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朱子杯”民间斗茶赛有什么不一样?让福州市场“岩茶热”的幕后推手告诉你!
说起近些年来福州“岩茶热”的非主流型现象,自然离不开今天登场的这位幕后推手,人家从铁观音当道的年代开始,就在铁观音头部品牌门店旁边开始经营岩茶。
这有点像在喜茶旁边开茶叶店的性质,等你年纪到了,自然开始喝茶,等你道行深了、口味重了,自然就感受到了岩茶的好,可以说,这位无形中的幕后推手,就是武夷岩茶火爆福州的先锋。
他就是熹茗创始人,朱陈松。
▲熹茗创始人朱陈松
说他是“幕后推手”这件事估计会让很多业内吃瓜群众表示出又爱又恨的争议局面。“恨”的情绪很纯粹,完全就是因为自己做的不如别人好的嫌弃,但“爱”的层面就显得博爱得多。
可能是个人价值的表现,也可能是一种商业推广带来的公众利益最大化的大局观,这就涵盖了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心理学和民俗学等大量的逻辑牵绊,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在福州市场开创的民众喝茶氛围成了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切格瓦拉。
是的,用朱陈松自己的表达就是,“任何领域都需要具备干革命的精神”。
▲朱陈松茶室里的切格瓦拉
于是,铁观音开始火热的时候他垂直于岩茶市场,当岩茶市场逐步稳定之后,他又开创了白茶领域的革新,总之,这位“幕后推手”看起来跟大部分的人不一样,但这个不一样,就是他超前于别人一步的关键。
比如今年已经举办了十九次的老牌资历赛事,“朱子杯”第十九届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在二十个年头的延续下因为这个切格瓦拉式的先锋人物加入,又将玩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让Y老师盘给你听。
市场风向标:
奖金最高的选品+最好卖的产品
关于奖金最高这件事情我已经在上一篇文章中跟大家分析过了(关联链接:20年来始终是斗茶赛顶流,靠的不只是奖金高!),光看金额高不算高,平均到每斤茶样的单价高才是真的高。而且当斗茶赛事和奖金跟一个营销特别厉害的团队联系到一起的时候,这件事情的逻辑就有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营销思维厉害的人在选择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肯定已经考虑好了这件事情本身的专业度和市场接受度之间的权衡。
专业度不用说了,专家代表是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也是今年岩茶圈最火的男人刘国英老师。
▲ 武夷山市茶业同业公会会长、非遗传承人刘国英老师
他是这场赛事的历史创始者组织者,也是这场赛事活动规则和流程的制定者,由他带领的专家评审团几乎就是当今行业内的顶流,光是这份无可替代的专业度,足以树立这场赛事的权威。
而“最高的奖金”无疑就是为了吸纳更多符合企业标准的好茶。
那么问题来了,企业标准的好茶跟专业评审的好茶,是不是同一种茶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经常听到一种对立,就是关于“懂市场”和“懂茶”之间的抗衡关系。
很多人本能的认为,“懂市场的人”大多时候都是“不懂茶的人”,虽然Y老师入行时间尚短,但是这些年通过山场主人和茶空间主人的多方沟通中发现,这些能够了解市场的人,不但懂茶,还懂人。
我们常说岩茶的产品属性太强,不但受山场的影响,工艺的加持也让这个产品更是无法复制,说白了就是两万块的茶品跟两百块茶品之间的差异,是舌头都没法隐忍的将就。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企业做到多大,但凡到了岩茶选品这件事情上,始终逃脱不了老板本人亲自跑产区的工作环节。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武夷山见到朱陈松的概率比在福州见到他的概率大得多的原因吧。
至于市场和专业之间衡量茶品好坏的标准到底是不是同一种茶,我暂时不确定,但是就从生意的模式上来说,熹茗作为知名企业,纯粹用高额的奖金独立操刀办一场“熹茗杯”的赛事完全是成立的,就冲着单独的茶样收割也在生意逻辑的合理范围内。
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朱陈松,他说,“熹茗独立办从能力上说肯定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自己办这对当地茶产业的推广和引领有限,但是跟权威的机构联手,就让产业的衡量更全面”。
“一方面符合传统茶文化的斗茶赛可以服务于市场,另一方面这样企业和权威专业的结合,通过茶品的选择也可以引领市场的风向。”
这种结合,即缩小了生产端和市场端之间的屏障,也把茶品的好坏变成公开的风向准则,看来能成为切格瓦拉式的英雄人物,除了革命的精神,还得有革命方向的大局观,单凭这点,绝不是谁都学得来的呀!
