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笔记》(大隋卷上) 第六章 北伐突厥     总(六)

(一)新的敌人

这个时候,一种强大而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已经在崭新的大隋帝国上显露出来。

作为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杨坚有资格好好骄傲一下。现在手下有一套能臣班底,有一座雄伟的新都,在这个国家里至少明面上看不到任何敌人。

但杨坚并不满足在已经取得的这些成就上,因为这个国家还不完整,在宽阔的长江以南还有一个陈朝。

所有有理想的反派都想毁灭世界,所有有抱负的皇帝都想统一天下,杨坚这么有追求的人,当然不会例外。在他看来“和杨坚一起打天下”的游戏,离最后游戏通关只差一个国家:江南的陈朝。

开皇元年(581年)时,杨坚就开始在长江沿岸招兵,练兵,买装备。平时舍不得花的钱,也都拿来强化武器,老本都恨不得砸下去。虽然杨坚一直对南陈虎视眈眈、野心勃勃,不过这架却没掐起来。因为此刻,北方的突厥人正对新生的大隋虎视眈眈。只有先解决了北方的这一威胁,杨坚才能全力对付南陈。

北方的突厥人总不让杨坚省心,三天两头来捣乱。杨坚终于明白了宇文邕为什么非跟突厥人过不去,毕竟打架最恨的就是打得正酣畅淋漓的时候,有人在你背后捅刀。杨坚被捅得很不爽,所以收拾这帮不地道的突厥人便成为第一要务。

关于突厥人,前文已介绍过,不过那时突厥人的戏份还不大,说得也很简略。而从这一年开始,突厥人的地位渐渐从跑龙套的小角色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大反派,在未来的很多岁月里与多位主人公有着紧密的交集,所以在此隆重介绍一下。

突厥是匈奴人的别部,传说是由匈奴人和狼生下的后代,非常有野性,其部族首领姓阿史那。

之前曾说过,在“五胡乱华”的时代,北方但凡有点儿本事有点儿追求的游牧民族都南下打天下去了。好歹老家也是一块很大的地盘,留下的人也开始争土当王。当时最强的游牧民族是鲜卑族,即便是留下守老家的鲜卑族,依然表现出优秀的领导能力,一口气建立了两个国家,分别是拓跋部建的柔然和慕容部建的吐谷浑。其中领土面积最大的是柔然,它全盛时占据了半个西伯利亚和整个蒙古草原。那时,突厥人只是负责给柔然打造铁器的工人。

在6世纪中叶,突厥的老大阿史那土门准备向老主顾柔然王阿那瓌(音龟)提亲,改善一下双边关系。没想到土门的热脸贴了阿那瓌的冷屁股,不但被拒绝了提亲还被羞辱了一番,随后土门怒了。

阿那瓌为他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土门跟柔然决裂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进攻。藐视人的结果很严重,没多久被逼的山穷水尽的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这个国家也彻底成为了历史名词。

阿史那土门成为这为这片土地的新老大,号伊利可汗,大草原从此进入突厥时代。

从这段故事中可以看出,突厥对娶老婆这件事真的很认真,而且保持了草原民族强者为尊的文化。这导致他们的贵族圈子更混乱,加上名字叫起来有些别扭,想捋顺好代系之间的关系很考验逻辑思维能力。

阿史那土门刚灭了柔然不久就死了,继承他位子的是他的儿子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土门当可汗才几个月,科罗比他好一点儿,干了两年才死,接位的是科罗的弟弟木杆可汗阿史那俟(音四)斤。

木杆比较伊利和乙息记最大的优势就是命硬,他在位20年,直到572年才让位。木杆让位不是自愿的,因为他也要死了,临死他把位子让给了弟弟阿史那库头。库头开始做突厥第四代老大,名号是佗钵可汗。

库头上台的时候,突厥已经非常成气候了,部下“控弦数十万”,可谓兵强马壮。如果诸位还记得前文的剧情,应该能回想起572年那一年北周武帝宇文邕正好刚刚干掉了权倾朝野的宇文护。

北周政局不稳,对这个并不友好的邻居,宇文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破财消灾。而对面的北齐也怕突厥和北周联手欺负自己,也上赶着给库头送礼。

这是库头过得最舒服的几年,啥都不用干,天天睡觉睡到自然醒,数钱数到手抽筋,做梦的时候都笑着流哈喇子。

不过这个好日子是有保质期的,因为六年之后宇文邕把北齐给灭了。站在库头的角度来看,他很不高兴,因为礼品从两份变成了一份。不过起初他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大不了,北齐没了就没了,至少还有北周的那份孝敬等着送来。

随后库头发现北周的礼品居然也越来越少了,而宇文邕每次跟自己说话都很不友好,甚至不怀好意。

当时宇文邕确实想收拾下这个贪得无厌的邻居,不过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而他接班的宝贝儿子宇文赟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跟他对着干,像灭突厥这种既危险又不好玩的事,宇文赟当然坚决不赞成。同时为了不让突厥找自己麻烦,宇文赟还打算把自己的一个堂姐妹千金公主嫁过去。

本着有便宜不占的乐观心态,库头接受了这个新娘子,不过他有命娶媳妇却没命享受,第二年他也死了。临死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庵罗招到跟前交代后事,因为他接的是他哥木杆可汗的班,他准备把位子还给木杆的儿子大逻便。

