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306):丛聚为族——释“族”


汉字探微

(306)

丛聚为族——释“族”

朱英贵

一、“族”字小引

“族”字的构字理据应为“丛聚”,因此我们以“丛聚为族”作为标题。是什么东西“丛聚”在一处,就构成了“族”字的基本含义呢?从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来看,应该是指“兵器(矢)的丛聚”,因为“族”字的构件中有一个“矢”,后来“族”字可以引申为“事物的丛聚”、“人员的丛聚”等意思,下面我们来分析“族”的字义演变历程。

二、“族”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族”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族”字的甲骨文为合体会意字,在一面军队的旗帜下堆放着一些矢(箭),表示军事武器的丛聚,后期甲骨文和金文字形旗下省写为一支矢,但其构字理据跟早期甲骨文一脉相承。战国文字的秦国大篆和汉代的说文小篆字形略微有所讹变,但并没有破坏构字理据。现代隶书与楷书的“族”字是在小篆形体基础上经过隶变与楷化演变而来的。

“族”字的造字本义应当是兵器丛聚。《说文解字》卷七㫃部:“族,矢鋒也。束之族族也。从㫃从矢。”其中“矢鋒”是说指箭头,“束之族族也”的意思是将矢捆成一束一束地堆积起来,“从㫃从矢”的意思是“族”字是由“㫃”与“矢”两个构件会合成意的会意字。据《说文》段注:“今字用鏃,古字用族。”《说文》段注又云:“族族,聚皃。毛传云五十矢为束。”由此可见许慎依据小篆字形的解释还是基本符合造字本义的,但释为“矢鋒也”略显不妥,因为“族”是表示矢的聚集,并不表示矢的锋芒,也不是仅仅表示箭头的聚集。

三、“族”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族”字的构字理据是兵器丛聚,它的造字本义当为丛集,聚集。例如:“木族生为灌。”(《尔雅·释木》)郭璞注:“族,丛。”再如:“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庄子·内篇》)成玄英疏:“族,聚也。”

“族”字以丛集、聚集的初文本义为起点,可以朝着事物的丛聚与人的丛聚两个角度产生各自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事物的丛聚。例如:“吴王乃波伍相,辇西施,珠翠族来,居玉堂而澒洞;笙簧拥出,登绮席以逶迤。”(唐·黄滔《馆娃宫赋》)再如:“风猎猎兮成音,云族兴兮昼阴。”(明·宋濂《着存轩辞》)又如:“按粤东是时番船渐通,洋商初盛,珠贝瑰货族于西关。”(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九)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筋骨聚结处。例如:“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庄子·养生主》)郭象注:“族,交错聚结处。”

二是表示众多。例如:“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韩非子·喻老》)王先慎集解:“族,众也。”再如:“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

众多。

三是表示品类,种类。例如:“帝曰:吁,咈哉!方命圮族。”(《书·尧典》)孔传:“族,类也。言鲧性很戾,好此方名,命而行事,辄毁败善类。”再如:“厥顶方平,有良药。《神农本草》曰:'地有固活、女疏、铜芸、紫菀之族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又如:“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宋·苏轼《题杨次公蕙》诗)

其二,表示人的丛聚。例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汉·贾谊《过秦论》)于是,“族”字进而还可以表示人的品类(指某一类人),例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唐·韩愈《师说》)又如现代汉语所说的“追星族”(追捧明星的一类人)、“月光族”(每月的收入全部花光的一类人)、“新潮一族”(迎合新潮流、追赶时髦的一类人)等。

由此又可引申出如下几种意思:

一是指称宗族,亲族。人的丛聚可以是宗族、亲族等有血统关系的人的丛聚。例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书·尧典》)据陆德明释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凡九族。”再如:“客徒欲朱丹吾毂,不知一跌将赤吾之族也。”(汉·扬雄《解嘲》)又如:“昔年苦逆乱,举族来南奔。”(唐·元结《与瀼溪邻里》诗)又如:“满生抬头看时,却是淮南族中一哥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又如:“牛孟两家都是大族,婚姻关系世代不断。”(赵树理《孟祥英翻身》)

