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未来医生 医学院需“量质齐飞”

医生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中坚力量,医学院是培养医生的摇篮。加强医学院建设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的数量和质量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医学教育建设成就与规模,体现了人民健康的未来前景和发展潜力,而医学院的建设也是国家医学教育规划的重点内容。

医学教育的发展基础

是医学院校的适宜数量

  中国最早的现代医学教育源于19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创办的私立医学学校。国立医学教育开始于1912年的国立北京医学专门学校(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前身)。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我国医学院校发展逐步完善,培养的各层次医学毕业生为维护人民健康做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名义上仅有高等医学院校44所。1952年,在院系调整中,大部分医学院校从综合性大学独立出来,单独建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医学院校数量稳步增加。1998年,举办临床医学教育的普通高校达到133所。1999年,出现了2所设有临床医学专业的民办院校。2020年,我国医学院校数量为193所,居全球第四位。

  如果考虑人口因素,则我国医学院校数量显得不足。我国人口数量占世界人口的18.5%,而医学院数量仅占全球的5.7%。全球大约每231万人拥有1所医学院,我国每750万人才拥有1所医学院。因此,我国的医学院校只能通过较大的招生数量弥补医学院校数量的相对不足。

  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统计,2018年,我国医科普通高校临床医学本科专业校均招生人数为514人,其中,28所院校的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59所院校的单点招生数在600人以上,与国外医学院每年招生人数一般不超过200人形成明显差异。过大的招生数量势必造成教学资源的紧张,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

  在发达国家,医学院校数量呈现稳步增加的态势,以保证医生数量的供给。参考国外医学院校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中借鉴经验。

  19世纪,英国得到英国医学总会(GMC)承认的医学院只有28所,而且大多分布在伦敦及其他大城市。20世纪末,英国实施增加医学院校和医学生数量的国家医学院发展策略,以应对医生数量不足。2017年,英国医学院数量达到36家。

  20世纪70年代,日本政府实施了每个都道府县至少建立一所医学院的政策,并致力于提高医学生数量,以解决医生短缺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每年医学毕业生或具有执业资格的新医生数量与此前相比翻了一番,从每年4000人增至8000人。

医学院校的生存基础

是良好的医学教育质量

  1910年,美国教育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的《弗莱克斯纳报告》反映了当时美国医学院及培养方式的诸多弊病,提出一整套医学教育改革方案,推动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医学教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中最为严格的部分。20世纪末,美国医学院数量达到124所。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的高等教育扩招,教育质量出现明显下滑,质量危机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三大危机之一。这一情况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立学校内部和外部的质量保障体系,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2002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吸取教育质量改进的区域和部分国家的原则教育标准,提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改进全球标准》。这一标准提出后,得到各国和地区医学教育及主管部门的认可,对全球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国于2002年引入医学教育认证的理念和全球医学教育标准,并进行本土化和推进,2008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标准,教育部成立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设立了秘书处,推动了国家临床专业认证的开展。

  目前,125所本科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得到认证,医学教育的专业认证制度建设初步完成。2019年10月,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接受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机构认定专家组的现场考察,2020年6月获得有效期十年的机构认定。这是中国医学教育历史上的重大突破,标志着中国临床医学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和临床专业认证的水平达到与国际实质等效的水平,为中国医学教育走向世界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迅速发展,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涵盖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阶段的统一体系,为健康中国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然而,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医学教育还面临诸多的问题。医学教育质量依然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重大问题之一。

医学院校数量与质量

是实现健康中国的基础

  医学院校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升,是保证医生供给、提升医疗质量、保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基础,需要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综合考虑我国的国情(人口数量、经济规模)、医学院校的现实状况(中专、专科、本科及以上并存和目前的医学院校的办学状态),医学院校的建设可分三个阶段考虑。

  远期 到2050年,实现本科医学院校数量300~400所,东中西部布局合理,协调发展;招生规模最高不超过400人;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提升10~15个百分点。

  中期 到2035年,依据医学教育标准,支持有实力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医学院,我国医学院校整体转为本科层次,专科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转为医学相关类专业,补足医疗服务的专业短板;加强医学教育的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协同发展,建立国家医学教育认证制度,加强专业认证效力,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使国家医学考试通过率提升5~10个百分点。

  近期 5~10年内,培育一批专科层次医学院校,加强针对性支持帮助,在坚持医学院校入门标准和严格审核的前提下,升格为本科医学院校。

地方医学院校质量

是教育水平主要提升点

  据全国医学教育发展中心2018年数据,全国192所本科医学院校中,中央部属院校有32所,招生人数9376人,地方院校160所,招生人数94185人。显然,我国医学教育质量高低的关键因素在于地方院校。提升地方院校的医学教育质量,是提升我国医学教育质量的突破点。

  推动实施中西部地区医学院振兴战略,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方面,给予政策和经费支持。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青海省等中西部薄弱省(区),加大教育投入和对口支援力度。鼓励高水平医学院校与中西部薄弱院校建立长期、紧密的帮扶关系,帮助其加快健全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人才招聘、薪酬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对中西部予以倾斜,破解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等棘手问题。为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新建医学院校准入

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实施

  我国新办医学院校的建设,要在有良好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实施。为此,我国应尽快制订国家层面的医学院校发展规划和布局方案,对于医学院数量、地域分布、扶持政策、办学标准等做出科学规划与部署,以更好地促进医学院建设与发展。

  在新建医学院校审批过程中,需要关注举办院校的软硬件条件。此外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基础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标本资源以及大体老师资源等,都是需要预先齐备的。

  另外,科学有效、遵循医学教育标准、理解医学、理解医学教育的医学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也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保证医学院校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参考国际相关经验,在适当的时机考虑在国家层面设置负责医学院校管理的专门机构,借助医学、教育等领域专家的力量,实施跨越隶属关系和层级的专业性管理,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