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代表性作品——《挑华车》
◆ ◆ ◆ ◆
京剧代表性作品——《挑华车》
刘新阳
◆ ◆ ◆ ◆
《挑华车》的故事取材于《说岳全传》第三十九回,故事讲的是:南宋,金兵侵犯江南。岳飞与金将兀术在牛头山会战,兀术得知岳家军骁勇善战,难以取胜,于是调来铁华车,阻击宋军。岳飞在会战点将时,考虑高宠不熟悉牛头山的地形,未予重用。高宠大为不满并质问岳飞,岳飞令高宠守护大纛旗。待宋、金两军交战,宋军不利,高宠见状情急,不顾违抗军令,独自奋勇下山,解岳飞之围,并冲入敌阵,连挑金将,大败兀术、黑风利。兀术撤兵,高宠乘胜追击。兀术以铁华车自山头滑下以阻击,高宠奋力连挑十一辆铁华车,最终人马力尽,在挑第十二辆铁华车时被压死。
《挑华车》又名《牛头山》,也有人写作《挑滑车》,但依据《说岳全传》第三十九回《祭帅旗奸臣代畜挑华车勇士遭殃》,戏名应该写作《挑华车》,在清人《绛云馆日记》中就有“(光绪五年正月初四,上海)新到脚色谭鑫培演《挑铁华车》”的记载,后简称《挑华车》,后人写作《挑滑车》,实际上是想当然的望文生义,没有事实和历史依据。
《挑华车》的高宠原是武净应工的剧目,最初勾黄脸。张二奎的弟子俞菊笙将戏中的高宠改为武生应工,而且俊扮,扎绿靠。之后,“国剧泰斗”、“武生宗师”杨小楼在戏中又改穿蓝靠,以显示高宠的勇猛和威武。《挑华车》由“起霸”、“闹帐”、“头场边”、“二场边”、“大战”、“挑车”六个部分组成,是一出非常见功力的长靠武生戏,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演员不仅需要在“大战”和“挑车”中完成大量繁重的开打和“枪下场”,同时还要在【石榴花】、【上小楼】、【叠字犯】等几支曲牌中胜任繁难的舞蹈动作和满宫满调地演唱曲牌(俗称边舞边唱),更要在“起霸”和“闹帐”中表现出高宠的气度以及复杂的情绪变化。
有些演员为了强调突出自己的舞”以及武功的纯熟,往往忽视在上述曲牌中的“唱”。由于在“舞”的过程中需要充沛的气息才能支撑整支曲牌的演唱,如果演员平时缺乏严格刻苦的训练,势必会在演出中因超负荷的身段动作而影响气息控制,使其在【石榴花】等曲牌的演唱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出现演员在一支曲牌的开头尚能满宫满调地演唱,但唱到一半,气息无法控制,下面的曲牌便不再唱,致使曲牌听来时断时续、虎头蛇尾,更有演员为了省事,索性不唱曲牌,使得原本载歌载舞的舞蹈与演唱出现单一化、技术化的倾向,从而破坏了舞台艺术的美感与完整性。
另外,“武戏文唱”是杨小楼开创并倡导的演剧思想。“武戏文唱”不等于“武戏‘瘟’唱”,它强调的是演员通过合理、适度的武技表现出符合人物的恰当身份与感情。例如“闹帐”一场,原本以为会被委以重任的高宠,却在元帅岳飞的派将中始终未被授以重任,这就需要演员在岳飞一次次的派将过程中,表现出高宠内心不同层次的变化,通过表演外化和呈现出来,并将这一信息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如果只追求武功的训练,不注重在武戏中的人物塑造,就违背了“武戏文唱”的艺术思想,因此,武戏同样要求演员深入地分析剧情和人物,而观众则需在欣赏演员纯熟精湛的武技表演的同时,更要关注人物、思想的变化脉络,否则,在看武戏热闹开打之后,很可能看不懂或不理解剧情。就拿《挑华车》来说,如果观众只注重开打场面,可能仅会认为《挑华车》表现的是一名英勇无比的武将,在一场战斗中被铁华车压死,而忽略了高宠性格中的争强好胜与擅离职守、终遭非命的悲剧命运。
《挑华车》是长靠武生的必修课,也是衡量一名武生演员真实水平高低的“试金石”,因此,历代京剧武生演员无不钟爱此戏。杨小楼之后的高盛麟、李万春、厉慧良、张世麟、王金璐等武生名家均擅演此戏,虽路数不尽相同,但风格各有千秋。直到今天,《挑华车》仍是京剧舞台上的一出常演剧目,很多青年演员还用该剧作为各类京剧评选活动或大奖赛的参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