皇。
秉忠心赴国难岳母刺字,
守睢阳张巡之妻身当军粮。
刘金定救圣驾把寿州闯,
樊梨花投大唐倒反西凉。
穆桂英破天门驰骋疆场,
佘太君挂帅印征讨偏邦。
梁红玉抗金兵战鼓敲响,
花木兰替父从军女扮男装。
李清照诗坛魁首才高志广,
苏小妹才华横溢三难新郎。
蔡文姬通音律奇思妙想,
胡笳韵十八拍古今悠扬。
她们的超凡事迹令人敬仰,
垂青史昭日月万古流芳。
兵书上留下了一条美人计,
致使那无辜少女糟了祸殃。
君不见姑苏台前西施女,
回国后她被越王沉入大江。
美貂蝉救国救民锄奸党,
付出了豆蔻年华把贼诳。
陈杏元和北番肝肠寸断,
王昭君出塞外万种凄凉。
这些人抵得过千军万马,
辅佐着一些枭雄拓土开疆。
奠定下固若金汤帝王业,
却落得伤风败俗丑名扬。
九州内庵房寺院多的是,
又有谁为她们立过庙堂。
奇女子明大义品德高尚,
羞煞那少廉寡耻无义郎。
最可恨罪责都枉加在女人头上,
辜负了巾帼英雄侠骨柔肠。
最可怜红颜薄命令人悲怆,
空叫人吊古伤今痛断肠。
似这般功过是非怎定论,
真叫人茶余饭后犯思量。
前朝里有名的女人都说了一个遍,
咱书里说的是现代女豪杰爱国兴邦。
对比着前朝英烈女,
咱新时代女性们也不糠。
忠肝义胆深明大义,
视死如归血洒疆场。
中华大地上洒满了她们的鲜血,
新中国建国治国她们功德无量。
青史留名,要为她们树碑立传,
著书立说,要给她们万年褒奖。
以上这段唱词,是说书人为点赞书中女英雄加上的一段小帽。下面才是写书人的原作。且听说书人慢慢道来。
第一回  山东人出北口垦荒种地 
            四兄弟到塞外落脚谋生
 
