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点名留住的,都不是真爱。
微博上有个话题讨论,说高校替课已成产业链。“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
在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往往与成绩息息相关。高校有偿替课现象也悄然成风,而替课者大多是学生。随着需求的增加,替课在个别地方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校园中的灰色产业链。从单个学校到高校密集的地区,都分布着或大或小的替课群。这些替课群人数不等, 多的有好几百人。
以前我们上学时,虽然也有考勤,但未到如此夸张地步。有事不能去上课的时候,让同学带个假条就行。
大二某天,因为选课跑去网吧上网,结果龟速的校园选课系统,一直把我们哥们四个拖到到十一点,眼看回宿舍无望,只好包个夜上网。第二天一大早蓬头垢面地往宿舍赶,本想着上午的课程不去了,后来一看,是周老师的思政课。
我的天,这得去啊!
不是因为周老师点名,实际上他一个学期从未点过一次名,而是他的课实在太有趣。上了那么多年的思政课,很难遇到一个有意思的老师,这样的机会我们都不愿意放过。
抹把脸,换个容颜,夹本书,匆匆上路。
考勤是大多数高校考评一个学生成绩的一部分,通常都占总成绩30%左右的比例。
事实上,针对替课这一现象,各大高校之前也是奇招频出。随着学生与老师之间“博弈”的升级,现在的点名已逐渐打破传统,向高科技发展。“手机课堂”APP签到、蓝牙定位点名、二维码签到、指纹打卡点名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如今大学替课在某些地方成为一种产业,学生找替身去上课当然是难辞其咎,但一些课堂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教师继续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多年不变的课件资料,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一方面,学校要强化校纪校规,打击替课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备课,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对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和教师也要进行整改,“替课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遏制。
老师靠点名留住现场观众,学生靠找人替身彼此忽悠。学生假装完成了考勤,老师假装完成了点名。
如果课堂也成了市场,该怎么去面对给你交学费的家长?不在课堂的学生,又躺在哪一个角落里happy?如果教师上课也成了敷衍,该怎么去面对对你充满期待的嗷嗷待哺的学生?
弄虚之风不可兴,作假之事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