庵罗哭着送别了他老爹准备完成这个遗愿,不过他的一帮手下却不干了,理由是大逻便的亲妈出身太低贱,死活不同意大逻便上位。

库头应该也是了解自己这个儿子的,知道他镇不住场,所以才没把家底都传给他。庵罗也是有这个自知之明,他苦思冥想终于找到了一个能替他镇得住场的人。此人名叫摄图,是乙息记可汗的儿子。本来这个汗位跟他没多大关系,现在居然有人白送了。不要白不要,摄图高高兴兴地登上了王座,号沙钵略可汗,同时接收的还有库头没来得及享受的便宜老婆千金公主。

不过摄图也不能平衡突厥的各方势力。在这一时期除了摄图之外还有其他四个可汗,分别是第二可汗庵罗、阿波可汗大逻便、达头可汗玷厥和莫何可汗处罗侯。其中新蹦出来的两人,达头可汗是第一代伊利可汗土门的侄子,处罗侯则是摄图的亲弟弟。

不管怎么说,到了开皇二年(582年),突厥管事的就是这位沙钵略可汗摄图。他的可贺敦(相当于皇后)千金公主在得知自己老爹做了杨坚的刀下鬼,而这位杀父仇人还把北周改成了大隋后,就天天在摄图耳边吹枕边风,想让摄图出兵找杨坚麻烦。

动兵是军国大事,但是碍于突厥人喜欢为媳妇儿打仗的光荣传统,摄图仍然决定出兵。

除了听老婆话,更关键的其实是摄图的经济问题。杨坚上台之后以他的抠门儿的性格,多给突厥一个子儿都嫌多,原本应该按照北周的惯例给摄图的“孝敬”现在干脆直接掐断了。这让刚登上汗位的摄图怒发中烧,他觉得应该修理下不听话的杨坚,顺便抢点生活必需品好准备过年。所以开皇元年摄图就拉着其他四个可汗,还有仍然在东北折腾的北齐遗族营州刺史(今辽宁朝阳)高宝宁,一起南下打着为老丈人报仇的口号实施抢劫。

开始只是小打小闹,杨坚也没有太当回事,他把太子杨勇调到咸阳防守。咸阳城离大兴城很近,派杨勇到这个“前线”去更主要的目的是让这个接班人下基层拉练。帝国边防也不是闹着玩的,该正经的也得正经。除了去镀金学习的杨勇,一同派出去的还有驻守幽州(今北京)的上柱国阴寿。重要的军事基地并州由手下得力的大将虞庆则驻守。

经过这么一番安排似乎功德圆满,在杨坚看来摄图翻不起多大的风浪,目前最需要考虑的事还是怎么渡江。

不过第二年,事态的发展打乱了杨坚的计划,让他觉得一定要正视突厥的威胁,因为这一次摄图玩大了。

开皇二年四月,隋朝大将韩僧寿和上柱国李允大败来犯的突厥人。这对大隋来说,本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不过坏消息是这支突厥部队只是来探风的。随后,摄图在五月份带领其他四汗领大军南下攻入长城。这一次摄图是带领了四十万突厥铁骑倾巢而出。

进入大隋腹地后,摄图开始分兵七路,洗掠了武威(今甘肃武威)、安定(今甘肃泾川北)、天水(今甘肃天水)、金城(今甘肃兰州)、上郡(今陕西富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今陕西延安东北)等地。

杨坚的大本营大兴城,离这几个地方的直线距离非常近。其中距离最近的要数弘化和延安,,可以说骑兵不日便可到达。

这些突厥籍的掠夺者所到之处“六畜成尽”,两百多年前的“五胡乱华”惨象几乎再次在神州中原出现,只不过这些侵略者面对的不是无能的晋怀帝司马炽,而是有能的隋文帝杨坚。

表面上看,突厥的马刀好像已经架在了杨坚的脖子上,再不做点什么杨坚这点老本就得折在里面。但是从深层来看,这次突厥进攻的战略意图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因为摄图说到底是带着手下来抢劫而不是抢地盘的,他只想要杨坚的钱而不是要杨坚的命。

而杨坚的心思和摄图正好相反,他看不上摄图的钱(有钱也不会来抢了),他想要摄图的命。针对摄图的遍地开花战术,杨坚派出了高熲、杨弘、豆卢勣、虞庆则、贺娄子干和窦荣定等将领,率军抵御来犯的突厥人。

隋朝第一次抵抗突厥的侵略战争,正式开启。

(二)迎战突厥

在长城之内长驱直入让摄图兴奋异常,不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收获还非常丰盛。感觉前路一片光明的摄图准备再接再厉继续南下扩大战果。不过队伍里有人蹦出来跟他唱反调,而且是五大可汗之一的达头可汗。

理由是分赃不均。

南下之后达头兵分两路也非常卖力,不过达头非常倒霉。右路军在路过鸡头山的时候被隋朝大将韩僧寿打了个落花流水,左路军是达头的本部,在攻打金城(今甘肃兰州)的时候遇到了贺娄子干。

贺娄子干虽不算主角级一流名将,但在配角里也是一位非常闪光的将领,他与达头在洛峐山(今甘肃武威东南)兵戎相见,在艰苦的作战环境和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下,硬是把达头给打了回去。

两路军同时受挫让达头很不高兴,他来这儿主要还是为了抢东西,没想到现在做成了赔本买卖,所以达头不想干了。

摄图虽然号称五大可汗之首,不过对这个辈分比他高、关系跟他还不好的达头,他也不好管。达头现在想走摄图干脆也不留他,在摄图看来达头夹着尾巴跑回去正好,剩下的战利品还可以多拿点。想到少一个人分钱,摄图开始兴奋地整顿部队,继续按照原计划南下。