斗茶赛是“斗茶”还是“斗人”
在今年,不再是需要博弈的话题
斗茶赛的奖项到底是颁给人还是颁给茶?这是一个我们探讨了五年的话题。
讲真,这就像奇葩说的命题一样,这个话题的本身就不会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毕竟对于武夷岩茶的精髓而言,茶和人的关系,就是一幅画和他的作者一般,两者是分不开的。
但是斗茶赛这种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茶和人是剥离的。
比如斗茶赛的状元。
大多数时候公开露面的唯一机会就是斗茶赛颁奖现场领奖的时候,很多时候还遇到状元本人不在现场,领奖还是代领的状况,剩下的存在方式就变成了“某某斗茶赛状元”、“某斗茶赛茶王”,更别提其他金奖、银奖的制作师傅,存在感就更弱了。
这种脱离了人文本身的茶品存在方式,对于一泡武夷岩茶而言是无法做到深入了解的,这也是我们这些年顶着压力坚持内容输出的价值导向。
于是,当朱陈松告诉我们,今年“朱子杯”开创性的将获奖茶的制作者和茶样共同推出、注明在包装上一起面向市场的时候,我内心一阵窃喜,这不会是受了我们的影响吧?!
厉害的男人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眯着眼睛反问了我,“这不就是你们岩茶教室最喜欢的方式吗?”革命人士说什么都对!
今年“朱子杯”的不一样,除了首创将制作者和获奖茶一起推出,还确保茶样和包装后商品的完全一致性,不拼堆,不加工,完全尊重制茶者作品的独立,也确保消费者收到的茶品跟现场专家评审时的一致性。
甚至在收样的时候,还要注明送往茶样的山场原料。注意哦,这点很破尺度的。
以往这样的赛事对于专家评委而言,是非常忌讳在公开场合讨论山场的,最开始接触岩茶那几年,但凡在斗茶赛现场提及“山场”这个话题的时候,专家评委都是绕开的,更有直言“我们看茶不提山场”。
但是这次却直接把山场当作送样人的姓名、性别、联系方式一起,变成了一个硬性必答的档案文件。
虽然这项操作还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是当获奖茶的包装上公开注明制作者、茶品、和茶品的山场时候,这个突破性的改变,你品,你细品。
坚持只收三斤茶样的正心
现在市场上的流行的很多斗茶赛回收4斤茶样作为审评样,其实绝大部分的斗茶是茶王赛模式,即最后的评选标准是专家评委说了算,即使有一些大众评委,人数也很少根本用不了那么多的审评茶样。
而“朱子杯”武夷山市民间斗茶赛,大众评委就有100张以上的席位,还要分为几轮评选,每年的3斤审评样本身已非常紧张,今年原本也考虑过是不是要多收一斤的审评样,后来出于对茶农利益和传统的考虑,坚持3斤。
足以体现企业对于这项活动的诚意。
其实综合上述三点再回过头来看用革命精神做事业的开创者,无论是出于人家比卖茶的懂市场也好,也还比懂市场的人更了解茶,但凡看到人家操着如此周全心,就明白消费者的智商都不是用来纯纳税的。
再换一个角度,好茶不应该是集中被封存在某个仓库里,只有借助更有力量的市场推广,才能优化产品逻辑,让更多的好茶平等的落入更多茶客的手中。
毕竟当你的茶可以落入到更多愿意为茶买单的消费者手中时,加上如今又增添了制作者的姓名,这可是某音上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有效流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