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王瑶卿||章侠
作者:章侠
僅以此图文纪念京剧通天教主王瑶卿诞辰140周年
他从舞台上袅袅而来,穿过晚清,穿过民国,如雕塑矗立于新中国。他是京剧史上的一代宗师,戏曲史上的百科全书。他叫王瑶卿。
1859年(咸丰九年),清江浦。
暮春的一天,一个9岁的孩子跟着父亲从火星庙街的胡同走出,穿过仁和巷,走向里运河。
这个孩子姓王,名彩琳,亦名采菱,字绚云。《诗》云:“素以为绚兮。”意为“在洁白的底子上画着云彩。”
这是十九世纪中期,一个清江浦九岁的孩子,为学艺而北漂。
1881年9月29日(光绪七年八月初七),王彩琳得长子王瑶卿。其时,已经三十岁。两年后再育次子王凤卿。
这件“花衫”属于王瑶卿。
面对这件戏服,我们穿越时空,看王瑶卿从舞台上袅娜而来。
王派的十三妹,成功的缘由是,王瑶卿将戏情戏理演绎得入骨入髓,戏情戏理是王瑶卿艺术观的核心。
王瑶卿将多年的舞台经验总结为“唱戏要三知----知人,知己,知戏。”他上台前先知角色,让角色替代自己,使自己融入戏中。对角色的千锤,就是对自我的百炼。
在唱念艺术上抓住了“字儿、气儿、劲儿、味儿”,他的唱被誉为“有骨头”的唱。而“京韵白”是前所未有的创造,成为日后王氏念白的特点。
“花衫”戏服今存于中国戏曲学院。
这是一个腰牌,质地为金丝楠木。上面刻有持牌人的姓名长相肤色,以便进出宫验证。
王瑶卿王凤卿兄弟都拥有这腰牌,以便出入紫禁城为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唱戏。
在出演《雁门关》中的萧太后时,借鉴了慈禧的行为举止,演活了萧太后,使戏曲人物形象的塑造达致高峰,《雁门关》在戏剧史上被誉为“不可不记之好戏”
大马神庙是北京一条很普通的胡同,因为王瑶卿寓所在此,甚是出名。王瑶卿曾是大马神庙的代名词。
王家寓所是一座坐南朝北具有北京四合院风格的宅邸。北院为王瑶卿所居,南院为王凤卿所住。
张君秋曾言,大马神庙就像所大学,不用专去学习,只坐在一旁听就能在艺术上长进。
梅兰芳的“纯”,程砚秋的”正”,荀慧生的”柔”,尚小云的”刚”,四大名旦唱腔皆得益于王瑶卿的指教,
有人专门做过《古瑁轩男女弟子题目录》,当有四百人之众。
王瑶卿的丰富经验和出色才能,尤其表现在教学方面。他根据每个人的资禀学力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一个个锻打,一个个锤炼,一个个闪亮登场,一个个出名成家。
王瑶卿门徒在册的有四百多人,有教无类,因此被称为通天教主。
通天教主原为贬义词,但自王瑶卿始却成了褒义词,因为他的改革和创新,门徒众多,有教无类。一个人改变了一个词的词性,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罕见的。
1965年北京重勘地名时,为纪念王瑶卿,将大马神庙胡同更名为培英胡同,意为这条胡同培育了众多戏剧英才。
王瑶卿宅邸,大马神庙胡同28号。
王瑶卿故居,培英胡同20号。
“古瑁轩”是王瑶卿给自己的寓所起的斋名。
题图三只乌龟,画面趣味盎然。
中国文化熏陶着王瑶卿,王瑶卿又将中国文化浸润着京戏。
“古瑁轩”,在梨园行是研习所,研究戏剧,习戏唱曲。
“古瑁轩”,于文人墨客是聚英厅,挥毫泼墨,道古说今。
“古瑁轩”人来人往,王瑶卿自己亦说“古瑁轩”:这院子里练出了多少好角。
同一座院落,同一个位置,拉的是同一把二胡,时间,相隔近九十年。
左边拉二胡者为王少卿,右边拉二胡者为王敬珑,两人为祖孙。
这一把二胡,已有百年历史,它的弦音里有中国京剧的兴衰,伶人世家的悲欢。胡筒里,王少卿曾用铅笔写了一个空心“王”字。近一个世纪岁月的磨洗,当年字迹已陈,然旋律依旧,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这把胡琴的主人是王少卿。
王瑶卿、王凤卿为一代名伶,其家人多在梨园,弟弟、侄子、女儿都是角儿,若搭戏班演出,当是想像不出的精彩。
一页一页翻动,如翻动中国京剧史。
一幕一幕过往,似过往近代之历史。
王瑶卿让戏跟着时代走,让演员跟着人物情感走,根据他们每个人的特点设计唱腔,彰显特色,各自精彩。
这些手稿,一字一字,一页一页,一本一本,倾注了王瑶卿的无限心血。
1950年至1952年,于王瑶卿而言,是他激情燃烧的岁月。
1951年4月,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更名为中国戏曲实验学校,王瑶卿任副校长。任命书颁发至王瑶卿手中时,他对学校的老师们说:“政府任命了我,是咱们戏剧界的光荣。”
王瑶卿许下诺言,将自己艺术上的所会所知所想“毫无保留地倾囊以赠”。
在校长任上,他倾囊付出心中的所有给这个国家,给校园里的学生。他将自己的技艺悉数交“公”。
这三年,他以炽烈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了戏曲教育事业。从招生、考试、授课、演出、把场到戏改、编审剧本等一系列活动,事必躬亲,不遗余力地挥洒汗水,培养了成百上千的艺术之花,可谓“桃李满天下”。
1954年6月3日,新华社发讣告:王瑶卿病逝。
这位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的一代宗师落下戏幕,百科全书合上长卷。
梨园很讲究戏德,王瑶卿先生就是戏德高尚的人。杏坛很注重师德,王瑶卿先生就是师德垂范的人。他在艺人中为“无私”的楷模。他在教育界为“奉献”的榜样。“艺高为师,德高为范。”这是王瑶卿一生的真实写照。
图文选自《王瑶卿画传》
作者以崇敬的心态,抒情的文字,珍贵的图片,从王瑶卿遗留物件入手,别开生面地描画了王瑶卿的舞台上下之情怀,生活教学之情操,和“四大名旦” 亦师亦友之情谊。
画传记述了王瑶卿从前辈那里继承了戏曲的丰厚学养,开掘了梅兰芳变革青衣行当的历史先河之经历。七十三年人生里,艺人中他为“无私”的楷模。教育界他是“奉献”的榜样。“艺高为师,德高为范。”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文字、图片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浓烈的戏曲韵味,优雅的文学情愫,是奉献给王瑶卿故乡清江浦的一幅长卷,写给中国京剧的一页篇章。
作者简介
章侠:退休老妪。爱生活、爱艺术、爱运动、爱旅游。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诗词协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