激动得忘乎所以的摄图不会想到,在前方他将帮助一个人谱写一段世界战争史上的传奇故事,而这个故事对他来说是一个惨壮的悲剧。

突厥部队已经在杨坚头顶上徘徊了一个多月了,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为了防备摄图乱咬,杨坚派了虞庆则到弘化(今甘肃庆阳)驻防。

这份任命最重要的职责是护卫老大杨坚的安危,虞庆则就算不为前途考虑也得为自己的脑袋多想一想。所以到了弘化后,虞庆则不敢有丝毫的懈怠,马上投入到紧张而充实的新工作中。同时为了摸清突厥的动向以便更好的布置防御工作,他又派了手下的达奚长儒带着一支两千多人的先头部队去周边巡防,顺便刺探一下情况。

达奚长儒,字富仁,代郡的鲜卑族人,在宣政元年(578年)打败过南陈大将吴明彻,而后在剿灭王谦的战斗中也立下战功,突厥南下后被任命为虞庆则的行军总管,在其手下效力。

这份经历应该说是简单的,类似的将领在隋朝还有很多很多。之所以在这里介绍达奚长儒这份枯燥乏味的简历,仅是想为他即将谱写的传奇事迹来表达我自己一份微薄的敬意。

接到上司的命令,达奚长儒马上带着一众手下出城去了。一般来说,派两千多人执行巡防和情报刺探工作应该算是比较轻松,也比较安全。不过有心的观众应该已经察觉出,这次达奚长儒所面对的并不是“一般情况”。

达奚长儒所部行进至周槃附近时,再也没有往前继续巡视,因为他们发现了摄图十几万人的主力部队。

看到前方黑压压的一片有备而来的突厥骑兵,达奚长儒当然没有愚蠢到上去硬碰硬。他急令手下立正、稍息、向后转,准备静悄悄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不过这个美好的愿望注定化成泡影,两千人的队伍目标实在是太大了,没多久他们的一举一动就暴露在了摄图的眼皮子底下。

摄图自然不会放过这群送到嘴边的羔羊,大手一挥,众手下就把这区区两千人包围起来。摄图想将这两千人当作自己饭后的娱乐活动,一边欣赏这些大隋士兵在绝望中挣扎,一边鼓舞一下士气,好让部下再接再厉继续抢劫。

不知道当时摄图在戏谑地看向那支部队时,有没有注意到一双目光坚定而决绝的眼神,因为这个眼神的主人将带给他一生难忘的“惊喜”。

眼看着突厥人把自己包围起来,达奚长儒手下的将士们都绝望的战栗起来。这也不能怪他们,因为两边的兵力对比在五十到一百之间,相当于每一个人要打一个加强排,即便是《英雄本色》里的周润发也不过如此,换做任何人站在他们的位置上都不会表现得更好一些。

在这关键时刻,达奚长儒挺身而出站在了队伍的最前面,身为这支部队的最高长官,他面对无以数计的敌人面无惧色。他大声鼓舞着众将士们的士气,如果贪生怕死选择投降只能在这些侵略者手中受尽屈辱地死去,想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战斗!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话音刚落,达奚长儒就举起了手中的兵器站在了队伍的最前方。

话说得再多也比不上行动做表率。受到长官的激励,隋军士兵原本低落的士气一下蹿高到顶点。没错,他们已经被“置于死地”,只有一战才能“而后生”,何况就算“无生”又如何,大不了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只不过得多拉几个垫背的。

对面的突厥人看到一个明显是领头的人站在隋朝队伍前面之后,这些身处在包围中的士兵气氛好像有些不太一样。

当时突厥人并没有多想,在他们看来顶多是一群绵羊在垂死挣扎。这些突厥人并没有意识到当大隋士兵举起兵器那一刻开始,他们面对的将是一群雄狮。

摄图的骑兵部队很快对达奚长儒刚刚凝聚起的方阵发起了冲锋,在猛烈的冲锋下方阵被打散了。但突厥人惊讶地发现,大方阵被打散之后隋朝将士并没有因此慌乱,他们又分成了许多小方阵,等突厥骑兵冲过去之后小方阵又重新凝聚起来,无论突厥人怎样将他们打散就是无法将他们消灭掉。

达奚长儒不但勇猛,指挥能力也是异常优秀,他毫不慌乱地指挥着部队变换阵型以应付摄图不同角度的攻击。身处绝境之中的隋朝士兵们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在防守之余还不忘给敌人迎头痛击,他们在每一次突厥的进攻都留下了一堆突厥人的尸体作纪念品。

这是一次惨烈的对战,面对几十倍的敌人,达奚长儒和他的部下在没有任何补给和后援的情况下且战且退。他们历经大小十四战,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战争到了最后阶段武器都已经破碎掉了,但他们用最原始的武器——自己的拳头继续和突厥人拼命,史载“士卒以拳殴之,手皆见骨”。

字字见血,句句见肉。

这种不要命的战斗一直持续了三天三夜,达奚长儒和他的部下终于见到了他们后方的大本营弘化城。

在自己大门口闹出这么大的动静,身为此地最高边防长官的虞庆则不可能不知道。但他看着那些在奋战中摇摇欲坠的士卒却没有立即下令出城支援接应,而是陈兵城墙之上作壁上观。虞庆则这么做未免有些不够意思,但也不能说他胆小畏战。虞庆则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抵御突厥人不要攻占弘化城,保护后方的大兴城才是他的第一要务。

