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胜任力如何培养?)基于“泰勒模式“的反思与建构(2021年第6期)
全球胜任力既包括个体参与跨文化交流、解决全球性问题、包容和理解多元文化等涉及的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又涵盖个体在具体的全球性问题情境中对知识、技能以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应用,是认知力和应用力的统一体。将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落实于学校教育可以借鉴“泰勒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以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为四要素对全球胜任力如何培养进行系统建构。
兰伯特认为全球胜任力包括处理相应事件所需的知识,能够包容理解他人观点并持积极态度,以及一定的外语能力及任务执行能力等;由于最先论述了全球胜任力的内涵要素,因而被许多人称为“全球胜任力”之父。
全球胜任力被确定为“四大维度与四大素养”,即:全球胜任力建立在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四个维度之上,同时又具有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这一指向性目标的深层意蕴。具体表现为:研究本地、全球及跨文化问题的素养;包容和理解多元世界观的素养;进行跨文化交流与互动的素养;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素养。
课程让教育专业化,没有课程就没有专业的教育。
泰勒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泰勒模式提供了课程编制与开发的方法。
泰勒模式由前述四个基本问题展开,可以体现为课程中的四个基本要素,即“目标”、“内容”、“实施”、“评价”,这也是全球胜任力落地于学校课程的关键所在。
建构全球胜任力的课程体系需要考虑四个基本要素:“目标 ”、“内容”、“实施”与“评价”。
目标是泰勒模式中最为关键的要素,也是在整个全球胜任力课程体系中居于提纲挈领的重要位置。泰勒认为目标来源包括对学习者本身、校外当代生活以及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的研究,并以教育哲学和学习心理学作为两个筛子进行筛选;还须以“内容”和“行为”二维结构进行陈述,以有助于其指导教学。从全球胜任力的发展逻辑来看,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这一目标主要是根据校外当代生活的需要确定的。在目标既定的情况下,厘定全球胜任力的课程目标在学校层面则应主要兼顾认知力与应用力,并注重叙写的形式。
课程整合可划分为学科内整合、多学科整合、跨学科整合和超学科整合等,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有效手段。
评价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撬动国家教育变革的杠杆,促进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须优化全球胜任力的评价方式。
——选自郭洪瑞(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