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山大学教授余定邦/宁园 付学超
余定邦,台山人,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山大学,1966年7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40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东南亚历史研究,学术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受到推崇,在海外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缅甸、泰国等国家纷纷致信表示感谢,他也多次应邀到越南、泰国、缅甸、法国、荷兰等国进行学术访问。曾任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近日,记者一行赶赴广州中山大学,拜访了这位学者。
简介
余定邦,广东台山人。1938年3月3日出生于台山,初中到开平念书,高中回到台山一中,随后考入中山大学。1966年7月中山大学历史系东南亚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教授、所长。现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多个有关东南亚学术研究机构的顾问及成员。
1958-1963年,余定邦教授在中山大学历史系学习期间,开始对东南亚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选修了两年东南亚历史专业课程。20世纪70年代初,余定邦从基层调回中山大学从事东南亚历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讲授过缅甸史、中缅关系史、东南亚近代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有关东南亚的中国古籍评介、东南亚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等课程。他先后出版了《东南亚近代史》、《近代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缅甸》、《中缅关系史》、《中泰关系史》等专著,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 潜心研究东南亚历史数十年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是何时开始研究东南亚文化的?主要研究什么内容?为何选择这个研究方向,与家乡作为侨乡的特点有关吗?
余定邦(以下简称“余”):如果按照现在流行的话讲,我是属于专业最对口的。1958年,在中山大学念本科时,我就对东南亚文化研究产生了兴趣。除了两年的基础课程之后,我选修了两年东南亚历史专业课程。随后,就一发不可收拾,3年研究生课程也选择了东南亚史学专业,不过,真正大规模开始研究东南亚历史,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我主要做三个方面的研究:一个是东南亚历史,一个是中国和东南亚关系史,一个是华侨史。
至于为何选择东南亚历史这个方向?这跟我出生、成长在侨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东南亚国家本身就有不少华侨,特别是一些国家还能见到不少台山的老华侨。在研究交流期间,我还碰到过一些特别有趣的事情。记得有一次去东南亚某个国家参观,在市场中就碰到一个台山老太太,我和她用台山话交流,其他人看着都有点目瞪口呆,因为他们根本没办法听懂。另外,我台山老家的一些先辈也纷纷出去东南亚国家,小时候耳濡目染,对华侨、华人历史文化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
2 华侨文化
不等同于侨乡文化
记:余教授,您曾多次指出华侨文化不能等同于侨乡文化,您能具体说说这二者的区别吗?
余:中华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纽带。华侨文化和侨乡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但不能把华侨文化等同于侨乡文化,应把二者加以区分。
华侨文化形成于华侨的侨居地,产生于异国的土地上,受到了中华文化和侨居国文化的共同影响;侨乡文化则形成于华侨的祖国,产生于华侨自己故乡的土地上。华侨文化是侨居社会的产物,是一种侨民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分支。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们把外国文化传回自己的故乡,日积月累,逐步形成以中华文化为主,外国文化为辅的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侨乡文化是回乡的华侨和侨乡当地人民共同创造的,它形成于中华大地,是一种区域文化。
侨乡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征,比如说侨乡的很多建筑,如开平的碉楼,它们都是侨乡文化的一种体现。从外观看,这些建筑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弥补了中国建筑结构在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的某些缺陷,而从内部结构看,仍为中国传统民居厅、房、廊的格局,中间是厅堂,厅堂设有历代祖先的神位,两侧各有一个厢房。
3 打响江门“第一侨乡”品牌
记:现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意侨乡这个特点,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青睐于打“侨”牌。请谈谈您怎样看待江门“第一侨乡”这个称号?