三弦拨动嗡嗡嗡,
皮鼓敲得咚咚咚。
说书人,天南海北忽悠你。
听书人,直眉瞪眼发了懵。
请各位,端坐静听不要吵啊。
我这里,新书开场笑盈盈。
有钱的,扔俩镚子捧钱场。
没钱的,捧个人场你白听。
长篇评书说一部,
字字句句总关情。
三世恩怨血和泪,
百年烟雨也朦胧。
大姑娘听了这部书,
聪明贤惠有德行。
小媳妇听了这部书,
相夫教子礼数清。
年轻人听了这部书,
修身齐家有美名。
老年人听了这部书,
没病没灾可到终。
农村人听了这部书,
知道种地该咋种。
城里人听了这部书,
物质精神双文明。
中国人听了这部书,
走遍环球挺起胸。
外国人听了这部书,
OKOK赞不停。
宣扬的都是正能量,
为了实现中国梦。
我若是今天夸海口,
听完故事你批评。
说书、讲故事和编箩筐相仿。农村老太太编筐,都是先编筐底,再编筐帮,最后拧筐沿和筐系。说书人讲故事,也要从根上说起。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星移斗转,岁月匆匆。说书人把时光定格在清朝末年。
从山东到口外的路上,“出北口”“闯口外”的灾民推车挑筐,拉家带口,络绎不绝。
这些灾民,一半死在逃荒途中,一半能到达口外落脚求生。到达口外的,大部分人是一些轻手利脚的青壮年,老的、少的、体弱多病的,基本上都倒卧在路上了。逃荒路上,随处可见死亡灾民的尸体。腐尸臭气,弥漫空中,使人窒息。
自古以来,人道是热土难离。那么多口里人为啥要拖家带口向口外跑呢?都是为了逃命求生啊!
当时,朝廷昏聩,官员腐败,国力衰弱,外强欺凌,民不聊生。山东一带,连年天灾人祸。种田的农民,囤子里无粮,交不上地租。饿死的灾民,抛尸荒野,饿殍遍地。灾民们纷纷逃离家园,长途跋涉,一直向北,经由长城的隘口出关,到口外谋生。和“走西口”、“闯关东”一样,这些逃荒者,把这叫“出北口”。自古以来,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南,称之为口里,长城以北,称之为口外。
浩浩荡荡、络绎不绝的逃荒人流中,有一周姓人家,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之一。
这家人,曾是山东莱州府远近闻名的富户,世代书香门第。因故家道败落,为求活路,一家三代人举家逃荒。逃荒途中,走到通州,时值寒冬。周家老汉年轻的时候是个秀才。如今年事已高,经不住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就病倒在通州城外了。
周家人要钱没钱,要米无米,眼睁睁地看着周老汉冻饿而死了。
周老汉在弥留之际,把逃荒途中写的两首诗留给儿子。
其中一首为《逃荒之歌》,诗曰:
向北走,出北口,
破衣烂衫,挑筐背篓。
一根打狗棒,海角天涯,驱狼打狗,
要来一口吃一口。
白骨森森路边堆,
饿殍具具卧街头,
苍天大地何处留。
逃荒,逃荒,哪里荒凉哪里走。
问苍天,天涯何处无饥馁?
问大地,果腹的野菜哪里有?
只祈求,一日能有一碗粥。
茫茫人海天涯路,
一步一回首。
出北口,向北走,
托儿带女,拉家带口。
一个半拉碗,
天南地北,乞食糊口,一路走来一路吼。
痛吼《伐檀》▲ 伴风餐,
哭吟《硕鼠》▲ 伴露宿,
旧恨新愁梦悠悠。
要饭,要饭,哪里有饭哪里留。
问苍天,哪里黄土不埋人?
问大地,充饥的野果何处有?
只祈求,明晨还在世上走。
梦转魂飞归故里,
一步一回首。
周老汉的另一首诗是《绝命诗》,诗曰:
身世浑如水上鸥,又携竹杖过南州。
饭囊傍晚盛残月,歌板临风唱晓秋。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
后人尊称周家老翁为“千古诗丐”。
当时,周家人不忍心让周老汉“土压脸”入土,全家人跑遍了全通州也没讨来一口薄皮棺材钱。此时,周家人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啊。
正在此时,周家人遇见了同是从山东逃荒到此地的冯姓父子俩。冯家父子见此情景,顿生怜悯之心,倾囊相助,帮助周家人买来棺材,安葬去世之人。
周家老妇人对冯家父子千恩万谢,遂问冯家父子道:“逃荒之路遥远,如今您两人身无分文,如何活命啊!”
冯家老汉说道:“我爷俩身体都很棒,且有一身武功,还会杂耍魔术,边走边卖艺,想必也能活命。”
周家老妇人说道:“请恩公留下联系方法,假如我一家人能求得生路,有朝一日定要报答您的大恩大德。”
冯老汉说道:“同是天涯沦落人,又是同乡,不必言谢。我们爷俩两人如同一团'扎不扔’▲一般,飘忽不定,说不准在哪里落脚。假如有缘,总会相见的。就此别过。”
在冯家父子上路后,周家人将去世的老人就地埋葬,继续北上。
