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祠堂文化

  一、祠堂是什么?

  祠堂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延伸和儒家文化的标志,是姓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纪录了一个家族的辉煌历史与传统,是族人祖先灵瑰之寝堂和后裔祭祀列祖列宗之场所,是举行重大族事活动的议事之地,也是教化后代敬畏人生,规范行为和惩恶扬善的神圣殿堂。

  祠堂又称为宗祠、家祠、家庙、祖厝、祖宇、祖庙、宗庙,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供奉祖先神位、祭祀家族祖先、尊贤、求神的场所,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

  祠堂,是大地上鲜活的遗存,是正宗的中国“国粹”,是一方方最独特的“中国印”;祠堂“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祠堂浇灌家族的根,浇灌祖宗,根深叶茂,礼敬天地。祠堂成为我们追慕先祖的地方。走进祠堂,仿佛感觉到先人说过的家常话和他们熟悉的脚步声,还有他们的喜怒哀乐甚至他们的心跳呼吸之声,都散布在祠堂的每个角落里,这一切充满了家的味道。在那里,炎黄子孙,都能寻找到我们的根,都能看到自己的“胎记”。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一座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

  二、祠堂的产生: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氏族公社解体之后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在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是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把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三、祠堂的建筑特点

  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

  祠堂,往往建在风水宝地上,背后必需要有“靠山”,以山冈作为屏障,四周往往有几棵、十几棵参天古树簇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青山绿水间,一座座祠堂飞檐翘角,气宇轩昂,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美轮美奂,恰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令人神往。

  (一)祠堂建筑有大门、门屋、享堂、拜殿、戏台、寝殿,藏书楼等。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堂堂号:多数祠堂都有堂号。堂号,是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祠堂的院门上往往都赫然刻着:“宗功祖德流芳远,子孝孙贤世泽长”等横幅。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在这里,品质和德行是最当紧的,比什么都重要。这需要一种传承,更期待一种希望。一直以来,耕读传家,清白明世,都是我们必须谨遵的家训和深刻领会的要义。仁义道德,忠孝廉节,都是教导子子孙孙时时不要忘记做人的根本,事事都要用“德”规范自己的言行。

  (三)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四、祠堂的分类: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祠堂按等级制度可分为官庙、公祠和民间祠堂;祠堂按家族人口繁衍又分总祠、支祠、分祠、享堂;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祠堂,如行祠、女祠、专祠以及特祭祠。

  1、家祠:旧时一个家族为祭祀祖先而修建的祠堂。过去家家有家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在厅堂里或家中制有神龛的地方,供奉有曾祖以下的祖宗牌位,一般是不出五服即五代以内的祖先,五服以内为亲,五服以外为亲尽。五服以外的先祖、始祖是享受不到家祭的香火的。

  2、宗祠:祠堂有宗祠和支祠之分,是供奉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地方。宗祠是每一族的后裔为祭祀一世祖及其去世子孙所建的祠堂,多几个县甚至更大的行政区域供奉一个宗祠;支祠是一族内各方祭祀各房的直系祖先所建的祠堂,支祠甚至一个村庄都有多个。一个家族,一开始时建有总祠,后来各支派人丁兴旺又各自建有支祠。而且如果修建支祠还要比照宗祠按照一定的规制来修建,祭祀也是一样。

  3、女祠:祠堂内一般是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明清时期,在徽州有的宗族兴建了女祠,“专奉女主”。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女人是与祠堂无缘的。纵观全国各地的祠堂都无一例外的禁止女人进入,但棠樾有个专门为女性修建的祠堂——清懿堂,专门供奉鲍氏家族勤俭持家、贞烈守节的女性。

  4、专祠:是指为特定的人或神设立的祠宇。古代有大功德于民者。得封神号专立祠庙。用以专门供奉孝子牌位、教育后代修身的祠堂。

  5、行祠:专祭祀某名人的,立祠处又不是名人故里,遂称行祠。

  6、特祭祠:凡大祠堂,都少不了两座附属建筑,一是文昌阁,二是特祭祠。特祭祠是供奉那些香火不续的先人的。

  7、长房享堂:顾名思义,长房享堂是在宗祠旁边独立供奉历代长房长孙的享堂。

  8、双姓祠:是一个祠堂供奉两个姓氏的祖宗,十分罕见,但是存在。

  五、祠堂的功能:

