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与担当 ——读《钱学森》有感
情怀与担当
——读《钱学森》有感
曾经被朋友问及,假如你的孩子被选拔参加某项目的研究,可能长时间(甚至30年)不能和家人联系,你是否同意?我考虑片刻后回答:“这需要看孩子意愿,无论她如何选择,我都会无条件支持。”
回家后,我把问题抛给孩子,她们回答各不相同。一个说:如果三年、或者十年,我毫不犹豫。但是三十年,我需要慎重考虑。另一个说:可惜我不够优秀,估计怎么努力也得不到那样的高度。如果有幸被选中,那就去呗。
我也用同样的问题与同龄人交流,他们喜忧参半。“如果孩子能参与国家大型项目的研究,我引以为豪。但是割舍与孩子的联系,那的确是难上加难。”
钱学森给了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回答。
行业内科学成就仅在冯·卡门一人之下的钱学森,在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义无反顾决定回国。那时,他已经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兼任喷射工程公司的顾问,无论是经济还是学术,前程均不可限量。美国海军副部长丹·金贝尔评价道:“无论在哪里,他都值五个师。”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说:“冯·卡门是空气动力学领域里独一无二的大师,而钱的名望仅在他一人之下,钱是冯·卡门雄心壮志与事业的继承者。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钱学森功成名就之际舍弃物质诱惑,冒着生命危险回归祖国,那是真正的有情怀、有担当。且不说其两弹一星的巨大成就,单是决定回国这一举动,已是大多数人望尘莫及,更非庸俗的我所能理解。”这是我读完《钱学森》最深的感受。
《钱学森》作者叶永烈,他从“冲破罗网”“华丽家族”“美国深造”“火箭专家”“一将难求”“两弹一星”“梦圆飞天”“金色晚年”八个篇章详尽描述了钱学森一生。正文之前有花絮,“小引:形形色色的评价”让读者可以对主人公有一个多角度的立体的了解。正文之后有附录,“钱学森年表”“钱学森著作一览”让读者一目了然地知道主人公的成长轨迹和巨大成就。
什么是“山水城市”?它的提出者是谁?如今生活在“中国园林城市”中的济源人徜徉在大街小巷,可以张口即来:有山有水、依山傍水、显山露水。瞧,四周有足够的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我们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至于“山水城市”的提出者,大家可能就会费一番周折。中国建筑学界的元老级人物梁思成?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学家陈从周?不!它是“两弹一星”、建筑界的“界外人士”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与导弹专家,非常喜欢“越界飞行”。除过城市规划,他还涉及哲学、科学、艺术、教育等各行各业。为了航空事业,他从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转为“航空机架”专业,从地下跑的到天上飞的,他无所不学。
钱学森的成长应该一帆风顺吧,否则他怎么成就巨大?“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适用于任何“大家”。1930年,19岁的钱学森染上伤寒,可谓九死一生,休学的一年里他研究中医、气功,学习国画、音乐。1950年,决定回国的钱学森被美国调查、审问、拘留、监禁,在长达五年的磨难和抗争中,他被迫离开心爱的实验室,在无尽骚扰中完成《工程控制论》。1955年8月5日,钱学森在周总理斡旋下离开美国,从此开始献身祖国国防事业……
读完该书,掩卷沉思,再次被钱学森的“家国情怀”所感动。“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作为独生子,他虽然不能全天候尽孝床前,但却想方设法让老人生活愉快;作为丈夫,他和妻子心有灵犀,在听力极差的晚年对妻子也了如指掌;作为父亲,他把“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就是你奋斗的模样”做到极致;作为公民,他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勇挑重担、义不容辞……
持之以恒,久必芬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