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心即理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理

  • [明]王守仁 著  

  • 传习录

  • 传习录(上)

  • 传习录(中)

  • 传习录(下)

  • 附 录

王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是“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那什么是心即理呢?什么是心?什么又是理?

朱熹与王阳明

1、什么是心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

心的功能是思考。

王阳明说:“这视听言动,皆是汝心。汝心之视发窍于目。汝心之听发窍于耳。汝心之言发窍于囗。汝心之动发窍于四肢。”

视、听、言、动等行为,都是发自于心。你的心要视,就发窍于眼睛;你的心要听,就发窍于耳朵;你的心要言,就发窍于口;你的心要动,就发窍于四肢。

综合孟子和王阳明的说法,躯体里边那个能够思考,能够控制躯体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存在就是心。有这个心的存在,它可以控制躯体的六根,人就是生的;没有这个心的存在,躯体的六根没有了控制,这具躯体就是死的。

孟子

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很显然,心学的心不是人体那一团血肉,不是指推动血液循环的心脏器官。否则已死的人,他的心脏器官还在,但是他不能够视、听、言、动了。你的心,就是指那个能够主宰眼睛视、耳朵听、口言、四肢行动的东西。

打个比喻,人的躯体就像一套衣服,是谁或者什么东西穿着躯体这件衣服,那就是心。这个心,人得之则生,失之则死。

2、什么是理

什么是理?这个理是天理,不是歪理。那什么是天理?这要追溯到北宋程颢的说法:“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他说自己也是师从于老师,他的老师是那个写《爱莲说》的周敦颐,至于“天理”这两个字,是自己体悟而创造出来的。那就是说北宋二程(程颢和颐兄弟)之前,没有天理这一说法。二程创造了天理一说,他们说“万物皆有一个理”,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没有“存亡加减”,理是永恒存在的。这个天理既能生物,又能统辖万物。它包含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法则、原则、标准,它又是至善的。

二程

3、什么是心即理

程朱理学认为“性即理”,否认“心即理”。他们认为心只不过是人心的一种知觉意识,是变化和不稳定的,容易陷入误区而偏于自私。心的作用有正邪之区别,自古以来,辨别心之正邪的词汇有:道心、人心、本心、私心、天理、人欲、良知、私欲、物欲等。

程朱认为理在外,心在内,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如何让心与理合一?王阳明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好多年。他十多岁时遍读朱熹的书籍,相信他的即物穷理之说。为了验证即物穷理,他选择了自家庭院外面的竹林,决心要用即物穷理、格物致知的方法,企图去悟出竹子背后的理,他面对竹林静坐了七天,结果劳思成疾,但是还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从此他怀疑起了朱熹的即物穷理之说。

守仁格竹

直到王阳明三十七岁的龙场悟道,他悟到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外者误也。”根据王阳明的说法,性就是心,就是理。如此“吾性自足”,也可以说成是“吾心自足”,或者“吾理自足”,又或者说“心即理”,理在心上,“心外无理”。

这样,“心即理”的意思就是“吾性自足”,“吾心自足”,“吾理自足”,理在心上,“心外无理”。心与理合一,不再是心与理为二。理不在心外,这样就无须即物穷理,而是理在心上求。为学功夫不再支离破碎,而是简易直截。

良知与邪心,一个是高尚纯洁,一个是卑劣污浊。良知之心则成就天理,邪心成就歪理、邪理。这就需要致良知,为善去恶地格物。追求良知的本心,能成为各种行为的标准、原则、法则,而邪心、私心则不能。

王学末流,如异端者李贽,歪曲了“心即理”,认为私心私欲也是天理,所以后来心学的流弊,被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痛批。不过王学末流,已经不是陆王的本旨了。学心学,还当回归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

   

百度百科

心即理:《心即理》是一种哲学理论,由宋代陆九渊、明代王守仁命题。

“理”在哪里?千古圣贤无不对这个问题苦苦追寻。自唐宋儒学复兴,“理”在何方便成为儒家追问的先秦儒家命题?
当然,简单来讲?自唐宋开始的儒家大家,无一不对这个命题给出自己的解释。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朱子的理学观点认为理在物上。另一种是以陆九渊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
以心学的观点认为理在心中,至阳明先生确立并发展成儒家新的高峰,至今无人超越。
原文:“心即理”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就传习录中,先生原文。对先生之言,还原先生原意。
“心即理”心学基石,如何来理解呢?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先生不说是“心是理”呢?
心与理,是不同的概念。心便是宇宙,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
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

当然,“心即理”是心学研究者必须要清清楚楚的问题。知就要明觉精察,行能真切笃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