站在虞庆则的角度来看,天知道这股仍在奋战的小分队是不是突厥人勾引他出城的诱饵。如果这真的是敌人的计谋,他将在仓促之下迎战十几万人的突厥主力部队,所以即便是有万分之一的概率,他虞庆则也不会冒这个险出城救人。

不光是虞庆则,即使换了其他负责任的守将都会做出这个残忍的决定,战争容不下人性关怀。

对达奚长儒而言,这几乎是置之于死地。经过了七十二小时的奋战,达奚长儒和他的小分队也已成强弩之末,到了这一刻他们还只剩下两三百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挂着沉重的伤痕,主将达奚长儒更是五处重伤而且两处还是贯通伤!同时他们也让突厥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因为在他们手里干掉的突厥士兵足足有上万人!

这些士兵直到三天前还是几十万大隋将士中很普通的一员,但这一战让他们成为了无法被打倒的钢铁战士。达奚长儒眼见后方的城门紧闭,他知道后援无望,但他已经做好了和突厥人最后拼命的准备。

摄图终于畏惧了。

他在三天前根本没有预料到,为了消灭这支看似囊中之物的小队伍居然会让他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他看到的前方不是紧闭的城门,而是严阵以待的弘化守备军,他不知道在那座城里像眼前这样的强大到几乎无法战胜的战士还有多少,不过他知道自己这里的士气已经降到了低谷,再继续打下去其损失不是他能承受的住的。

恐惧、无奈、不甘等情绪萦绕在摄图心头,他还是叹了一口气下令收兵。突厥士兵在泣泪中烧掉了阵亡同胞的尸体,随后灰溜溜地离开了这片他们侵略过的土地。

达奚长儒拖拽着严重受伤的身体目送摄图,他身后那扇紧闭城门终于缓缓打开,迎接这位有着钢铁般意志的战争英雄,和他载入史册的辉煌战绩。

这份战报很快传到了大兴城,杨坚对这一战果非常惊喜。他特地下了诏书表彰达奚长儒及部下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封达奚长儒为上柱国,并将所有阵亡的将士官升三级,并且子孙世代承袭。

达奚长儒的确无愧于“上柱国”这一光荣称号,此战之后他的名字在北方便成为了一种无形的威慑力。后来他分别担任过宁州刺史、鄜州刺史、夏州总管、兰州总管等官职,继续拱卫大隋的边境,他所驻守之处胡人“惮之,不敢窥塞”。

最终他病倒在最后一个岗位荆州总管任上,死后谥号“威”,我想这个谥号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

(三)突厥最可怕的敌人

虽然摄图从弘化城退兵了,但还不甘心地在北方边境徘徊。这对大隋来说,仍是一个严重的安全隐患。

突厥的大肆劫掠引起了杨坚的高度重视。自杨坚出道以来从来都是他算计别人,哪能容得下别人天天算计他?

但想要彻底拔掉这根扎眼的刺又谈何容易,突厥的广义战略纵深比大隋朝还要长,即便是打不过,他们想跑还是没问题的。

这件事杨坚光是想想脑袋就疼,根本就无从下手。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一封有特殊意义的奏疏。

这封奏疏写得非常有文采,引经据典还很注重排比,读起来让人很舒服惬意。不过最吸引杨坚眼球的是这篇文章后半段,其文对于突厥几个可汗之间有非常清晰生动的性格和矛盾关系介绍。

文章指出突厥五位可汗看似团结,其实内里有很多细微的裂缝。摄图看起来是顺位第一的大可汗,但对手握重兵的达头一直抱有敌意,而因摄图使诡异无法登上大可汗之位的大逻便也跟摄图貌合神离,这些矛盾只要善加利用不出十年,突厥就会土崩瓦解。

这篇奏疏让杨坚读起来意犹未尽,暗想对突厥情况这么了解的人才,自己怎么早点没发现,赶紧传这位奏疏的作者到内殿和他详谈。这位作者时任奉车都尉,是掌管宫廷车辆分配任务的六品小官,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帝国的老大杨坚面对面侃侃而谈。

这位奉车都尉在内殿“口陈形式,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忽悠得杨坚龙颜大悦,并对其提出的所有策略都深以为然。

这位把杨坚都能忽悠懵的奉车都尉名叫长孙晟,字季晟,河南洛阳人,是鲜卑贵族后裔。长孙晟其名,如非很了解历史者可能并不太熟悉,不过他的一双儿女的后世身份却非常显赫,因为他的儿子叫长孙无忌,他的女婿叫李世民。

即便不看他的后代,长孙晟也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外交牛人。后来的历史证明他的外交策略和忽悠功底不但折服了杨坚,还折服了北方的大草原。

这位神奇的外交家和二十年后另一位外交军事传奇天才,共同构筑了跨越隋唐两个朝代上百年的基本外交战略方针,是一位超级外交牛人!

奉承话稍后继续,现在还有一个疑问:长孙晟怎么对突厥的内部形势知道得如此详细?

