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罗丹的这组雕塑这么出名?法国抗英的主题却被英国人立在国会大厦

上一篇:正宗传统英式早餐啥样?带你去英国电影《夹心蛋糕》里的那家老店吃一次

伦敦国会大厦南侧有个狭长的大草坪,因为正对着国会大厦西南角的维多利亚塔而被称为维多利亚塔花园。花园南端是个小游乐场叫“Horseferry Playground”(马渡口游乐场),大概是因为我们走过来的这条路叫“Horseferry Road”的缘故,但其实这一带以前确实有很多码头,很可能靠近这个位置的就是一个专门运送马匹的渡口。游乐场里也非常应景地安放了一对儿木马。

清早的花园里还没什么人,也许是阴雨的缘故,河边的长椅只有金黄的落叶寂寞地躺在上面。

站在这里可以看到南北两侧颜色鲜明的两座桥。南侧的叫兰贝斯桥,因对岸的兰贝斯区而得名,桥身漆成红色,正好与国会大厦南部上议院坐席的颜色相同。

北侧的叫威斯敏斯特桥,就用本岸的威斯敏斯特之名,桥身漆成绿色,与国会大厦北部下议院坐席的颜色一致。

草坪正中有个巴克斯顿纪念喷泉,是为纪念1834年英国废奴运动成功而建。国会议员Charles Buxton(1823-1871)出资并亲自参与了设计,他父亲国会议员Thomas Fowell Buxton(1786-1845)在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运动中曾有过突出贡献。

靠近花园北头有一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Auguste Rodin,1840-1917)制作的群像《加莱义民》。它反映的是英法百年战争中的一个重要事件:1347年英军进攻法国,围困法国的港口城市加莱。在坚持了数月之后,加莱被迫宣布投降。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Edward III ,1312-1377)存心羞辱一下法国人,要求加莱选出六名最有声望的市民头套绳索带着城门钥匙前来乞降,由这六人代表全城市民受死。顿时,加莱陷入一片悲痛之中,这几乎是一个无法完成的痛苦抉择。圣皮埃尔(Eustache de Saint Pierre),当时加莱最富有的人之一,率先站了出来,接着又有五人陆续挺身而出。尽管英王身边的许多朝臣被六位加莱代表的义举所感动,纷纷向爱德华三世求情,但英王不为所动,坚持要处死这六个人。最后还是身怀六甲的王后菲利帕(Philippa of Hainault,1314-1369)提出处死六人恐对腹中胎儿带来不祥,才说动英王放回了六位义民,菲利帕也因此善举而为英法两国人民爱戴。

这组雕像是罗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按照法国的法律最多只能复制12件,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继1895年加莱铸造的首件之后的第四件,其余的散布在丹麦、比利时、美国、日本等世界各地,最后一件于1995年安放在韩国。实际上还有很多个体雕像被复制,我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就看到过彼此独立散开成一圈的《加莱义民》。它之所以出名,是因为罗丹采用了现实主义手法,将六位义民的悲痛、绝望却充满坚毅的神情刻画得栩栩如生。关于这点最初还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加莱市民看到罗丹塑造的他们城市的英雄时并不满意,认为缺少古典英雄主义的那种伟大气概,但罗丹却说,我并不想塑造一群金字塔尖上的神话人物,我要表现的不是荣耀,而是疼痛、愤懑和宿命。

是的,当我看到这组雕像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对死亡的恐惧,那就是战争的结果。我们不必夸大英雄的行为举止,英雄取决于一个人在关乎命运的重大关口所做出的选择,而不在于他是否昂着头做出的决定。你看这六个人,他们有的低头沉思、有的抱头绝望、有的指天责问、有的摊手无奈、有的蒙住眼睛不愿面对,有的攥着钥匙却心有不甘。他们虽然没有昂首挺胸,但他们的确是这座城市的英雄,因为他们选择自我牺牲,去救赎整座城市,让人想起耶稣基督。

据说罗丹曾要求加莱市政府将这组雕像摆在让人可以平视的高度,使观众感受他们曾是我们中的一员。可惜我们眼前的这尊还是放到了高高的基座上,英雄就要被仰视,这似乎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势。而我在斯坦福大学校园里看到的就不是这样,那些与真人等大的雕像就立在地面上,你甚至可以走到他们中间。我想那其实才是罗丹的本意。

天太阴了,又讲了这么沉重的故事,对不起大家,从网上找来一张晴天的花园照片,希望能重新收获一个好心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