二是指称民族,种族。进一步推演则可引申为现代意义的民族的意思,如:汉族、藏族、满族等。再进一步推演,还可以进入现代意义的种族一词(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族群),当然,这种意义的人群现在一般称作“种”(如白种人、黄种人),而不称为“族”,严格说来,“种”表示生物学分类,而“族”表示社会学分类。

三是表示族姓,姓氏。姓氏是表明家族、宗族系统的称号。例如:“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左传·隐公八年》)再如:“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战国策·秦策二》)高诱注:“族,姓。”

四是指称官族,世族。例如:“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左传·成公九年》)再如:“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唐·韩愈《师说》)

五是指称古代地方基层组织。通常以百家为一族。例如:“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闾,使之相受;四闾为族,使之相葬;五族为党,使之相救。”(《周礼·地官·大司徒》)郑玄注:“闾二十五家,族百家。”贾公彦疏:“百家立一上士为族师,使百家之内有葬者使之相助益。”再如:“其次则比、闾、族、党之师,亦皆卒、两、师、旅之帅也。”(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六是表示族灭。“族”字还可活用作动词,表示族灭,即把整个家族或氏族全部处死的意思。例如:“罪人以族,官人以世。”(《书·泰誓上》)孔传:“一人有罪,刑及父母兄弟妻子。”再如:“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诸公莫敢复明言于上。”(《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又如:“异史氏曰:夫人拥妻子,闭门科头,何处得杀?——即杀,亦何由族哉?狐之谋亦巧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九山王》)

七是表示诛灭,诛杀。例如:“灭国亦曰族。”(《正字通·方部》)再如:“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唐·杜牧《阿房宫赋》)又如:“虏性嗜杀,将兵所向,族其强壮老弱,略其妇女财宝。”(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卷一七六)

根据上面对“族”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族”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族”字文化含义的相关词语

“族”字在常用成语中的含义主要体现在家族、宗族方面,例如:“聚族而居”意思是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语见鲁迅《故乡》:“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非我族类”意谓跟自己不是同族的人或者跟自己不是一条心的人。语见《左传·成公四年》:“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楚虽大,非吾族也,其肯字我乎?”“名门世族”意谓有名望的世家大族。语见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一○三回:“即如家嫂,是名门世族,他本族家进士一大堆,他偏是异样的难讲。”“名门望族”,“名门”指有名望的门第,“望族”系有声望的家族,意谓高贵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簪缨世族”,“簪”和“缨”都是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着在头上。旧时指世代作官的人家。“一子悟道,九族升天”犹言一子出家修行,他的九族都可以升天,借喻一人得势,全家沾光。语见马致远《黄粱梦》第一折:“你自不知,你不是个做官的,天生下这等道貌,是个神仙中人。常言道:'一子悟道,九族生天’,不要错过了。”“毁宗夷族”意思是把同宗簇的人都杀死。语见晋·陆机《谢平原内史表》:“方臣所荷未足为泰,岂臣蒙垢含吝所宜忝,窃非臣毁宗夷族所能上报。”

出土的箭头

五、漫谈种族、语族、家族与民族

“族”的本义是兵器丛聚,引申为一般事物的丛聚,由事物的丛聚又可联想引申出人的丛聚的意思:首先是生物特征的人种的丛聚,即有共同起源和共同遗传特征的族群,那就是“种族”的意思;然后是有血统关系的亲人的丛聚,那就是“家族”、“宗族”与“氏族”的意思;再进一步推演,则可引申为现代意义的“民族”的意思。然而这当中被人们忽略的却还有一个“语族”的概念,这里不妨漫谈一下语族的方方面面,同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种族、家族民族的一些常识。

先来看种族

如果从人类作为动物的属性来看,人类是脊椎动物,是羊膜动物,是恒温动物,是哺乳动物,是灵长动物,这就是人类的物种归属。如果从人种内部的生物学或者动物学分类来看,人种动物又包括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物等几个亚人种,这便是通常所说的“种族”。由此可见,种族是人类内部在自然体质特征上的生物学分类,通常是依据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高、面型、鼻型等共同遗传特征所区分的人群。种族是人类在长期适应地理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生物学方面的区别特征,而跟社会文化特征无关。

关于种族的起源,科学界有“多源论”与“一源论”两种认识:

多源论”者认为,不同种族起源于不同的祖先,非洲、欧洲、亚洲都是种族的发源地,各个种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质形态。多源沦派以德国解剖学家和体质人类学家弗兰茨·魏敦瑞(1873-1948)为代表,他在1946年提出了人类有四个进化中心:一是由北京周口店猿人发展到现代的黄种人,二是由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猿人而到澳大利亚发展为棕种人,三是由赞比亚的布罗肯山人发展为黑种人,四是由西亚猿人发展为白种人。

一源论”者认为,所有人类种族都起源于同一个地方,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后来由于扩散迁徙,生活在不同环境下的人群通过遗传才产生出一系列种族上的特征,并逐步巩固下来。其主要证据是根据基因遗传规律,不同的物种是不能杂交的,或者虽能杂交,但其后代一般没有繁殖能力(比如马跟驴杂交而产生的骡),而人类现存的所有种族之间都可以相互通婚并且生育后代。一源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是对这个共同祖先的起源地还有不同的认识。有不少人认为是起源于非洲,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是起源于亚洲。

重点来看语族

种族特征是人类的生物学属性,但是,人类不仅是自然界的动物,同时还是社会范畴的动物,人类这种社会动物与其他自然界动物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如何为“人”下定义,这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维基百科(可惜现在被屏蔽了)是这样来解释的:

人:“能制造精致的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有丰富的思维能力,有判断对和错的能力,有呵护、爱护地球的能力,有创造能力和控制修复能力”。

其实,这样的概括也还是不够全面,比如基本上没有体毛、手脚分工、会使用火、会加工制做熟食、能歌善舞等都未在其列,特别是没有将学习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作为主要区别特征,就更是远离了“人”这一种特殊高等生物的本质。

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语言,现在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至少有5000多种,其中有大约4000种左右被不同的民族社会认可为具有独立使用价值的语言,另外1000多种还没有被人们承认为独立的语言。

应当看到,人类的语言中隐藏着很深的奥秘。人类是地球上有史以来已知生物中最具智慧的生物,人与动物的不同在于:人与人之间可以记忆信息,传递知识,交流思想,而这种记忆、传递与交流主要是依靠语言才能完成。因此,人类有语言,这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一定不可等闲视之。

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方面,语言是人际思想沟通的交际工具

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意识联系方面,语言是人认知世界的思维工具

在人的交际信息与思维信息的保存方面,语言是人积累知识、承载文化的记忆工具

正是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记忆工具的语言,成了人类特有的社会活动工具,使人成了地球上已知生物中最具智慧的生物。

从这个意义上看,如果给人下定义则可以简化为:人是地球上能够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的智慧生物。

我们注意到,人与动物的“口”的功能有所不同:动物的口有两个功能,一是饮食功能,二是捕捉劳作功能;而人的口已经放弃了捕捉劳作功能,转交给手去完成了,但却仍然有两个功能,一是饮食功能,二是口语交际功能。人的口除了进食之外,成了语义发声的说话工具,并用以结交与之同类的会说话的动物,有语言、会说话是人类跟其他动物的最本质区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就高级在人类具有语言能力,人是拥有语言这种独特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记忆工具的高等动物,语言能力已经成为了人和动物相区别的一种根本能力。

人类的智慧从何而来?人类的智慧是语言赋予的。人刚生下来并不存在高等智慧,跟其他高等动物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这就如同一张空白的磁盘,在没有被格式化之前还不能储存信息,婴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社会格式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开始逐渐地学会了思维、记忆与交际。

人是有语言的动物,做人就要学好语言,人的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能够用语言来记忆信息、来思考问题、来表达思想。人类为什么能够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而其他动物却不能。这是因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具有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异常灵活的发音器官,动物界与人类之间的智差鸿沟就是语言。因为动物要么没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比如发音器官灵活的鹦鹉,要么没有异常灵活的发音器官,比如智力发达的猩猩,要么二者都不具备,比如众多的各类动物,它们都无法掌握语言。地球上兼具高度发达的大脑和异常灵活的发音器官的生物只有人类,因此对人的属性的最简明扼要的概括就是:人是有语言的动物。

