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译注集注-泰
泰(卦十一)坤上乾下
【原文】《泰》:小往大来,吉,亨。
【今注】泰:卦名。帛《易》作“柰nai”。亨通顺利之卦。
【今译】泰:失去者小,得到者大,吉顺亨通。
(《泰卦》象征通达:这时弱小者离去,强大者到来,吉祥,亨通。)
(由小利转为大利,吉利亨通。)
【周易正义】
11乾下坤上。泰:小往大来,吉亨。
[疏]正义曰:阴去故“小往”,阳长故“大来”,以此吉而亨通。此卦亨通之极,而四德不具者,物既太通,多失其节,故不得以为元始而利贞也。所以《象》云“财成”、“辅相”,故四德不具。
【集解】虞翻曰:阳息坤反,否也。坤阴诎外,为小往。乾阳信内,称大来。天地交,万物通,故“吉、亨”。
【朱熹注】乾下,坤上。
泰:小往大来,吉亨。○泰,通也。为卦天地交而二气通,故为泰。正月之卦也。小,谓阴。大,谓阳。言坤往居外,乾来居内。又自《归妹》来,则六往居四,九来居三也。占者有阳刚之德,则吉而享矣。
【原文】《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今注】此释《泰》卦卦名卦辞之义,反映了《彖》作者的一种交感变化思想。泰:通。○天地交:《泰》卦下乾上坤,乾为天,坤为地,天居下,地居上,象天阳之气下降,地阴之气上升,故曰“天地交”。○上下交:乾为君,坤为众,《泰》卦君居下,而民居上,象上下交心。○内外:是释卦辞“往”“来”之义。内即内卦,外即外卦。○阴阳、健顺、君子小人:是释卦辞“大”“小”之义。从卦象看,《泰》卦下乾上坤,乾为内卦,坤为外卦,乾为阳,其性健,为君子,有“大”之义;坤为阴,其性顺,为小人,有“小”之义。○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乃就爻而言。《泰》卦三阳居下,有渐长之势,故为“君子道长”;三阴居上,有消退之势,故为“小人道消”。“君子道长,小人道消”显系由《泰》而变《大壮》。
【今译】《彖传》说:泰,“小阴去而大阳来,吉祥亨通”。则是天地阴阳之气交感而万物通达生长,君民上下交感而其心志相同。内卦阳刚而外卦阴柔;内卦刚健,外卦柔顺,内卦为君子,外卦为小人。君子之道盛长,小人之道消退。
【周易正义】《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疏]“《彖》曰泰小往大来”至“小人道消也”。○正义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者,释此卦“小往大来吉亨”名为“泰”也。所以得名为“泰”者,指由天地气交而生养万物,物得大通,故云“泰”也。“上下交而其志同”者,此以人事象天地之交。上谓君也。下谓臣也,君臣交好,故志意和同。“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健则内阳,外顺则外阴。内阳外阴据其象,内健外顺明其性,此说泰卦之德也。阴阳言爻,健顺言卦。此就卦爻释“小往大来吉亨”也。“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者,更就人事之中,释“小往大来吉亨”也。
【子夏注】易者,象也,神之用也。故泰象于天地交,而万物生。上下交而人治成。阳内得时而阴外也。健发于内其道顺行于外。亲内君子,踈外小人,君子之长也。是以损削之道往,而丰大之道来,吉而通者也。
【集解】《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蜀才曰:此本坤卦。小,谓阴也。大,谓阳也。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故“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何妥曰:此阴在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民也。天地以气通,君臣以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何妥曰:此明天道也。阴阳之名,就爻为语。健顺之称,指卦为言。顺而阴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阳在内,故曰“大来”。
内君子而外小人,○崔觐曰:此明人事也。阳为君子,在内,健于行事。阴为小人,在外,顺以听命。
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九家易》曰:谓阳息而升,阴消而降也。阳称息者,长也。起复成巽,万物盛长也。阴言消者,起姤终乾。万物成熟。成熟则给用,给用则分散。故阴用特言消也。