答案是他在突厥那里曾住过一年,并且跟摄图和达头那几个可汗关系还都不错。

时间追溯到大象二年(580年),前文曾提到过,周宣帝宇文赟为了安抚突厥准备将千金公主远嫁过去,北周的送亲使团团长是他的本家汝南公宇文神庆,副团长就是长孙晟。

虽然在这个使团中,长孙晟只是一个副团长,但到了突厥的地界后,长孙晟就显现出鹤立鸡群的特不友好,所以两边派出去的使者都是相貌堂堂、能言善辩的人才。摄图对宇文赟前后派来的十几位使者都很瞧不上,唯独对这位副团长长孙晟青睐有加,几番交谈下来还把这位潜在的敌国使者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天天拉着长孙晟去打猎。等到送亲使团准备回国的时候,摄图还硬是把长孙晟留下来跟他住了一年。质。

鉴于北周和突厥双边关系并不友好,所以两边派出去的使者都是相貌堂堂、能言善辩的人才。摄图对宇文赟前后派来的十几位使者都很瞧不上,唯独对这位副团长长孙晟青睐有加,几番交谈下来还把这位潜在的敌国使者当作自己的好朋友,天天拉着长孙晟去打猎。等到送亲使团准备回国的时候,摄图还硬是把长孙晟留下来跟他住了一年。关于长孙晟到底是怎么忽悠的摄图,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而摄图也算是老奸巨猾之辈,能得到他的肯定充分说明长孙晟有一条能办大事的舌头。

长孙晟不但舌头功底了得,手上功夫也不软,而且还在历史上留下一段典故。

他在和摄图一起打猎的时候,看到两只雕在争抢一块肉,摄图玩意兴起给了他两支箭让他把那两只雕都射下来。长孙晟只取了其中一支箭,就策马扬鞭选好角度,一箭而下把两只雕穿成了串儿串儿。

不错,此典故便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箭双雕”。

这一招娴熟的弓法让从娘胎里出来就跟弓马打交道的突厥人都惊叹不已。摄图看长孙晟弓法如此了得大喜过望,纷纷让贵族子弟们跟其学习弓箭技术。能文能武的长孙晟赢得了突厥人的广泛尊重,并跟很多“重要的人”结下了友谊。

在突厥的地盘上混得如鱼得水,长孙晟可不是吃喝玩乐这么简单,他没有浪费这一年的宝贵时光,充分利用打猎和游玩的间隙记下了突厥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几位可汗之间那些若即若离又不可调和的权力矛盾。

为此,他特意布下了一招暗棋,他相信有朝一日这步棋会有出人意料的作用。

从弘化撤退之后,摄图并没有就此消停。事实是当时的情况对大隋还是非常不利的,因为突厥在转战临洮和幽州等地都是获得了阶段性胜利,这些侵略者仍然有很强的捣乱能力。

为了洗刷之前的耻辱,摄图下决心要展开报复行动,他将受的窝囊气全部发泄在被攻陷的地方,抢劫更用心卖力。

光是防备摄图已经弄得杨坚焦头烂额,想要把这个讨厌的家伙彻底赶走,靠单纯的武力威慑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这时候终于轮到长孙晟上场了。

之前长孙晟已经给杨坚提供了一个美好的“突厥退兵计划”。不管多完美的计划也需要有效的实施和执行,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长孙晟看来,现在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的摄图还有一个非常大的软肋,而这个七寸就是刚刚离去的达头。

摄图和达头不和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在他们联手南下之前,长孙晟在他们之间就用过了一记阴招。在双边关系还未拔刀相向时,他就建议在外交礼节上把达头放在比摄图高的位置上。

虽然双边关系还处于敌对状态,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何况在气势上能压过老对头摄图,达头乐呵呵地照单全收。摄图心里这个不爽啊,不过礼仪是人家的事儿他也没办法,只是对达头更看不顺眼,达头办啥事摄图这里都会多一个心眼儿。

现在最不能让摄图安心的就是刚回老家的达头。只要让摄图相信达头回去之后会背着他搞事情,摄图一定会收兵回家稳固后方。

如何能让摄图跟达头闹掰是一个技术活,必须有一个跟摄图足够亲近,还能听长孙晟话的人去做这件事。

人选还是有的,他是摄图的亲侄子,处罗侯的亲儿子染干。

长孙晟在突厥生活的那一年中精心接触了还在成长阶段的染干,他用自己非凡的魅力折服了这个年轻人,并让他对自己言听计从,长孙晟认为这个小伙子日后必可大用。染干就是长孙晟在突厥内下的那一步暗棋,事到如今这步暗棋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在摄图大肆劫掠、得意洋洋的时候,染干跑到他跟前告诉他一个非常危险的情报,刚回去的达头想联合对摄图不满的铁勒等部袭击他的牙帐(突厥最高办公行政单位)!