若干年后,周家后人在塞外发家,将周家老翁的遗骸迁到落脚之地。周、冯两家人终于在塞外重聚,并世代交好,这是后话。
周家人一路向北,继续沿路乞讨,九死一生,最后到了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南一条大河的岸边。
他们到此之前,这条河还没有名字。他们看到这条河弯弯曲曲的形状,就顺口为河流取了一个名字——九曲河。
周家人把要饭的挑筐撂在河边,双手捧起河边的黑泥土,攥一攥,就顺着指头缝出油。“这地,真肥!”“插根手杖也能开花”。看到这儿土地肥沃,水草丰美,他们说啥也舍不得走了。
逃荒的周家人,世代相传堪舆之术。周家老大站在高处,望着周围的山山水水,掐指一算,口中念念有词,说道:“这里前有照——有河流,有山脉。后有靠——有俩甲山。左青龙——河下游南岸有一座青石山,是一条青龙。右白虎——河上游北岸,有一座白石山,是一头白虎。青龙山高于白虎山。这正好应了那句话——能让青龙万丈,不许白虎探头。另外,还有玉带缠腰——九曲河恰似一条玉带,系在腰间,预示这儿能出大富大贵之人。”
因为有这些理由,他们二话没说,就在九曲河畔安营扎寨了。从此,逃荒人变成了拓荒人,俩甲山前的土地有了新的主人。
和周家人脚前脚后来到这里的,还有吴、郑、王三户人,书中将一一细说这几户人家的很多故事。
九曲河两岸,自古以来就是非常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古老神秘的红山文化和辉煌灿烂的契丹文化的发源地。这里出土的玉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图腾。辽代的“五京”,有“两京”(上京和中京)坐落在这里。沧海桑田,曾经绚烂的“红山文化”“契丹文化”的遗存,除了收藏在博物馆中为数不多的“红山玉器”和幸存的几座辽代砖塔外,几乎全部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如今,这片土地上呈现的是“齐鲁文化”和“蒙元文化”的混杂文化。其中,这种“齐鲁文化”,是清朝年间,由山东“逃荒者”从“关内口里”带过来的
弯弯曲曲的九曲河,穿过群山、丘陵、松林、沙漠,日夜奔流,汇入西辽河,流入浩瀚的大海。
九曲河北岸,有一座山。这座山有两个山头,恰似两只牛犄角。此山由此得名“俩角山”。可能是人们感到“俩角山”叫着拗口吧,就叫成了“俩甲山”。
山前耸立着一座辽代建造的十三层白塔。白塔东面,坐落着一个村庄。村庄因山得名,叫“俩甲山村”。
俩甲山村,在建村之初,不叫“村”,叫“营子”。兵营的“营”。我国长城以南,一般把村落称作“村、庄、屯、集”。在赤峰一带,一般称呼村落为“营子”。这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习惯。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中,赤峰这一帯,是古战场。每逢战乱爆发,这里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期间,这里不适合居住。国泰民安之时,才有居民开荒种地。这里的拓荒者,一般都是朝廷派来屯垦护边的人,亦军亦民,以“兵营”居住。所以,这里的居民把村庄称作“营子”,如“张家营子”“李家营子”,等等。不过,在书中,为了顺口,凡是遇到称呼“营子”的地方,都称之为“村”。
勤劳可以致富。驴粪蛋也有发烧的时候。周吴郑王四户人家,在九曲河畔落脚扎根之后,邻里之间,互相帮衬,和谐相处,同心协力,开荒种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历经寒暑,日子逐渐富裕起来。当年筚路蓝缕的叫花子,终于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有一天,周吴郑王“四大户”的当家人凑到一起,在村中间一棵老榆树下乘凉。
这棵老榆树是棵古树,在逃荒人没来的时候,就有了它。山东人到达这里的时候,它已经有两人合围那么粗了。传说,它是清朝公主固伦淑慧种的。固伦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极和孝庄皇后之女。
老榆树附近有一口水井。水井是周吴郑王四户人共同开凿的。村里人畜饮水,都取自这口水井。
井旁有一块两间房子那么大的石头,石头上天然形成了密密麻麻的虎爪子印。村里人都称呼这块石头为“打虎石”。后来,村里人就把残唐五代时超级猛将李存孝打虎的故事,附会到这块石头上了。改革开放后,这里成了一个旅游点。
四个人坐在打虎石上,边抽烟,边聊天。