  (一)、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

  祭祀在古人来说是国之大事,列为古代五礼之首,是宗族的头等大事。祠堂既然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又有牌位塑像,人们长期在宗祠内烧香念经祈求老祖宗保佑,常言道百善孝为先,为了奉先思孝,也为了承先启后,不忘根本,因此,祠堂往往香火不断,成为人们祭祀祖先的场所。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主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维护和巩固家族权利和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通过对祖先的祭祀,怀念祖先,寄托先人的精神,给所有的子孙一个根,让所有子孙知道自己是什么人的来历,不至于迷失。

  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祠堂里浓郁的香火味,常年经久不散。一年四季,春祠夏禴,秋尝冬烝,四时八节,祭祀不断。大伙总是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保佑着家世的兴旺,子孙的繁衍。祠堂祭祖,已然成为血脉汇聚、增进感情、精神认同的家族功课和不忘根系、感恩思孝、端行修德的人生功课。

  (二)、祠堂是为族人修谱、文化研究的场所。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族谱、纂修族谱。族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家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族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族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族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族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族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有些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族谱来决定,因此族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正因为族谱对一个宗族来说具有如此特别的意义,所以家族注重族谱。按照惯例,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九十年必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在族长的主持下,组织有一定声望的族内文人进行修谱,以弘扬先辈祖德,族谱修成后,先请名人作序,送官府审查后再行刻印。族谱刻印完成,这是全家族的一件大事.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谱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担任,或推举本房贤能者为领谱人。

  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要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检查。祠堂族人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纂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

  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了你从哪里来。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打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现在不知道自己上三代祖宗名讳的人为数不少,更谈不到自己是哪支哪房,所以宗祠文化研究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你如果真的断线,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三)、祠堂是宣讲学教礼法、教化族人的课堂。

  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向族人灌输伦理道德和为人纲常。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

  太平时期,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当然是很隆重的事情。因此,祠堂文化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吸纳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祠堂文化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这类文化著作以族长或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谕的形式,把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儒家文化精神,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使他们同言而信、传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如治家、齐家、教家和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学之道”,立人、达人、爱人谅人的“忠恕之道”,以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的“蘩矩之道”等。

  中国农民,没有与官方进行交流的法定公共空间。传统的中国乡村,家庭之外的集体空间主要包括祭拜的宗祠和交易的集市等,这种交流也既是一种共同生活的维系。人们也在与先人互动之中,保持着自己的敬畏和乡村的“大义”。

  不同家庭、宗族分支的不睦、矛盾乃至仇恨,有了一个缓冲和化解的场所,很多时候,这也并非外人所想象的那种“表演”,而是一种可替代法律诉讼的实质仲裁。

  可以想象,这个既可以充当儿童学堂,也可以充当纠纷仲裁的场所,其存在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

  (四)、祠堂是族人议事、执行家法的场所。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大兴革事宜等举族大事,利用祠堂作为会聚场所。

  清白传家,自是历代族人的愿景。祖宗都想让后人学好、过好,和睦兴旺,一门清正。一直以来,犯事违法的人,是不准进入祠堂的,也是上不了族谱的。当然,这是天大的事,一个人入了“谱”,心里才会踏实。

  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祠堂有祠规、族规,在祠堂内,族长可以代表族人执行家法、族规(家规家训)。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因此,祠堂在封建社会成为封建道德的家族法庭,具有一定的威严性。

  (五)、附设学校,供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

  祠堂有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宗,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六)、祠堂是家族的社交场所。

  祠堂是一个家族的活动中心,用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每一座祠堂背后都有一批虔诚执着守望的老人,每一条通往祠堂的路上都有无数双注视的眼睛。

