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村‖大豆地里拾贝/宋天玉
责任编辑:佟继梅
收割后的大豆,一铺子一铺子的堆放在地里,四名社员用木制的两齿弯叉子,把它装到拉地的马车或牛车上,一个社员在上边码垛,装到高高的一车后,用煞绳(粗麻绳)从前边车沿处甩到后边,缠到绞锥上,再用粗木棍把绳子绞紧拉回场院去。
拉完地后,家里闲散人员就可以到大豆地去捡落下的豆枝、豆茬上的豆荚,三五天时间,有的人能捡二三拾斤大豆,用来冬天换豆腐吃,或是烀酱。这是一项很辛苦的劳动,需顶着寒风,起早贪黑的弯腰去抢收,一天下来,上了年龄的老人回家后,腰酸腿疼的一头就躺在火炕上睡着了。我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跟随着大人去捡大豆,一直到我回乡工作后,还继承着这种传统,一是补充家中的生活,二是做到颗粒归仓,不浪费一粒粮食。生产队也鼓励这种劳动。捡大豆虽然辛苦,但培养了勤劳创造财富的精神。
捡完大豆后,就开始搂豆叶了。那个时候,乡下做饭取暖的燃料基本都是植物的秸秆,秸秆不够,就在大豆叶子上下功夫了。大豆成熟后,豆叶和叶茎就自动脱落掉到垅沟里了。拉完地后,垅沟里就落下一层厚厚的豆叶了。爷爷用粗铁丝做了三齿或四齿的铁耙子,用来搂豆叶。我小学高年级一直到初中毕业,每年秋季星期天,都要带着弟弟,拿着耙子和捆豆叶的绳子,到大豆地里去搂豆叶,有时一天时间每人搂三四大捆豆叶。用绳子捆好,蹲下后把两支胳膊伸到捆豆叶的两根绳子里背着,互相帮助站起来后,再往家里走。一连背了好几次,膀子上勒出了两道红红的印痕,第二天一碰都痛。搂豆 叶也就一两周时间就结束了,一个小山似的豆叶柴禾垛,使我有了收获的喜悦。
搂完豆叶后,还有豆茬,这是燃值高的柴禾,不能丢掉。我和弟弟拿着土篮子,顶着霜冻到地里拔豆茬,没有手套保护,全是徒手操作。有时手都被扎出血来,也不怎么在乎,用布条包一下继续干活。拔下的豆茬首先得交够学校生炉子用的引火柴任务后,剩下了才能家里用。
大豆地里的故事已经过去半个世纪了,现在讲出来,孩子们都很难听懂了。他们没有那种经历,更没有那种磨炼,都是在优越的环境里成长着,不知道老一辈的艰辛和生产力落后的劳动强度。这也给我们教育下一代,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让人们深思。
作者简介 宋天玉 1966年参加工作,1968年参军,2003年退休。喜欢阅读,愿用文字记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