他们谈天说地,越说越近乎。周府的当家人说到了“三国演义里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故事,然后说道:“刘关张兄弟同心协力,成就了蜀国大业。我们哥四个和刘关张兄弟也不差啥。这几年我们兄弟风雨同舟,在这北国他乡落地生根,情谊之深胜过桃园三兄弟。何不效法前人,结拜兄弟,永结金兰之好。”
其余三人都异口同声,拍手叫好。
周家当家人回家取来佛香、香炉、火镰、火绒▲。四个人在老榆树下、打虎石前焚香结拜。四人报出生辰年月,周府当家人年长,排行老大,其余吴、郑、王三人依次排列。
兄弟四人磕头结拜后,周老大说了一个萦绕在他心头已久的话题。
他说道:“各位老弟啊,这两年逃荒落脚的乡亲们越来越多。可能以后还有许多同乡投奔这里来。人多了,就显得地少了。照这样下去,总有那么一天,地少人多,会因为争地争水打起来。”说到这里,周老大瞅了瞅身边的吴老二,接着说道“二弟啊,我听说,前几天,你和几个山东老乡吵嘴了?”吴老二点头说道“有这事,因为开荒的事。”
那时候,实行“跑马占地”。说是跑马,其实没有马。“跑马占地”的意思是说,谁开荒得到的土地就归谁所有。
周老大接着说道:“各位老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啊。我寻思着,必须定个规矩了。不定规矩,以后吵架斗殴的事还会发生的。我看这样吧,咱们几家来的早,是立村的大户。这地也是咱们圈起来的。咱们哥几个就为乡亲们巴拉巴拉▲,明确一个边界。谁家界内的土地,就归谁说了算,以后咱们也省心,免得得罪人。”
周老大的威信高,说啥大家都赞成。大家都说:“大哥的话有道理,您咋说咱们就咋做,没问题。”
周老大接着说道:“那我就说个想法吧,你们有啥想法,就说,咱们商量着办。”
周老大指着屁股下的石头说:“这块打虎石,是个没腿的物,自古就在这儿。这九曲河,也是自古没有变化的河。我看呐,咱们就以打虎石和九曲河为界,把土地平均分为四块,一家一块。
“我这几天看了看,河南的地,都是三弟、四弟两家的。老三的房子和地都在打虎石以西。老四的房子和地,都在打虎石以东。河北的地也一样。老二家的地和房子正好在打虎石的西面。我的房子和地在打虎石的东面。插花地▲也不多。我看就保持这个现状。以后再有逃荒的人进村,咱们四家,自己家地界内的土地和荒山,不用商量,就由各自说了算了。现有的插花地,分别由各位老弟自己去商量着调整。”
吴、郑、王三位点头说“行”、“对”、“是”。
周老大说:“好,就这么定了。河北的土地,打虎石以东的归我,打虎石以西的归老二;河南的土地,打虎石以西的,归老三,打虎石以东的,归老四。”
其他三人点头应允。
周老大站起身,手搭凉棚,极目远望,万亩良田、荒山尽收眼底。他无限惆怅地对三位老弟说道:“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水是生命源泉。我就担心乡亲们为了争地争水打起来啊!丰衣足食的时候,大家可以和睦相处。一旦狼多肉少了,狼群就会打架。人也是这样啊。一旦地少人多,闹起饥荒,就有了争吵喽。我们一定要告诉后人,一碗水要往平端,为人处事要追求公平正义。要让村里人都能吃饱肚子。要记住,路不平有人铲,世不平有人反。咱们这些逃荒人,都是从山东过来的,亲不亲故乡人。咱们兄弟要带个好头,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先来的要拉扯着后来的。穷,不能没有饭吃,不能没有衣服穿,不能住露天地。咱们绝对不能让乡亲们再拉着一根棍子去要饭吃。富,不能为富不仁。只有这样,咱们俩甲山下才能太平啊。贫富不均,世道不稳,祖祖辈辈都是这个理啊!”
大家连连点头。
当晚,兄弟四人把酒言欢,其乐融融。
当时朝廷和官府也是鞭长莫及,从来没见到官府来人过问开荒种地的事情。
后来,又陆陆续续来了很多逃荒的。这些后来的人家,都得到了周吴郑王四兄弟的接济。每当逃荒人落脚时,四家人都是送粮送柴,帮助盖房子搭窝棚。还指定一些荒地,分给落户的人开垦耕种。早落户的人家,得到的田地都是靠近河边的平地。平地占没了以后,晚一些来的人家,只好开垦坡地。到最后,坡地也都开垦完了。最后投奔来的人家,只好租地种。也有的人家祖祖辈辈依附于大户人家谋生,看家护院、扛活打工。
自此开始,俩甲山村,绝大多数耕地的所有权集中在周吴郑王四家人手里,他们靠收地租,就能过上富足的生活。自有自耕的农户不多,多数农户是佃农▲和雇农▲。
结拜的四兄弟,算是逃荒人第一代。往下数,到了第三代,村里居住的人口就达到了一百三十多户,六百多口人。这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北方农村来说,算是一个大村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九曲河两岸这片热土养育了山东过来的逃荒人。