这个小道消息到底准不准确呢?虚实参半,实的是达头回去确实有一些小动作,虚的是这些小动作都是长孙晟散布谣言的结果。

而且长孙晟还很利索的将这些结果添油加醋的转交给了染干,再由染干继续添油加醋的转交给摄图。

听到这个小道消息让摄图大吃一惊,他相信以达头的为人这种损事绝对办的出来。留下来不过是在多抢点东西,而还不回去可能老巢都被人给端了。

并不需要深思熟虑,摄图赶紧下令属下收拾东西回家。

这一次突厥人是彻底走干净了,长孙晟略施小计便做到边疆几十万雄兵都无法做到的事。

这是一次外交上的重大胜利,也这是长孙晟第一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并且之后他将在这个舞台上留下更精彩的表演。

对于突厥人来说,这是一个比达奚长儒更危险的敌人,因为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长孙晟将用自己卓越的智慧把这几位纵横草原的突厥霸主玩弄于股掌之间。

(四)吹响反击的号角

杨坚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只是“暂时”。

摄图的挑衅让杨坚意识到,北方这个不太友好的邻居是比南陈更危险的敌人。他充分理解了当年宇文邕计划扫荡突厥的苦心,并准备完成宇文邕未完成的事业。

只有让突厥彻底消停才能考虑渡江作战,不然统一的梦想只是空谈。随后大隋的整个国家机器开始围绕这个战略目的有基调有步骤的运转起来。虽然建国不久,但杨坚家大业大底子不薄,作战动员工作进行的非常迅速。第二年,杨坚就调集手下的强兵猛将,开始准备北上收拾一下摄图了。参与此次北方的大隋将领有卫王杨爽、河间王杨弘、上柱国豆卢勣、秦州总管窦荣定等。

其中卫王杨爽和秦州总管窦荣定所部将在此战中发挥的作用非常突出,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杨爽年轻气盛敢打敢拼,而窦荣定军中有一位偏将叫长孙晟。

开皇三年(583年)四月,窦荣定奉命领九总管、步骑三万由凉州道北进击突厥。五月二十四日,隋军便与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所部相遇高越原(今甘肃民勤西北部)。

对于这次不期而遇也没什么好说的,既然打了照面,两拨人都开始拼了。隋朝众位将士此次就是来找人算账的,不管对面是突厥哪个部落,叮咣就是一顿揍,打得大逻便屡次失利苦不堪言。

不过窦荣定和部下光顾着为国争光了,他们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战场环境对他们而言是非常不利的。高越原地处于沙漠之中,窦荣定火急火燎地来到这里跟大逻便拼命,并没有充分考虑这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很快他和手下的三万人就要吃这个亏了。

虽然屡次挫败大逻便,但他们也输给了补给线。只是饿肚子还能勒一勒裤腰带(如果有的话),更要命的是他们水没带够,到后来只能杀马饮血解渴,幸亏老天爷够意思给下一场雨才暂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大逻便的队伍不是一两天可以处理掉的,窦荣定意识到这场仗很难进行下去了。

随即他向大逻便建议准备赌一把,两边各出一个战士一对一单挑,谁赢算谁的,输家撤兵。

大逻便这边被窦荣定打的也不好受,听到这个赌局很高兴欣然应允,在他看来自己这边的单兵作战能力是远强于瘦弱的隋朝士兵的,这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大逻便没有意识到窦荣定既然肯出这个主意自然不会毫无准备。

窦荣定敢打这个赌是因为他有一个秘密武器,而这件秘密武器叫史万岁。

史万岁,京兆杜陵(今西安)人,还是一个官二代,其父在平齐之战为国捐躯后,他继承爵位为太平县公,曾平过尉迟迥立下了战功。

看起来这点经历平淡得像白开水,但作为继达奚长儒之后第二个被介绍背景的武将,当然不是一般人。史万岁也有他突出的特长,他是一位武功高强的世内高人,而且更可贵的是他还非常善于将自己强大的个人武力转化为军队的战斗力。

在平尉迟迥时,史万岁隶属于梁士彦兵团,是一名不起眼的小将。当时这些去讨伐尉迟迥的士卒们不可能知道这一战的结果,面对前方强大的敌人更多人对自己此行的前途还是非常迷茫的。

恰巧天空一行大雁飞过,史万岁跑到部队长官梁士彦跟前,大声说了一句“我把第三只大雁射下来送给梁大人”。话音刚落,他便弯弓射箭,一声清脆的弦音过后,远方第三只大雁果然应声而下。史万岁的射箭表演很快提起了众位士兵的注意,一下子成为了话题人物,同时还把众人的战斗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

于后邺城之战时,当韦孝宽与尉迟迥两军交锋处于劣势时,一线士兵眼看就要顶不住了,还是史万岁一马当先冲到了最面前砍翻了十几个敌军士兵,靠着这番神勇表现硬是扳回了士气,让危急的战局迅速扭转。

倒霉的是在灭了尉迟迥不久后,史万岁就被牵扯上了一桩谋反案。在那个案子里他应该只是一个垫背的(主谋早就被砍了),虽不至于掉脑袋但光明的仕途全毁了,还被发配到敦煌做戍卒。

敦煌还是现在的敦煌,那里是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也是大隋边境的最远前线,特产是沙子和突厥人。

在那里做戍卒条件应该算是非常恶劣的,但恶劣只限于普通人,对于史万岁这种特能混的人应该反过来看。

当时任敦煌戍主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能折腾的猛男,此人平时最大的爱好是单枪匹马的跑到突厥人的地盘抢劫,而且每次都收获颇丰,不管突厥人派多少人围剿都抓不到他的人影,让本来很善于抢劫的突厥人都自愧不如。

现在史万岁来了,这些住在敦煌边上的突厥人的麻烦也开始乘以二。

单兵战斗也很强的敦煌戍卒史万岁和这位敦煌戍主(姓名不详)很快结成了好朋友,他们把突厥地盘当成了自己的后花园,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想怎么抢就怎么抢,百里之内无人可挡!

