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圆圆|纪晓岚形象的虚与实(明清文人的虚与实之五)

现如今,人们对纪晓岚的印象,恐怕大多来自于一部经典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剧中的纪晓岚诙谐机敏、刚正不阿,“与皇上称兄道弟,与和珅斗智斗勇”,令人钦服。

不过,人物一旦经过“戏说”,那必然会与真实有所出入。甚至历史上白纸黑字记载的纪晓岚——包括正史与野史各自的描述,在观感上也大有差别。这三般样貌,都有虚有实,呈现出了一个满身故事的纪晓岚。

形象癖好

首先,从一个最浅显的问题入手:纪晓岚究竟长什么样呢?根据大众对风流才子类人物的一般想象,那他应该是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吧?

不过这事还真不好说。据清史大家邓之诚的说法,纪晓岚应是“貌寝”,即相貌丑陋。但是邓先生又没有列出相关依据,因而仍存疑。

不过,纪晓岚倒是有近视的毛病。证据出自乾隆皇帝圣旨:“纪昀本系无用腐儒,原不足具数,况伊于刑名事件素非谙悉,且目系短视,于检验时未能详悉阅看。”(《东华续录》)

除了近视外,他还口吃,友人朱珪有诗云:“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余。”

如此一看,即使相貌不详,但近视、口吃两大毛病一占,与“风流才子”的形象可就有点偏差了。

而关于纪晓岚的性情癖好,野史则大作文章。嗜肉、嗜烟、嗜色,整个一重口味汉子。

嗜肉还算靠谱,有友人诗“食肉不食粟”为证;嗜烟还好,真假不明,但也无伤大雅;嗜色相关可就不得了了,“日御数女”,一次一次又一次,这谁顶得住啊?

因此这一方面的记载,可能有夸张成分,权当一乐就好。

官德品性

不过,纪晓岚诙谐幽默、博学文敏的品质是确确实实的。“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国朝汉学师承记》),洪亮吉怀念他“子云笔札君卿舌,当代无人可共论。”(洪亮吉《续怀人诗十二首·纪尚书昀》)。

他学问渊通,被皇上所欣赏,领了总纂《四库全书》的大任。个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内容丰富多样,语言质朴淡雅,搜辑了各种各样的奇情轶事,曾在历史上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为官德行上,纪晓岚展现得非常真实。他既有刚直、爱民的一面,也有徇私的一面。而电视剧显然只取了非常正派的那面。

在其与皇帝、和珅的关系上,电视剧也作了夸张。事实上,纪晓岚既没有与皇上达到真情实感称兄道弟的那种程度,与和珅也不至于是死对头,反而常常成为和珅与他人矛盾的调停者。

发展原因

那么,纪晓岚的历史形象,何以发展得如此丰富呢?首先,当然是他本身的性情品格有着“好为稗官小说”的潜力。风趣幽默的性子,自然是讨喜得很;并且,他本人在写自己的事时,也常常写得神秘兮兮,比如写到自己小时候有“特异功能”,在夜晚视物如在白昼下一般。

再就是当时文人也常常美化对他的描述,即造神。从更大众的角度来看——先看民间故事,纪晓岚的故事虽然真假不明,但大多都有迹可循,尤载于清人笔记小说之中。

这些故事经过民间的口传,往往就会被夸张和添油加醋,如此塑造出来的纪晓岚,怪诞感更显,这种形象也更为人们喜闻乐见。毕竟对于文人轶事,人们总是津津乐道的。

而纪晓岚的“清官”标签,也与大众的心态有关。乾隆晚年间政治腐败的景象,激起了民众对于“清官”的期待,当时富有盛名的纪晓岚便成为这种呼声的载体,其为官形象也就顺理成章地朝着理想化的方向发展。

再来说影视中的纪晓岚。影视制作是商业化行为,从市场的角度出发,故事的娱乐性会更加突出。一些严肃沉重的部分可能会被删掉。

同时,影视的主题与内容往往也会受到当代观念影响,如影视中纪晓岚清官形象的塑造,就影射着当今反腐败的主题。于是乎,纪晓岚的形象,就这样随着时代与大众的加工而深入人心。

也许一个纯粹真实的纪晓岚已经无法被寻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他的喜爱,以及他的故事给我们带来的思考。

报告人:安圆圆

小组成员:陈丽俏,陶然,吴雪,包小菲,桑永霞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