【朱熹注】《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
【原文】《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今注】此释《泰》卦卦爻之象。天地交:《泰》下乾上坤,乾为天,坤为地。天在下而地在上,以示阳气下降,地气上升,二者相互交通。○后:君。古者君称后。《尔雅·释诂》:“后,君也。”《礼记·内侧》:“后王命冢宰。”后世君称王,妃遂称后。○财:通裁。相:赞助。左右:支配。
【今译】《象传》说:天地相交,《泰》卦之象。大君(效此)当以裁度天地交通之道,辅助天地化生之宜,以支配天下人民。
(《泰卦》的卦象为,下乾天上坤地,地气上升,乾气下降,为地气居于乾气之上之表象,阴阳二气一升一降,互相交合,顺畅通达;君主这时要掌握时机,善于裁节调理,以成就天地交合之道,促成天地化生万物之机宜,护佑天下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
【周易正义】《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上下大通,则物失其节,故财成而辅相,以左右民也。
[疏]“《象》曰天地交泰”至“以左右民”。○正义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者,由物皆通泰,则上下失节。后,君也。於此之时,君当翦财,成就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者,相,助也。当辅助天地所生之宜。“以左右民”者,左右,助也,以助养其人也。“天地之道”者,谓四时也,冬寒、夏暑、春生、秋杀之道。若气相交通,则物失其节。物失其节,则冬温、夏寒、秋生、春杀。君当财节成就,使寒暑得其常,生杀依其节,此天地自然之气,故云“天地之道”也。“天地之宜”者,谓天地所生之物各有其宜。若《大司徒》云“其动物植物”,及《职方》云杨州其贡宜稻麦,雍州其贡宜黍稷。若天气大同,则所宜相反。故人君辅助天地所宜之物,各安其性,得其宜,据物言之,故称“宜”也。此卦言“后”者,以不兼公卿大夫,故不云君子也。兼通诸侯,故不得直言先王,欲见天子诸侯,俱是南面之君,故特言“后”也。
【子夏注】天地合其时以养物也,圣人兴其财以丰人也。结网罟,作耒耜,能辅相天地之宜,成天地之道。因时而通利,而左右其民也。
【集解】《象》曰:天地交泰,○荀爽曰:坤气上升,以成天道。乾气下降,以成地道。天地二气,若时不交,则为闭塞。今既相交,乃通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虞翻曰:后,君也。阴升乾位。坤,女主,故称后。坤富,称财。守位以人,聚人以财,故曰“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虞翻曰:相,赞。左右,助之。震为左,兑为右,坤为民,谓以阴辅阳。《诗》曰:宜民宜人,受禄于天。郑玄曰:财,节也。辅,相。左右,助也。以者,取其顺阴阳之节,为出内之政。春崇宽仁,夏以长养,秋教收敛,冬敕盖藏,皆可以成物助民也。
【朱熹注】《象》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财、裁同。财成以制其过,辅相以补其不及。
【原文】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今注】茹以其汇:草根牵连其类。茹,根。汇,类。志在外:初九与六四相应,故初九志向在外卦。
【今译】初九:拔茅草牵连其类,预示出去作战吉顺。
(拔起了一把茅草,它们的根相连在一起,真是物以类聚,所以找它时要以其种类而识别,往前行进是吉祥的。)
(拔掉茅茹草,按它的种类特征来分辨。前进吉利。)
《象传》说:“拔茅草出征有吉”,初爻志向在外卦。
(“拔起一把茅草,往前行进可获吉祥。”说明有远大的志向,有在外建功立业的进取心。)
【周易正义】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
[注]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
[疏]正义曰:“拔茅茹”者,初九欲往於上,九二、九三,皆欲上行,已去则从,而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征吉”者,征,行也。上坤而顺下,应於乾,己去则纳,故征行而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疏]正义曰:“志在外”者,释“拔茅征吉”之义。以其三阳志意皆在於外,己行则从,而似“拔茅征行”而得吉。此假外物以明义也。
