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点名留住的,都不是真爱。

01、曾几何,上课是一种美好的回忆

微博上有个话题讨论,说高校替课已成产业链。“全天候替课,能够对付各种刁钻老师,一节课20多元,质量保证不议价。”

在全国各大高校,学生课堂出勤率往往与成绩息息相关。高校有偿替课现象也悄然成风,而替课者大多是学生。随着需求的增加,替课在个别地方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校园中的灰色产业链。从单个学校到高校密集的地区,都分布着或大或小的替课群。这些替课群人数不等, 多的有好几百人。

真得很佩服这些学生,不论是花钱买人替课的,还是替人上课赚钱的。

以前我们上学时,虽然也有考勤,但未到如此夸张地步。有事不能去上课的时候,让同学带个假条就行。

依稀记得有个老师很夸张,说:可以请假,但不能不辞而别,即使你要去火车站接女朋友,也要写假条。写了,你是浪漫;不写,咱们来年再见。

大二某天,因为选课跑去网吧上网,结果龟速的校园选课系统,一直把我们哥们四个拖到到十一点,眼看回宿舍无望,只好包个夜上网。第二天一大早蓬头垢面地往宿舍赶,本想着上午的课程不去了,后来一看,是周老师的思政课。

我的天,这得去啊!

不是因为周老师点名,实际上他一个学期从未点过一次名,而是他的课实在太有趣。上了那么多年的思政课,很难遇到一个有意思的老师,这样的机会我们都不愿意放过。

抹把脸,换个容颜,夹本书,匆匆上路。

记得大学毕业拍毕业照时,在校园路上偶遇周老师,我们四个还拉着周老师一起合了影,虽然他不记得我们是谁,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和尊敬。
当然,我们也会遇到课件十年不变的老师,也会遇到“毁人不倦”的老师,也会遇到各种让你很无奈的老师。但那时候没有太多可以娱乐的地方和东西,没有智能手机,我们也守规矩。在课堂上偷偷看课外书,看小说,是我们打发无聊课堂时间的最大乐趣。
曾几何,上课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而如今,上课却沦为一次无奈的交易。
02、那些年,我们与点名的斗智斗勇

考勤是大多数高校考评一个学生成绩的一部分,通常都占总成绩30%左右的比例。

事实上,针对替课这一现象,各大高校之前也是奇招频出。随着学生与老师之间“博弈”的升级,现在的点名已逐渐打破传统,向高科技发展。“手机课堂”APP签到、蓝牙定位点名、二维码签到、指纹打卡点名等等,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其实点名主要是督促少数自由散漫的同学认真上课,防止其缺课太多荒废学业,同时也避免上课经常迟到的现象,以致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对于大多数比较自律的同学来说,点名其实意义不大。所以点名实际上是一种“鞭后之道”,牧羊时应着重管好后面的羊。

如今大学替课在某些地方成为一种产业,学生找替身去上课当然是难辞其咎,但一些课堂缺乏吸引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教师继续采取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多年不变的课件资料,这种情况只会愈演愈烈。一方面,学校要强化校纪校规,打击替课行为;另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认真备课,加强自我修养,提升教学质量,学校对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和教师也要进行整改,“替课热”自然而然就会受到遏制。

03、那些事,藏在替课背后的学生隐痛
在网上和学生聊了下替课的话题,发现很多学生对此问题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有人说:一般情况下,找人带的都是公共课,很少有带专业课的,毕竟大家都不傻,若不是真的有事,不会轻易找代课的。更何况,学校强制性的将出勤与成绩挂钩,但是有的人即使去了,也是玩手机,还有的跟同桌聊天干扰周围同学,还不如让他该干啥干啥呢。
有人说:这是应试教育的必然结果。高中三年,他们的热血,激情,在一次一次的月考模拟考折磨下,早已经消耗殆尽。面对自由的大学,他们展现的是对书本与课堂的极端厌恶。课堂缺乏吸引力?有一些学问本身就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坚持才会有结果的。大学老师不可能个个是郭德纲。
有人说:有些课没有任何上的必要,某些老师的三观十分不正,学术水平也有待商榷,至少我们学校受爱戴的老师点名总是多出来人,而某些老师点名也留不住学生。至于学费是沉默成本,就像你花钱买了电影票,进去发现是烂片,离开不继续浪费时间才是上策。
学生的痛,学校和老师可曾懂?

老师靠点名留住现场观众,学生靠找人替身彼此忽悠。学生假装完成了考勤,老师假装完成了点名。

如果课堂也成了市场,该怎么去面对给你交学费的家长?不在课堂的学生,又躺在哪一个角落里happy?如果教师上课也成了敷衍,该怎么去面对对你充满期待的嗷嗷待哺的学生?

弄虚之风不可兴,作假之事不可行。

得学生而教之,师之荣;得良师而学之,生之幸。
最好的状态是:相逢为缘,我且煮茶一盏,你待品茗几杯,如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