从此“敦煌戍卒史万岁”声震塞北,成了突厥人吓唬自家小孩的招牌称号,而且这个称号不光吓唬小孩管用,事后证明吓唬大人也很好使。

窦荣定在带军北上时,也听到了史万岁的大名,特地把这位名头极响的史万岁带在身边,现在终于要派上用场了。

史万岁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面对大逻便精心挑选的突厥勇士,他非常干净利落的一刀割下了人头,还不打包的又还给了大逻便。

千里送人头,礼轻情意重。

大逻便吓坏了。

打群架打不过,现在单挑也被人虐,这还打什么?大逻便不想再玩下去了,他遵守了承诺下令撤兵。

兵是撤走了,但威胁还在,这不是窦荣定想要的结果。

不想要也没办法,在这么恶劣的条件下能让自己不在这里渴死就很不容易了,想要全歼大逻便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窦荣定垂头丧气百般无奈之际,下面一个人跳到他跟前说,我来试试。

这个跳出来的人正是随行的偏将长孙晟。

在窦荣定看来,这一战的结果很不理想。但在长孙晟看来,这一战的结果却非常理想。

以长孙晟的算计,死了的大逻便只能提着他的头回大隋邀功,但活着的大逻便可以留着做战略搅屎棍。

所以长孙晟在第一时间就派了使者跑到大逻便的军营替他传话。这个使者声容并茂的给大逻便阐述了一个对他而言非常严重的利害关系。

“你跟摄图关系一直都不好,摄图找机会想整你。现在摄图打仗总是赢,你出来一打就输,等你回去了摄图肯定用这个借口修理你,到时候也不会有人帮你说话,再不做点啥你就死了!”

大逻便一听惊出一身冷汗,他相信以摄图的思想品德这事是很可能办的出来的,所以马上派人回访长孙晟询问对策。

就怕你不派人来,长孙晟笑眯眯地看着大逻便的使者继续开始忽悠。

“这事说好办也好办,你看达头不是跟你处境差不多,人家就跟我们大隋结盟,根本就不怕摄图。现在就依着达头这个葫芦画你的瓢,也跟我们结盟,还可以得到达头的助力一举两得。”

大逻便仔细想了想这番话,感觉好像很有道理的样子,又加派了使者跟长孙晟回朝,详谈后续签约合作等事宜。大逻便非常听话地钻进了长孙晟的口袋,现在事态的每一步发展都在长孙晟的掌握之中。

此时还不知道自己即将被卖了的摄图,也不好受。

在开皇三年,大草原上闹了饥荒,摄图带着一帮手下天天吃不饱肚子,到处找饭吃,找着找着找到了一个叫白道的地方(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北)。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拨人在找他,找着找着也来到了那个叫白道的地方。

这拨人领头的叫杨爽。

说来杨爽跟杨坚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近,他是杨坚同父异母的小弟,老爹死的早(相当于他而言)所以一直在大哥杨坚家长大,人非常聪慧而且很得杨坚喜爱,被封为卫王,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可以做个位高权重的好王爷。只是他太年轻了,在杨坚称帝的时候他才年满十八岁,一直都没有什么表现的机会,而现在摄图给了他一个表现的机会。

因为杨爽在白道发现了摄图,但摄图却没有发现杨爽。

随后杨爽就很爽了,他带着五千精骑趁其不备突袭了毫无准备的摄图军阵。正坐在帐篷里想着去哪吃下顿饭的摄图突闻外面一阵喊杀声,没吃着饭先吃了一惊,等他出了帐篷时发现杨爽的骑兵正在他的军营里杀的痛快。摄图根本就没有组织抵抗的时间,所以他放弃了抵抗,先跑了。

没有指挥的突厥人在杨爽的屠刀下只能没有纪律的逃命。杨爽颇有当年霍去病的精神,年纪轻轻就能组织起这一次有条不紊的突袭(可惜跟霍去病一样英年早逝),此战将摄图所部完全打散,斩敌军过半,还留下了一千多俘虏。这一战打出了隋朝的风采,隋军也开始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反击的号角,已经正式吹响了。