【子夏注】拔茅而连出也,君子道长,上下交志,以其类,征吉。离内以之外,志求其成也。
【集解】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曰: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已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也。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虞翻曰:否泰反其类,否巽为茅。茹,茅根。艮为手。汇,类也。初应四,故拔茅茹以汇。震为征,得位应四,征吉。外,谓四也。
【朱熹注】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三阳在下,相连而进,拔茅连茹之象,征行之吉也。占者阳刚,则其征吉矣。郭璞《洞林》读至「汇」字绝句,下卦放此。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也。
【原文】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今注】包,取。荒,大川。○冯ping河:徒步涉水渡河。引申为有勇无谋、冒险行动。孔颖达“无舟渡水,冯陵于河,是顽愚之人。”《诗小雅小旻min》:“不敢暴虎,不敢冯河,人知其一,莫知其它。”毛传:“徒涉曰冯河,徒搏曰暴虎。”○遐,偏远。朋亡:即不忘。○中行,在道路正中而行。“尚”通“赏”。○光大:九二之阳居中与六五相应,故曰光大。光,通广。
【今译】九二:行取大川,足涉长河,不因偏远而有遗忘,畅行道中而行受到赏赐。
(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可以徒步涉过大河急流;礼贤下士,对远方的贤德之人也不遗弃;不结成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
(把匏瓜挖空,用它来渡河,不至于下沉。财物损失了,半路上又得到别人帮助。)
《象传》说:“行大河,取道中而得赏”,以其广大。
(“有包容大川似的宽广胸怀”,“能够辅佐公正有道德的君主”,说明自己光明正大,道德高尚。)
【周易正义】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
[注]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秽,受纳“冯河”者也。用心弘大,无所遐弃,故曰“不遐遗”也。无私无偏,存乎光大,故曰“朋亡”也。如此乃可以“得尚于中行”。尚,尤配也。“中行”,谓五。
[疏]正义曰:“包荒用冯河”者,体健居中,而用乎“泰”,能包含荒秽之物,故云“包荒”也。“用冯河”者,无舟渡水,冯陵于河,是顽愚之人,此九二能包含容受,故曰“用冯河”也。“不遐遗”者,遐,远也。遗,弃也。用心弘大,无所疏远弃遗於物。“朋亡”者,得中无偏,所在皆纳,无私於朋党之事,“亡,无也”,故云“朋亡”也。“得尚於中行”者,“中行”谓六五也,处中而行,以九二所为如此。尚,配也,得配六五之中也。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疏]正义曰:释“得尚中行”之义。所以包荒、得配此六五之中者,以无私无偏,存乎光大之道,故此包荒。皆假外物以明义也。
【子夏注】乾降为泰,而得其中,能通天下之情,知天下之用,而不过其当也。朋党何由兴乎,志在其中,不失其治,应之而行,可谓光大已矣。
【集解】九二:包荒,○翟玄曰:荒,虚也。二五相应,五虚无阳,二上包之。
用冯河,不遐遗。○荀爽曰:河出于乾,行于地中。阳性欲升,阴性欲承。冯河而上,不用舟航。自地升天,道虽辽远,三体俱上,不能止之,故曰“不遐遗”。
朋亡,得尚于中行。○荀爽曰:中,谓五。坤为朋,朋亡而下,则二上居五,而行中和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虞翻曰:在中称包。荒,大川也。冯河,涉河。遐,远;遗,亡也。失位变得正,体坎。坎为大川,为河。震为足。故“用冯河”。乾为远,故“不遐遗”。兑为朋,坤虚无君,欲使二上,故“朋亡”。二与五易位,故得上于中行。震为行,故“光大也”。