四兄弟结拜以后,他们的后三代人,都能谨遵祖训,同乡亲们和睦相处。好日子,一直延续了三代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周吴郑王“四大户”第四代的时候,就出现了分化。大户人家开始弱肉强食,巧取豪夺,兼并土地,坐地提租。村里的居民,产生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富者极富,贫者极贫,富人流油,穷人光腚。土地逐渐向少数家庭集中。九曲河北面的周、吴两家,积累的财富最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同烈火烹油,成了方圆百里闻名的大财主。可以说是家大业大,良田万亩,广厦百间,穿金戴银,宛如土皇帝一般。虽说不上是酒山肉海、珍馐佳肴,却也是瓮甏满满,饫甘餍肥。两府都修建了深宅大院,兴建了学堂私塾,开起了油坊烧锅,办起了商行当铺。村里的大多数人家沦为周吴两家的佃户和雇农。
俩甲山村的状况,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缩影。
这种差距,从村民的住房上看得最清楚。在农村,判断谁家的日子好坏,不用进村打听,只要你站在高处一看,就会一目了然。假如那个时候,你站在俩甲山上往下看,九曲河北岸、村子里最显眼的有两处宅子,富丽堂皇。这两处宅子就是周、吴两家大财主的。周家的院墙屋墙是白色的,人称东侧周家为“白圩子▲周府”。吴家的院墙屋墙是灰色的,人称西侧吴家为“灰圩子吴府”。
圩子,就是防御土匪的围墙。那时候,九曲河一带,有几股土匪盘踞在沙漠和深山老林里,时不时到村里打家劫舍。土匪进村,目标都是朝着大户人家来的。为了防范土匪抢劫,大户人家高筑围墙,招募炮手,防范侵扰。周、吴两家财主,财大气粗,用砖石垒起了圩子墙。
居住在九曲河南岸的郑、王两家,家底就差远了。郑家算是中等家庭,垒不起砖墙,就地取材,自己出工,垒起石头院墙。村里人称呼郑家为“石圩子郑家”。王家的光景不如郑家,垒不起石头墙,就“干打垒”,围了一圈土墙。村里人称之为“土圩子王家”。
除此以外,最值得周、吴两家几代人骄傲的是,二府各自出了一个举人。周府出了一个文举人,吴府出了一个武举人。
在俩甲山村,有一个流传了很久的传说。
据当地一个阴阳先生说,“周、吴两家出举人,和风水有关”。他说,俩甲山的两个像牛犄角一样的山头,就是两颗龙头,山前的两条山腿就是龙身。预示着,这里会出两代皇帝。在辽代的时候,皇帝也特别相信堪舆之说,唯恐出现新皇帝,威胁到自己的江山社稷,就下诏,在山前建了大小两座白塔,把龙脉给镇住了。那座小塔,在辽代覆灭的时候毁于战火。现仅存大塔。没有人能证明传说的真实性。不过,俩甲山前,确实堆积着很多辽代的砖瓦。后来的考古人,多次到这里挖掘。辽塔镇新君的说法是应验了,这里没出什么皇帝。皇帝没出来,这里倒是出了两个举人。九曲河川一直流传着一些四六句子,和上面的传说互相印证。四六句子这样说:
俩甲山,风水山。
山前必定出高官。
虽然坐不上金銮殿,
文韬武略也拔尖。
金成山,银成山,
行善积德可通天。
如若做下亏心事,
昔日辉煌五代完。
若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释:
▲《伐檀》 —— 出处:《诗经》。原文节选: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译文:砍伐檀树响叮噹,放在河边两岸上,河水清清起波浪。不种田又不拿镰,为啥粮仓三百间?不出狩又不打猎,为啥猎獾挂你院?那些大人老爷们,不是白白吃闲饭!
▲《硕鼠》 —— 出处:《诗经》。原文节选: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译文: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火镰、火绒 —— 没发明火柴时,人们用来点火的工具。
▲扒拉 —— 分配,划分。
▲扎不扔 —— 一种野草,枯萎后能随风滚动。
▲插花地 —— 权属交叉的田地。
▲佃农 —— 指自己不占有土地,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雇农 —— 农村中的无产阶级。指中国旧时农村中的长工、月工、零工。他们一般全无土地和农具,有些有极小部分的土地和农具,完全或主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圩子 —— 圩,wéi。
——————————————————————————