说了这么久,只是说到人类有无比重要的语言,那么“语族”呢?“语族”是语言学上的特定概念,一般人不甚了解,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语言的家族”,也就是说语族是根据人类语言之间的亲疏远近关系所做的族谱归类,亦即语言的谱系分类。

语言的谱系分类一般是将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分为:语系——语族——语支——语群——语种。世界上各种语言按其亲属关系大致可以分为:

汉藏语系、印欧语系、乌拉尔语系、阿尔泰语系、闪—含语系、高加索语系、达罗畀荼语系、马来—玻利尼西亚语系、南亚语系以及其他一些语群和语言(如朝鲜语、日本语等)。其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口最多的两个语系。

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发展的结果。同一个语群或语支中的语言的亲属关系最接近。例如:

同源于原始汉藏语的汉语和藏语

同源于拉丁语的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

同源于日尔曼语的英语、德语、荷兰语、瑞典语、丹麦语

同源于古斯拉夫语的俄语、保加利亚语、捷克语、波兰语、塞尔维亚语。

就拿英语来说,它是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低日尔曼语,而德语是属于西日耳曼语支的高日尔曼语,因此英语和德语是印欧语系中最为亲近的两种语言,也就是说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差别较小,掌握了英语再去学德语也就比较容易。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还有:丹麦语、奥地利语、荷兰语、比利时语、以色列语以及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英语。

再来看看汉语所属的语族,世界语言的几大语系中的“汉藏语系”内部可分为:华夏语族、藏缅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可见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的华夏语族。这四大语族的内部分支大体如下:

藏缅语族可分为:藏语支、缅语支、景颇语支、彝语支等,另外,羌语、独龙语、土家语等也属于藏缅语族。

侗台语族可分为:侗水语支(侗语、水语等)、侗傣语支(壮语、布衣语、傣语、泰语、老挝语等)、黎语支(黎语)、仡佬语支。

苗瑶语族可分为:苗语支和瑶语支。

而华夏语族的内部也可分为若干语支,那就是汉语的各种方言。

最后再来看看家族与民族

肤色是种族的标志,而语言是民族的标志。无论何种肤色的人类,无论使用何种语言的人类,为了维持种族和语族的延续都必须繁殖后代。人类的繁衍最初也曾经像动物一样在原始群落内部杂交,杂交不能产生家族。到了母权制氏族时期,由于男从妻居便形成了母系家族,这种家族是多男传种的母系大家族;而到了父权制氏族时期,由于女从夫居,这才形成了单男传种的父系大家族,而且父系大家族之中已经包容了若干父系小家族组成的个体家庭。

父系家族才固定了姓氏,在同一姓氏内的血缘关系连接而成了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家庭是用夫妻关系与亲子女关系构成的最小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它不断维持着最直接的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并形成家族体系。家族对内负有维持共同生计的使命(生儿育女,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便具有凝聚亲情的职能;家族对外实现配偶成家的使命(实现婚配,向社会提供劳力、智力、财力),这便具有延续传承的职能。家族所结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成为促使社会发展的纽带。

血缘家族的扩大延伸便是氏族,因此血缘关系是氏族产生的基础。包括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氏族间的族外婚姻,又可以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血缘关系氏族联合起来形成部落;在部落战争中,为共同对付敌人、或保障生存区域安全,部落间结成部落联盟;在一个比较完整的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经济上交换产品,形成经济共同体,经济交往中促进了语言的交流、思想意识的交流等,形成了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心理素质等,进而出现了民族。可见,民族是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群共同体,是一种文化现象。

综上所述,种族是生物属性,轻易不可以改变;语族、家族、民族都是社会属性,是可以随着社会力量的消长而改变的。语言可以互相学习与借用,不同种族、语族、民族的人可以通婚构成同一个家族,不同的民族也可以相互融合而形成一个新的民族……这就是地球上人类的种族、语族、家族、民族的大致概观。

至于啃老族、月光族、低头族、时尚一族、新潮一族、发烧一族、北漂一族、白领一族、丁克一族、脑残一族等流行说法,也还是逃不脱“族”字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丛聚为族”的基本含义的。

相关链接:

 汉字探微(304):陈师鞠旅——释“旅”

汉字探微(305):师旅凯旋——释“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