【朱熹注】九二,包荒,用冯河,不遐遗,朋亡,得尚于中行。○九二以刚居柔,在下之中,上有六五之应,主乎泰而得中道者也。占者能包容荒秽,而果断刚决,不遗遐远,而不昵朋比,则合乎此爻中行之道矣。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原文】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今注】陂,倾斜。复,返回。艰,艰难。贞,正。○恤:忧虑。孚:返回,通“复”。○天地际:先儒多以九三居,下体乾极以应上体坤极释之。此当释为:九三处内外卦交接处,内卦为乾天,外卦为坤地,故曰“天地际”,际,接。
【今译】九三:没有只平而不坡的,没有只往而不返的。在艰难中守正则可以无害,不要忧虑返归,此占将有口福之吉。
(没有平地不变为陡坡的,没有只出去不回来的,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坚守正道就没有灾害,不要怕不能取信于人,安心享用自己的俸禄是很有福分的。)
《象传》说:“没有只往而不返的”,九三爻处天地交接之处。
(“没有只出去而不回来的”,叶落归根,人回故乡,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往往互相转化,表明此时正在天地交合的边沿,处于变化之中。)
【周易正义】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
[注]乾本上也,坤本下也,而得泰者,降与升也。而三处天地之际,将复其所处。复其所处,则上守其尊,下守其卑,是故无往而不复也,无平而不陂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时将大变,世将大革,而居不失其正,动不失其应,艰而能贞,不失其义,故“无咎”也。信义诚著,故不恤其孚而自明也,故曰“勿恤其孚,于食有福”也。
[疏]“九三无平不陂”至“于食有福”。○正义曰:“无平不陂”者,九三处天地相交之际,将各分复其所处。乾体初虽在下,今将复归於上,坤体初虽在上,今欲复归於下,是初始平者,必将有险陂也。初始往者,必将有反复也。无有平而不陂,无有往而不复者,犹若元在下者而不在上,元在下者而不归下也。“艰贞无咎”者,已居变革之世,应有危殆,只为己居得其正,动有其应,艰难贞正,乃得“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者,恤,忧也;孚,信也。信义先以诚著,故不须忧其孚信也。信义自明,故於食禄之道,自有福庆也。○注“将复其所处”至“于食有福也”。○正义曰:“将复其所处”者,以泰卦“乾体”在下,此九三将弃三而向四,是将复其乾之上体所处也。泰卦“坤体”在上,此六四今将去四而归向初,复其“坤体”所处也。“处天地之将闭,平路之将陂”者,天将处上,地将处下,闭而不通,是“天地之将闭”也。所以往前通泰,路无险难,自今巳后,时既否闭,路有倾危,是“平路之将陂”也。此因三之向四,是下欲上也。则上六将归於下,是上欲下也,故云“复其所处”也。“信义诚著”者,以九三居不失正,动不失应,是信义诚著也。“故不恤其孚而自明”者,解“於食有福”,以信义自明,故饮食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注]天地将各分复之际。
[疏]正义曰:“天地际”者,释“无往不复”之义。而三处天地交际之处,天体将上,地体将下,故往者将复,平者将陂。
【子夏注】乾下通而泰也,物不可终通,则天道复其上,地道归其下矣。平陂则险矣,有往则复矣。君子见其交会,思其所终,虑患而艰守之,不失其正。则可无咎而全其吉,保食其福也。
【集解】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虞翻曰:陂,倾。谓否上也。平,谓三。天地分,故平。天成地平,谓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往,谓消外。复,谓息内。从三至上,体复。终日乾乾,反复道。故“无平不陂,无生不复”。
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虞翻曰:艰,险。贞,正。恤,忧。孚,信也。二之五,得正,在坎中,故“艰贞”。坎为忧。故“勿恤”。阳在五孚,险坎为孚,故有孚。体噬嗑食也。二上之五据四,则三乘二。故“于食有福”也。
《象》曰:无平不陂,天地际也。○宋衷曰:位在乾极,应在坤极,天地之际也。地平极则险陂,天行极则还复,故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也。
【朱熹注】九三,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艰贞无咎,勿恤其孚,于食有福。○将过于中,泰将极而否欲来之时也。恤,忧也。孚,所期之信也。戒占者艰难守贞,则无咎而有福。
《象》曰:「无往不复」,天地际也。