孙万林,笔名山叟,网名幽谷听风。内蒙古自治区作家协会会员。祖籍山东莱州,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乡西山村。曾在部队班排连营团各岗位上工作过。转业后,在赤峰市国土局、赤峰市建设委员会任纪检书记、调研员、党组成员等职,已退休。先后有100多万字文学作品在国内各种报刊、杂志、出版社发表。其中,1988年,军事学术论文《实行“两个结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国防后备力量》,在“全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学术研讨会”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和军事科学院评为优秀论文,并被军事科学院《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论文集收录刊发。农村题材30万字长篇小说《山水依依》于2009年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在《内蒙古晨报》连载。《俩甲山故事》是他的第二部长篇作品。

(0)

相关推荐

  • 【分享】6月23日周4 穿越白虎山 16-54

    白虎是中国远古时代神话传说中最令妖邪胆战且法力无边的四大神兽之一.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兽. 西为白色,故白虎为西方之神,与青龙共为镇邪的神灵,所以很多白虎山的旁边都有一个青龙山.同时白虎也是 ...

  • 商、周、秦书法——逐步定型---书法知识一本通

    商.周.秦书法--逐步定型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也带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 ...

  • 实验小学虎山校区陈增益、孙渝杰、颜晨星、林可欣 、周甜雨冰心文学大赛获奖作品!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 ID:fuyangyudafu 关注 北京总决赛通知及文学院暑假活动 冰心文学大赛北京总决赛报名参赛的通知 郁达夫少年文学院暑假西安.北京.上海走读活动线路详情! (点击标题即可打开 ...

  • 边垣备忘||古北口便门

    2020年10月8日及11月14日,两次至古北口,于古北口关西侧的卧虎山段及古北口西北支墙,有一些新的发现与认识,详见<看长城║古北口是否曾经存在"第三条长城"--卧虎山&q ...

  • 振波浪清试对试作今古名趣联(561~620集中版)人欣口外三条路

    振波浪清试作,试对今古名联.趣联 (第六卷561~620集中版)人欣口外三条路 561 一夫两眼花<春> 棍自7人拿<夏> 八人八千岁<秋> 7人两瓣瓜<冬& ...

  • 三画喻物类歇后语大全

    三十六计一走为上策 三十斤的扁鱼→窄看了 三十年的寡一妇→好守得 三十晚上的案板→没得空儿 三十晚上的耙耙→人有我有 三人一壶酒→轮流 三人两根须→稀少 三个钱的西湖景→慢慢看吧 三个钱的小猪→拉不出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三)

    俩 甲 山 故 事(三) 孙万林/著 1 第三回  庆寿诞聚宾客演戏唱影 请神仙抢龙王断腿折臂 三弦一拨响嗡嗡, 我来说,你来听. 说书人, 评古说今,仅凭一把弦,奏响古今中外绝唱, 海阔天空,全靠一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四)

    俩 甲 山 故 事(四) 孙万林/著 1 第四回  穷小子挖鼠洞盗谷充饥                 周祥瑞献妙计砸窑抢粮 魂悠悠,梦悠悠,一群老农住山沟, 日月更替如流水,晨起劳作日落休. 不过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五)

    俩 甲 山 故 事(五) 孙万林/著 1 第五回  俩烟鬼抽大烟命丧黄泉                冯老二开三枪打死石原 琴声噎咽,唱词悲催.评书继续,书接上回. 说的是塞外轶事,唱的是百年经纬,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六)

    俩 甲 山 故 事(六) 孙万林/著 1 第六回  冯锵躲灾避祸落草为寇  褚玲颠沛流离被逼成匪 日暮苍山远,地暗亦天昏. 回首百年事,几段辛酸文. 崎岖山间道,过往三代人. 茫茫人生路,拳拳一颗心.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七)

    俩 甲 山 故 事(七) 孙万林/著 1 第七回  黄枪会调虎离山施妙计  盖东洋声东击西抢官仓 说清楚冯锵和褚玲的传奇人生后,再回过头来接着前面的茬口儿细说"盖东洋"绺子砸窑抢粮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八)

    俩 甲 山 故 事(八) 孙万林/著 1 第八回  因打井周吴两府起纷争 为还债寡妇一家失良田 三弦一拨笑盈盈, <俩甲山故事>接着听. 若有镚子扔两个, 买壶茶喝润喉咙. 书接上回.说话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九)

    俩 甲 山 故 事(九) 孙万林/著 1 第九回  表哥来信诚邀表妹进城  父母苦口劝说女儿选婿 三弦拨动嗡嗡嗡, 稳坐雅言接着听. 说的是,大千世界稀罕事. 听的是,渺渺人生乱世情. 说闲书,恰似酿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十)

    俩 甲 山 故 事(十) 孙万林/著 1 第十回  好姑娘显才华雪地吟诗  淘小子惹祸端学堂挨打 皮鼓敲得咚咚咚,稳坐压言接着听. 闲来无事找点乐,评书先生唱太平. 上回书说的是:冬梅要去城里读书,父 ...

  • 长篇连载——俩 甲 山 故 事(十一)

    俩 甲 山 故 事(十一) 孙万林/著 1       第十一回  小学生重义气磕头结拜  狗县长失气节屈膝投降 书接上回.男生班教室里,邢先生指挥学生打完冬梅弟弟的手,余怒未消,继续训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