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本草之【穿心莲】图文

【历史沿革】

穿心莲原产于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印度用作苦补健胃药,载于1954年《印度药典》。我国于50年代在广东、福建南部民间有引种栽培,用于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及毒蛇咬伤。近年来我国各地对穿心莲的栽培、化学成分、药理及临床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已收载于《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中。

【别名】

春莲秋柳《岭南采药录》,一见喜《泉州本草》,榄核莲、苦胆草、斩蛇剑、圆锥须药草《常用中草药手册(广州部队)》,日行千里、四方莲、金香草、金耳钩、春莲夏柳、印度草《广东中草药》,苦草《福建中草药》。

【来源】

本品为爵床科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Burm.f.)Nees的干燥地上部分。

【生态环境】

穿心莲喜温暖湿润气候,怕干旱,如果长时间干旱不浇水,则生长缓慢,叶子狭小,早开花,影响产量。种子最适宜温度25~30℃和较高的湿度,要有良好的通气条件。苗期怕高温,超过35℃,烈日暴晒,出现灼苗现象,故苗期注意遮荫,降低土壤温度。苗床通风,植株生长最适温度25~30℃,温度27℃左右有足够的雨水植株迅速生长,枝叶繁茂,当气温下降15~20℃,生长缓慢,0℃或霜冻植株枯萎。

【主要产地】

广西省贵港市、贵港港南区桥圩镇、南宁市横县、来宾市象州县、南宁市;广东省湛江市遂溪县、清远市英德市;安徽省阜阳市临泉县;福建省漳州市、三明市等。

【采集方式】

秋初茎叶茂盛时采割,晒干。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切段,干燥。

【性状】

本品茎呈方柱形,多分枝,长50~70cm,节稍膨大;质脆,易折断。单叶对生,叶柄短或近无柄;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cm, 宽2~5cm,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下延,全缘或波状;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灰绿色,两面光滑。气微,味极苦。

【习用分级】

以色绿、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1、 穿心莲前期选段:前期采收,绿色,人工选叶,叶子重量占比不低于50%,0.2cm以下碎末和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3%。

2、穿心莲前期统段:前期采收,绿色或暗绿色,叶子重量占比不低于20%,0.2cm以下碎末和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3%。

3、穿心莲后期统段:后期采收,绿色或暗绿色,0.2cm以下碎末和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2%。

4、穿心莲光杆段:穿心莲段杆,绿色或暗绿色,0.2cm以下碎末和灰渣重量占比不超过2%。

【性味与归经】

苦,寒。归心、肺、大肠、膀胱经。

【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用于感冒发热,咽喉肿痛,口舌生疮,顿咳劳嗽,泄泻痢疾,热淋涩痛,痈肿疮疡,蛇虫咬伤。

【含量测定】

叶 不得少于30%。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通则2201)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8.0%。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通则0512)测定。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穿心莲内酯(C20H30O5)和脱水穿心莲内酯(C20H28O4)的总量不得少于0.8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