【原文】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今注】翩翩pian:飞鸟之貌,喻人轻浮的样子。○“以”作与、及解。戒,告戒。○失实:六四至上六皆为阴爻,三阴在上,故曰失实。阳为实,阴为虚。由《象》释“翩翩不富”曰“皆失实”思之,《象》亦解“翩翩”为轻浮。○中心愿:六四近五,五居中,故有上居中心之愿。
【今译】六四:来往翩翩,不与邻人同富,也不以诚信相告戒。
(像飞鸟连翩下降,虚怀若谷,这样与邻居相处,不互相戒备,彼此以诚相见,讲求信用。)
《象传》说:“往来翩翩而不富有”,六四与其它二阴皆失阳实。“不必告诫而心存诚信”,有居中之心愿。
(“翩翩不富”,说明此时不以个人的殷实富贵为念;“不戒以孚”,因为这是大家内心共同的意愿。)
【周易正义】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
[注]乾乐上复,坤乐下复,四处坤首,不固所居,见命则退,故曰“翩翩”也。坤爻皆乐下,已退则从,故不待富而用其邻也。莫不与已同其志愿,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疏]正义曰:“六四翩翩”者,四主坤首,而欲下复,见命则退,故翩翩而下也。“不富以其邻”者,以,用也。“邻”谓五与上也。今己下复,众阴悉皆从之,故不待财富而用其邻。“不戒以孚”者,邻皆从己,共同志愿,不待戒告而自孚信以从已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
[疏]正义曰:“皆失实”者,解“翩翩不富”之义,犹众阴皆失其本实所居之处,今既见命,翩翩乐动,不待财富,并悉从之,故云“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者,解“不戒以孚”之义,所以不待六四之戒告,而六五、上六,皆以孚信者,由中心皆愿下复,故不待戒而自孚也。
【子夏注】物各归本也,阴阳之情皆相求也。四所以下者,非顾其阳,自乐其归,不赖阳之治也。与其众同志,翩翩,轻举不富邻而自备不戒,约而自孚,皆乘中心之愿而行也。
【集解】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虞翻曰:二五变时,四体离飞,故“翩翩”。坤虚无阳,故“不富”。兑西震东,故称“其邻”。三阴乘阳,不得之应。《象》曰:“皆失实也。”
不戒以孚。○虞翻曰:谓坤。邑人不戒,故使二升五,信来孚邑,故“不戒以孚”。二上体坎,中正。《象》曰:“中心愿也。”与比邑人不诫同义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宋衷曰:四互体震,翩翩之象也。阴虚阳实,坤今居上,故言“失实也”。
不戒以孚,中心愿也。○《九家易》曰:乾升坤降,各得其正。阴得承阳,皆阳心之所愿也。
【朱熹注】六四,翩翩,不富以其邻,不戒以孚。○已过乎中,泰已极矣,故三阴翩然而下复,不待富而其类从之,不待戒令而信也。其占为有小人合交以害正道,君子所当戒也。阴虚阳实,故凡言不富者,皆阴爻也。
《象》曰:翩翩不富,皆失实也。「不戒以孚」,中心愿也。○阴本居下,在上为失实。
【原文】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今注】帝乙,有一说为纣王之父、一说为成汤。归妹,指少女出嫁。归,女子嫁人。祉zhi,福。○中以行愿:六五居中,实现居中之愿。
【今译】六五:帝乙嫁女于人(殷王帝乙把女儿嫁给周文王),以此得福,开始即吉。
(商代帝王乙嫁出自己的女儿,因此得到了福分,是十分吉祥的事。)
《象传》说:“以此得福,开始即吉。”六五居中,实现居中之愿。
(“帝乙把女儿嫁给贤德而又富裕的人家,因此获得了深厚的福分,是在吉在利的事”,说明因为实现了长期以来心中祈求的意愿,所以结果是吉祥的。)
【周易正义】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
[注]妇人谓嫁曰“归”。“泰”者,阴阳交通之时也。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中行愿,不失其礼。“帝乙归妹”,诚合斯义。履顺居中,行原以祉,尽夫阴阳交配之宜,故“元吉”也。
[疏]“六五”至“以祉元吉”。○正义曰:“帝乙归妹”者,女处尊位,履中居顺,降身应二,感以相与,用其中情,行其志愿,不失於礼。爻备斯义者,唯帝乙归嫁于妹而能然也。故作《易》者,引此“帝乙归妹”以明之也。“以祉元吉”者,履顺居中,得行志愿,以获祉福,尽夫阴阳交配之道,故大吉也。○注“妇人谓嫁曰归”。○正义曰:“妇人谓嫁曰归”,隐二年《公羊传》文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疏]正义曰:“中以行愿”者,释“以祉元吉”之义,正由中顺,行其志愿,故得福而元吉也。
