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历史人物」车文笏传略

车文笏

车文笏,字佩卿,1866年出生,法库县城东顾家房村人(今属调兵山市)。其父车万有,祖籍山东省黄县,早年因灾荒逃难来到法库定居。其母侯氏,30岁守寡,在法库农村带领儿孙经营农田,严于管家,热心助人,颇得乡亲爱戴。曾被乡亲赠予“教子有方”、“遗范可风”匾额。车文笏兄弟3人,其排行老二,在车家叔伯兄弟中,排为老四,家族及街坊晚辈人称其为“车四爷”。

车文笏

车文笏受家庭影响,自幼勤奋好学,读过私学馆。乡试未中,坚持自学成为法库县著名的秀才。
车文笏为人热情、忠厚,有正义感,有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势力不断向中国侵略扩张。康有为、梁启超宣传变法维新,孙中山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维新变革的浪潮冲击了古老的中华大地,也波及到了辽河平原上的法库地区。在维新变革思潮的影响下,一向关心民族命运的车文笏开始了提倡实业、振兴法库经济的活动。在法库县城,车文笏联合志同者开设了“天香行”商号,经营土布、“火车头”牌牙粉等国货;还办过一处私人钱庄。为了规劝有不良行为的人从正学善,车文笏在法库县城内办起了“劝人场”。在农村,大力提倡植树造林,沿着小河湾选定了几块宜林地,因地制宜地栽种杨树、槐树、桑树。在自家宅院后面还建了果园,栽植梨、桃等果树上百株。在发展林业方面,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推进维新,车文笏于1909年从外地聘请来一位提倡维新、倾向革命的教师,名叫符子权,在顾家房村办起了小学堂(又称小学校),命名为“时势学堂”(寓意时势造英雄、时势需要英雄)。车文笏要求家族和亲友的子弟立即离开私塾,到“时势学堂”学习。其二儿子车向忱,是“时势学堂”的首批学生之一。

民国初年,在乡里众人的举荐下,车文笏担任了法库县二区地方董事会的乡董(相当于后来的区长),管辖72屯。车文笏的人生信条为:“万般有荣德乃大,一生无欺心自安”。清官骑瘦马,在乡董任内,车文笏经常下乡巡视农情,常去百姓家吃派饭,不要大米、白面招待。车文笏关心民间疾苦,热心为百姓办事。当年,法库县东北部接近通江口(今属昌图县)的地区,辽河连年洪水泛滥成灾,庄稼颗粒不收,7年磙子没“翻身”(没有滚动),饥民常常携儿带女外出逃荒。车文笏见此灾情,身生切肤之痛,十分焦急,主动向县知事(县长)提出兴修辽河大堤的建议。可是,却遭到了县知事的冷遇(不支持修堤,却支持部分人修庙求神拜佛)。车文笏不顾县知事的冷遇和刁难,联合所辖各屯的屯长,典押了自家的大部分土地,亲自组织、监督兴修辽河大堤。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河水上涨,车文笏总是夜以继日地守护在大堤上,直到把辽河大堤建成。大堤建成了,洪水挡住了,受益的百姓种上了地,吃上了饭,车文笏却积劳成疾,辞去了乡董职务。当地百姓为感激车文笏造福民众筑堤减灾的壮举,敲锣打鼓为其送来题为“谨怀饥溺”的匾额,挂在车家的院门上。

“九・一八”事变后,当车文笏得知车向忱在关内组建抗日救国会,还3次潜回东北组建抗日义勇军,又在西北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时,非常欣慰。在日本人的统治下,车文笏时常思念流亡异乡的儿子、儿媳和孙子,但是为了应付日伪军警的盘查,不得已注销了他们的户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车文笏与流亡在外的儿孙有了实现团聚的可能。“九三”胜利后,车家全家团圆的日子越来越近了。1946年3月,正当车向回到东北踏上故乡土地的时候,车文笏终因年老体衰,没等到与二儿子见面,就怀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终年80岁。

你若喜欢,请点个在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