  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祠堂在战乱或应急突发事件时,是本族的应急指挥的中心。

  在新时代的今天,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祠堂又有了新的价值标准。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利用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还可作为文化活动室、书画展览、文艺展演、史志乡贤英才陈列以及老人活动中心和健身娱乐场所。

  六、祠堂的现状:

  追溯历史的沿革,建国后,随着宗族制度的衰落,祠堂人为破坏不少,特别是“大跃进”和“文革”期间,借扫“四旧”之风,很多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办公场所等。没有被毁环的,经历风雨侵蚀,也破旧不堪,再加上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又有不少祠堂拆建为商铺或住宅,直正保留下来的祠堂不多。祖宗牌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祠堂是我们祖先的“根”,我们没有理由不保护自己的“根”。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寻根热的兴起,族人的凝聚力在不断加强,全国各地对文物古建筑祠堂越来越被重视,兴起一种兴修、维修、保护祠堂的热潮,这对建设和谐团结的乡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宗教即解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问题,中国人则以家族之三世,行宗教解决之道:过去的信仰依于祖先,现在的安慰寄于家室和合,而将来的希望则寄托于儿孙。祠堂里的对象虽为逝去的先祖,然目的却在作用、影响于生者和看不见的未来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重新修建祠堂风潮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可视为对内心生活秩序重建的一次努力,其间也包含了中国式信仰的重拾。

(0)

相关推荐

  • 古代祠堂的建筑格局有何讲究?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它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载体,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体现,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归属感. 古代祠堂的历史发展 "祠堂" ...

  • 从王权家族族规看传统社会的祠堂和族规

    近日,我们在清末著名学者王权故里发现了一块王权在其父亲王汝揆祠堂建成后为族人撰写的一块族规,这块族规的发现,为研究王权学术和古代乡村治理提供了新的资料. 一.这块碑文中的内容 这块碑文的主要内容是四个 ...

  • 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中)

    祠堂的主要功能 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 ...

  • 惠山古镇,中国祠堂文化的博物馆

    惠山古镇地处无锡市郊锡山与惠山的东北坡麓,紧靠京杭大运河边,它是无锡老街坊风貌保存完好的唯一街区,也是无锡历史文化积淀最为深厚.人文景观最为丰富的原生态风景区.来到惠山古镇,给人的印象就是密集遍布古镇 ...

  • 中国古建筑祠堂的文化意蕴和分类布局

    祠堂是汉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 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 ...

  • 探索中国传统棋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5-12-22 08:39 来源: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其中的中国棋类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当今世界,经济互通性很强,中国文化也逐渐得到世界各国人们 ...

  • 日课择吉的运用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一部分。...

    日课择吉的运用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一部分.今分享一例,原课丙山壬兼午子建房.没标福主鸿庚.详查2021年3月29日卯时早上六点半动土,下午二点半行墙抱砖.年月大利,戊午卯时未时可用.要求福主传鸿庚八字. ...

  • 从古玉脉络看中国的玉文化历史(十二):金代玉器——侯彦成

    作者 侯彦成 中国玉文化研究会会长 金是继辽之后在东北兴起的一个较为强盛的民族.今天的黑龙江省就是金上京所在地,也被女真完颜部视为发祥地.这支长期劳动生息于东北区域的游牧民族自建立起独立地方政权以来, ...

  • 中国的猫文化

    中国古代原生种的猫是豹猫,上古时偶有人工驯化,但性情暴躁,不易饲养,数量很少.家猫传入中国,并被广泛饲养的时间,约在三国到南北朝之间,晚于十二生肖形成的时间.唐代西域狮子猫传入,形成了第一波吸猫高潮. ...

  •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原文、注释、译文(用间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 ...

  • 中国古典军事文化著作《孙子兵法》原文、译文(九地篇)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 ...

  • 一篇口诀,通晓中国5000年文化!

    用口诀法记忆中国历史朝代 (一) 盘古三皇五帝更, 夏商周(西周.东周), 秦两汉(西汉.东汉)成, 蜀魏吴争晋(西晋.东晋)南北(南北朝), 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 (注:三皇指伏羲.燧人.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