(五)跪还是不跪

在乱军之中,摄图丢盔卸甲躲在草丛里才逃过这一劫。等杨爽拍拍马屁股走人之后,他从草丛里钻出来。
看着破损的帐篷和无数族人的尸体,身为资深抢劫团伙老大的摄图愤怒了。
自从他当了可汗之后还从来都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这次不但吃了亏还差点连命都丢了,而让他受此屈辱的还是他一向看不起的隋朝人。
心高气傲的摄图恼羞成怒,他急需找个倒霉的人来泄泄火。这时手下人报告,大逻便刚刚派使者去找杨坚谈判。
就是你了!
我不是被隋朝打败的,是被这个叛徒泄露了我的行踪才会遭到突袭的,一定是这样!
摄图将所有的怒火都宣泄向了大逻便,他召集了被打散的部队冲向了大逻便的老窝二话不说就是一通烧杀抢掠。
直到把眼前拿来撒气的人都杀干杀净了,摄图才暂时消了火气。
摄图是消气了,但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件事他办得实在太过火了。
说到底,大逻便并没有招他惹他,只不过是派了个使者跟隋朝客气客气,这种事只是正常的外交往来,顶多算是有点小想法。而且通使这事儿不光达头办过,他自己也办过,因为这么个事儿把人家的老家端了确实说不过去。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一定要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愤怒。因为不当的情绪表露甚至发泄会影响其对政治环境的判断,过激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很严重的政治后果。
摄图显然够不上政治家的标准,顶多算政治的牺牲品。他很快就能品尝到“后果”的味道,而且那是他一生不能承担之重。以前大逻便和摄图最多只是小摩擦,两人关系还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现在到了。
大逻便本来只是想跟杨坚做一做笔友,根本没想到摄图居然会带人抄了他的老家。事出突然,他毫无准备,等他有准备之后,老家那边也快被杀光了。
在他老家里还有他的亲人、部下、朋友还有他的母亲。这些他最亲近的人都不明不白地死在了摄图的刀下,所以他也愤怒了。
此仇不共戴天!
当然大逻便也明白,以他现在这个丧家之犬想要找摄图麻烦那是找死,他必须要找一个助力——达头。达头和他结过盟,而且达头跟摄图矛盾也很深,更何况这个草原上除了达头也没有能跟摄图对着干的第二个人选。所以大逻便酝酿了一下情绪,跑到跟他关系不算太远的远亲达头跟前,声泪俱下的哭诉一番。听了大逻便悲惨的遭遇,达头果然大怒,当即调拨十万大军供大逻便复仇之用。
达头肯这么卖力倒不光是因为他仗义,只是看到大逻便的下场,他不免兔死狐悲。其实达头和大逻便的境地差不多,都是跟摄图关系不咋样,都吃过败仗,都和杨坚眉目传情过。现在摄图因为这事儿办了大逻便,难保什么时候不会办到他达头。所以他想利用这个机会先下手为强。
摄图该为他的鲁莽行动买单了,在达头和大逻便联手之下,失道寡助的摄图败得很惨,不但丢了地盘还丢了人。
突厥窝里斗是长孙晟最愿意看到的结果,而他不光看还很乐意去拉大逻便和达头一把,去踩一踩正走霉运的摄图。
光大逻便和达头的联军都让摄图疲于应付,现在再加上隋朝的大军在背后猛插刀子,摄图终于扛不住了。
曾经趾高气扬的摄图经过接连的作战失利元气大伤,他终于意识到再不做点什么,这个沙钵略可汗就算干到头了。
所谓“做点什么”,就是向杨坚低个头认个错。开皇四年(584年)一开春,摄图便派遣使者向杨坚称臣纳贡。
今时不比往日了,摄图就算想低这个头也得多表现一点儿诚意。曾天天捣鼓怎么打杨坚便宜的千金公主是个明白人,现在形势逆转为解夫愁同时也为了自保,她主动要求认杀父仇人杨坚做自己的新爹,并把姓也改成了杨。
考虑到现在灭了摄图还不是时候,杨坚决定接受这个便宜女儿,下诏书正式给了千金公主为大隋公主的身份,还特意为这位深明大义的新闺女改名叫大义公主。随即派遣虞庆则为正使、长孙晟为副使到摄图处,除了宣读诏书还有商谈后续合作事宜和签合同。
到了地方,虞庆则就开始例行公事宣读诏书,而摄图的例行公事是下跪接旨,等这一套做完了,大家就该吃吃该喝喝,万事大吉。但这时摄图的腿却硬起来了,为了挽回自己仅剩的自尊心,摄图想站着接旨。
气氛变得微妙起来。
跪和不跪是一个重要的态度问题,想站着接旨既是摄图这个头低的还不彻底,而且开此先例以后还会给摄图留下一个话把子,搞其他小动作。
现在毕竟是在人家的地盘上,摄图非要站着接,虞庆则也不可能用强,而且使团来都来了,如果不把这道圣旨送出去不但这个使团丢人,连老大杨坚都会很没面子。外交礼仪无小事,虞庆则很纠结。
摄图也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颇为得意地用了这个小花招,想以后在跟隋朝的外交上不至于太落下风。但他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响了,没有注意到另一个因素。
这个因素就是此行大隋使团的正使虞庆则只是仪仗,真正管事的是副使长孙晟。
如果说摄图在外交上是刚刚入门的小学生,长孙晟就是院长级的教授。摄图那点花花肠子在长孙晟面前只是小儿科,九十九拜都拜完了还搞不定你这一哆嗦?

长孙晟开始苦口婆心地和稀泥,“突厥和我们大隋地位是一样,你不想跪当然没问题,我们也同意。不过你老婆刚刚认了我们老大做女儿,你也就是我们老大的女婿,女婿拜一拜老丈人总是应该的吧。当然你还是可以选择不拜,不过就怕有些人会在你背后嚼舌头根啊。”

摄图一想确实很有道理,而且以他的头脑一时还找不到借口反驳,于是大声对手下说:“我这可是拜自己的老丈人,大家别多想啊。”说完,他就跪地接旨了。
不论原因如何,跪就是跪了,大家肯定会想很多。
摄图跟杨坚服软后终于得到了一个喘气的机会,但这个大草原再也不是曾经的大草原了。因为从此以后,摄图跟达头和大逻便彻底决裂,三人把突厥一分为二。以摄图为代表的东突厥和以达头为代表的西突厥,互咬互掐势不两立。
这是杨坚最希望看到的局面,为此他特地嘉奖了功不可没的长孙晟。对于彻底灭了突厥,杨坚的兴趣不大,他知道就算是费劲巴拉地平了这帮人,还会有其他的游牧民族跑过来继续捣乱,所以他们自己掀起内战是最完美的局面。
这给了杨坚一段宝贵的喘息时间,他终于可以积蓄力量把目光向别的地方瞟了。
那里是他魂牵梦绕的江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