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石曼清末中国行(18)1908年的宜昌、巴东、当阳、沙市老照片

前言

1902年至1904年,德国建筑学家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以东亚地区驻防旅建筑监察员的身份,被德国政府派遣到中国,对中国古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06年8月,时年33岁的柏石曼成为德国驻北京公使馆官方科学顾问,耗时三年对中国进行全面考察,走遍晚清中国的十二个行省,行程万里,拍摄了大量的中国古建筑与景观,此后他撰写多部相关著作,图游华夏网以其原版照片,按照拍摄地域与时间进行归集解读,与喜爱历史的读者朋友们共同研究。

第18篇行程

柏石曼将其三年的行程在当时的中国地图上逐一标明,从1906年秋到1909年,沿着直隶、山东、山西、陕西、四川、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几乎走遍了中国。

本篇为1908年夏秋之季,柏石曼从四川境内的长江进入湖北境内,沿途经过巴东、归州(原秭归县城)、宜昌府(今宜昌市区)、当阳、沙市所拍摄的照片,上图为1905年的湖北省地图局部路线图。

一、巴东县境内

1、柏石曼乘船沿着长江来到了湖北境内,在宜昌府巴东县上岸,游览了孔庙,他拍摄的这张照片是孔庙棂星门,高大的坊门很是壮观,从门中可见下方的长江奔流,中间的正门上方有三只毛笔的造型,两侧的礼门和义路之门上方各有一只毛笔造型,象征着文运不断。

2、从巴东的信陵古镇顺江而下,大约两里的路程,在长江北岸的峭壁上,矗立着一座七层宝塔,起到护佑来往船只的作用,此塔建于清光绪年间,可惜在1941年被日寇炸毁。

二、归州境内

3、柏石曼来到了归州城,这里是曾经的秭归老县城,历史悠久,商朝时是归国的所在地,是屈原的故里,汉朝始置秭归县,因大坝蓄水,照片中的古城已经沉入水中,宋代诗人范成大写有一首《秭归郡圃绝句二首 其二》:孤城偪仄复偪仄,前山后山青欲来。市声萧条衙鼓静,惟有叱滩喧万雷。完全就是图中归州的真实写照。

三、宜昌境内

4、柏石曼抵达宜昌后,他在城内的高处拍摄了宜昌的远瞰视角照片,层层叠叠的房屋紧挨在一起,当时的城市规模已经很大,屋顶的飞檐曲线优美,下方的深宅大院好像是在返修,屋顶上站着几个男子,其中的一位长衫男子好似修道一般,飘飘欲仙。

5、柏石曼在宜昌的一条街巷,左侧的房屋都是一栋栋连在一起,并未见商铺的模样,可能都是大户人家的居所,街上的行人来往其中。

6、柏石曼来到了宜昌文庙,照片中的牌坊是文庙的标配棂星门,上方有三只毛笔状的石刻,因占地面积较大,此门很是宽阔,两侧还单独建造侧门,应是礼门和义路之门。

7、宜昌文庙内的庭院与正殿。

8、位于宜昌城东南方向的长江北岸,耸立着一座古塔,塔名为天然塔,据传由晋代郭璞所建,其精通阴阳风水,认为夷陵五行缺土,因而建之,初为小塔,至明朝时年久失修而毁弃。

9、到清乾隆年间,在东湖县的士绅百姓努力下,历时四十五年,终于完成重建,可惜此塔历经日寇占领破坏,寺庙大部被毁,解放后只剩古塔仍存至今。

10、天然塔的近拍图。

11、柏石曼来到宜昌城外的石门洞,宜昌古八景的“灵洞仙湫”就在此地,这里是佛道共居之处,历代求雨十分灵验,因而又称为龙王洞,洞内从宋代便开始修建寺庙建筑,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修建了一众庙宇,照片中的灵泉寺、卧云楼、佑圣殿等门匾清晰可见。

12,宜昌石门洞对面的笔架山,此山形如笔架而得名,山的底部可见一条小路,蜿蜒通往两处农家,堪称绝佳的隐居之所。

13、宜昌石门洞前的门亭,造型小巧别致。

14、柏石曼拍摄的这张照片,注明为灵官殿,从他的行程来看,有可能在石门洞附近,这是供奉道教护法神王灵官的所在。

四、当阳县境内

15、柏石曼从陆路来到了当阳县,他拍摄的这张照片是关陵的大门,三国名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所杀,其首被献给曹操,后被曹操葬于洛阳,而关羽之身则葬于当阳,此后历代便建成陵庙祭祀。

16、关羽陵墓从隋唐以来,历代皇帝视之为武圣人,直到明朝万历年间被封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朝顺治年间又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成为与孔子齐名的圣人。照片中有两人站在墓前,右侧一人叉腰而立很有气势。

17、位于宜昌市当阳县覆船山的玉泉寺铁塔,又名“如来舍利宝塔”,始建于北宋嘉祐六年的公元1061年,至今仍存,已有960年的历史,是我国最高、最重、保存最完整的铁塔。

五、沙市境内

18、位于沙市象鼻矶的万寿塔,此塔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当时驻守江陵的藩王辽王朱宪炯为嘉靖帝祈福而建,同时又具备镇服江流保一方平安的寓意,此塔至今仍存。

下一期《前往湖南》,敬请您的期待和关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