余:江门五邑华侨出国时间早、人数多,在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他们与家乡的关系密切,并且最早回来建设家乡。从这些方面来说,江门“第一侨乡”的确名副其实。
我认为,建设江门华侨博物馆对于打响江门“第一侨乡”能起到极大的作用。华侨博物馆建好了,至少能起到三大方面的作用:第一,艰苦创业的教育,比如,华侨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去的,在外面又是怎样艰苦奋斗,到处受人排挤等,最后怎样才慢慢发展起来了。华侨去国外不是捡钱的,而是艰苦奋斗的。这种教育在侨乡特别需要,因为不少侨乡人容易产生依赖思想。五邑华侨出国淘金、寻梦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艰苦创业教育史。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在每个时代,华侨都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这种具体的事例,对后人是一种难得的教育,可以说本身是一部活教材。再次,联系海外新一代华侨的桥梁。华侨博物馆可以成为新一代华侨寻根问祖最好的依据。
4 “开平碉楼”历史文化价值很高
记:今年江门侨乡出了一大盛事,那就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成为广东省第一项“世界文化遗产”。您多年来从事华侨华人的研究,在您看来,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
余: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可喜可贺!作为一名江门侨乡人,我为之自豪。开平碉楼与村落是海外华侨与侨乡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成果,是华侨文化与侨乡文化融汇的结晶。开平碉楼与村落能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首先,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五邑侨乡一项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反映了五邑侨乡过去的一段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已经过去的时代不可能再现,这种历史文化资源也不可能再生。其次,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代表的侨乡中西合璧建筑,是五邑侨乡特有的文化现象,是五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张特点鲜明的名片。保护好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就是保住了五邑侨乡独特的文化现象。再次,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侨居美洲的华侨把西方的建筑技术、风格和原材料带回自己的家乡,由侨乡的能工巧匠建立起来的,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在吸收西方文化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对侨乡原有的居民建筑加以改造,所以说,侨乡中西合璧的建筑,是海外华侨和侨乡人民共同创造出来的,这种历史文化资源显得异常珍贵。华侨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侨乡中西合璧的建筑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开平碉楼与村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主要原因之一。
5 保护性利用“开平碉楼”
记:有人说,“开发”与“保护”是一把双刃剑。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了,我们该怎样处理“开发”和“保护”两个方面的工作?
余:出了名了,怎么办?这个是目前很多人关注的问题。合理地开发利用“开平碉楼”,不仅可以达到展示文化遗产和宣传开平、江门,宣传广东的目的,还为保护“开平碉楼”提供了经费上的保证,使“开平碉楼”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持续的保护。
开平碉楼与村落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尽管它存在的时间不是很长,算不上历史悠久的古迹,但却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对这种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一定要好好加以保护。开平碉楼与村落申遗成功后,务必会带来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的部分收入应用来充作碉楼的维护经费。有些建筑应该加固的,应及时加固。有些建筑需要维修的,应作适当的修葺,但是,不宜搞“装修”,总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保留建筑的原貌。不宜在碉楼与村落的周边地区建饭店、娱乐设施等现代化建筑,防止对当地自然景观的破坏。维护工作最好由文化部门进行统筹,防止过分商业化。
6 科学研究须一步步攀登
记:余教授,您学识渊博,并在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对治学有何秘诀?或者说,对现代一些从事学术研究的年轻人有何忠告?
余:科学研究无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步去努力攀登。只有扎扎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取得经受得住时间考验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果谈治学之道,这应该是我最大的体会,这也是研究历史的必由之路。
要进行历史研究,就需花大量时间收集大量的史料,了解古今中外学术界的成果,但这就需要能够静下心来,能够钻到书里面去,一步一个脚印,日积月累,最终取得学术上的成功,比如,我了解到中国古籍有关东南亚各国的记载,对东南亚历史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于是我决心把这些资料整理出来。在最初的研究中,我并没有急于发表论文,而是在图书馆潜心苦读多年。在研究东南亚历史时,我收集了大量有关中缅关系、中泰关系、中澳关系和民国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资料,并到北京故宫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了大量清代外交档案。我还十分关注国外同行的研究,参与翻译英国D.G.E霍尔教授的名著《东南亚史》、前苏联学者瓦西里耶夫的《缅甸史纲》等东南亚历史权威著作。只有阅读了大量资料,扎实了基础,通过潜心研究,才能真正做好学问。
治学首先要打好基础,现在许多年轻人底子比较薄。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做起学问来就容易钻牛角尖,甚至会漏洞百出。十年磨一剑,治学必须能够忍受寂寞,忍受坐冷板凳。急功近利,心态浮躁,这是治学一大忌讳,也越来越成为不少现代从事研究的年轻人的通病。 (宁园 付学超 文/图)
余定邦教授在东南亚历史文化研究中,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推崇
一,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