【子夏注】阴居贵盛而委质于二,静而无为,居贵有祉,理得于中。愿心而行,非权之逼也。忘巳而与能,圣人之道也。故元吉矣。
【集解】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九家易》曰:五者,帝位,震象称乙,是为帝乙。六五以阴处尊位,帝者之姊妹。五在震后,明其为妹也。五应于二,当下嫁二。妇人谓嫁曰归。故言“帝乙归妹”。谓下居二,以中和相承,故“元吉”也。○虞翻曰:震为帝,坤为乙。帝乙,纣父。归嫁也。震为兄,兑妹,故嫁妹。祉,福也。谓五变体离,离为大腹,则妹嫁而孕,得位正中,故“以祉元吉”也。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九家易》曰:五下于二,而得中正,故言“中以行愿”也。
【朱熹注】六五,帝乙归妹,以祉元吉。○以阴居尊,为泰之主。柔中虚己,下应九二,吉之道也。而帝乙归妹之时,亦尝占得此爻。占者如是,则有祉而元吉矣。凡经以古人为言,如高宗、箕子之类者,皆放此。
《象》曰:「以祉元吉」,中以行愿也。
【原文】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今注】复,覆。隍huang,城下沟壕。贞吝:占将有悔吝。其命乱:上六为《泰》之终,故有城倾倒命运变乱之象。
【今译】上六:城墙倒塌于城壕中,不能出师,必须在邑中祷告天命,占之有悔吝。
(城墙倒塌在久已干涸的护城壕沟里;这时决不可进行战争,应减少繁琐的政令,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土崩瓦解的局面。)
《象传》说:“城墙倾覆于城壕中”,天命变乱。
(“城墙倒塌在久已干涸的护城壕沟里”,说明形势已经向错乱不利的方面转化,其前景是不大美妙的。)
【周易正义】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
[注]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是故“城复子隍”,卑道崩也。“勿用师”,不烦攻也。“自邑告命,贞吝”,否道已成,命不行也。
[疏]“上六城复于隍”至“自邑告命贞吝”。○正义曰:“城复于隍”者,居泰上极,各反所应,泰道将灭,上下不交,卑不上承,尊不下施,犹若“城复于隍”也。《子夏传》云:“隍是城下池也”。城之为体,由基土陪扶,乃得为城。今下不陪扶,城则陨坏,以此崩倒,反复於隍,犹君之为体,由臣之辅翼。今上下不交,臣不扶君。君道倾危,故云“城复于隍”。此假外象以喻人事。“勿用师”者,谓君道已倾,不烦用师也。“自邑告命贞吝”者,否道己成,物不顺从,唯於自已之邑而施告命,下既不从,故“贞吝”。○注“卑道崩也”。○正义曰:“卑道崩也”者,卑道向下,不与上交,故卑之道崩坏,不承事於上也。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
[疏]正义曰:“其命乱”者,释“城复于隍”之义。若教命不乱,臣当辅君,犹土当扶城。由其命错乱,下不奉上,犹上不陪城,使复于隍,故云“其命乱”也。
【子夏注】堑隍以为城,取下以为上也。其终则复隍矣。下为上使者,通其志也。终不能通,命乱者也。以之用众,众不从也。以之告邑,命不行也。犹以为正也,终惜已矣。
【集解】上六:城复于隍,○虞翻曰:否艮为城,故称城坤为积土。隍,城下沟。无水称隍,有水称池。今泰反否,乾坏为土,艮城不见,而体复象,故“城复于隍”也。
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虞翻曰:谓二,动时体师。阴皆乘阳,行不顺,故“勿用师”。坤为自邑,震为言,兑为口,否巽为命。今逆陵阳,故“自邑告命”。命逆不顺,阴道先迷,失实远应,故“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九家易》曰:乾当来上,不可用师而拒之也。自邑者,谓从坤性而降也。告命者,谓下为巽,宣布君之命令也。三阴自相告语,俱下服顺承乾也。城复于隍,国政崩也。坤为乱,否巽为命,交在泰上,故“其命乱也”。
【朱熹注】上六,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泰极而否,城复于隍之象。戒占者不可力争,但可自守,虽得其贞,亦不免于羞吝。
《象》曰:「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命乱故复否,告命,所以治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