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天衡:我对篆刻艺术的几点认识(上)

我对篆刻艺术的几点认识(上)

韩天衡

中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总体讲呈高、低、高的曲线。周、秦、两汉是一高峰,魏晋以降,渐趋式微。至明末则印起八代之衰,又生一重高峰。这也是中国其他传统文化艺术里未曾有的奇特现象。
在中国有许多青年人,急于自创,对周、秦、两汉印不屑一顾,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是篆刻艺术之根、之源,是极具丰瞻性、多相性、至高艺术性的宝库。学习研究它,将会一辈子受用无穷。其所以重要:
(一)其印玺用字为其时社会用字,因时、因地、因人、因材,有极充分的表现空间,极多样的艺术风格;
(二)刻工极专门深邃,精通于铸、凿、琢、刻的技能;
(三)彼时用印玺者有很高的审美,也促使印艺的发展;
(四)使用面的普及空前绝后,普及面广决定了质的优良。
我们对周、秦、两汉、魏玺印的借鉴当是不可少的。今天我想还是更贴近地仅仅谈一下对明清流派印章的一些认识。
一 明末印坛五大家
明清流派印的突起,当以明文彭的发现青田石灯光冻引进到印坛为契机的。叶腊石,质润且易于奏刀,遂使文人都乐于入伍,在明末即已形成了一支以文人为主体的刻印大军。在彼时文士、书家、画家,大都是会治印的,但又往往不屑以印人传。
明文彭是流派印章的鼻祖,印与边款都用勒碑法,是上承两汉,下启明、清的开山鼻祖(图一)。
图一 琴罢倚松玩鹤 文彭
明何震是文彭的大弟子,他区别于文彭是谙石性,印款都用切刀,这在今天似乎不是问题,但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突破。他的刻款法,为丁敬所吸收(图二)。
图二 笑谭间气吐霓虹 何震
明苏宣也是文彭的学生,刻印气格宏伟,特别是偶尔尝试用披刀,是一发展(图三)。
图三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苏宣
明代的大印家还有朱简与汪关。朱简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用古玺入印的印人,得高古之致,治印用篆字取赵宧光草法,刻法取碎切法,都有创意,这直接影响到浙派艺术的产生(图四)。
图四 又重之以修能 朱简
汪关印白文取汉铸印,朱文法圆朱,为明人中雅妍第一。朱文在交叉处,多采用“焊接点”,使印面平添出凝厚,这是他的发明(图五)。
图五 恣慵散人 汪关
明代的五大家,对后世影响称巨的,当是苏宣、朱简、汪关。
苏宣的用刀,影响所至可沿及到程邃、高凤翰、邓石如。
朱简的用刀,影响所至可沿及到丁敬身开创的浙派诸子。
汪关的作风,影响所至可沿及到林皋、巴慰祖、翁大年乃至近今的陈巨来。诚然,这是从大脉络上去梳理。
二 清代的印坛大师
程邃、林皋都是明、清转折期有成就的印家,林皋是基本上承袭汪关,以精工秀整为体,程邃多取金文作朱文小玺,虽字涉于怪,而其用刀朴茂浑厚,是明贤不可企及的成就,然两家都未形成面的影响。
丁敬是西泠的开山,其不守汉印一家,而兼取六朝唐宋之妙,化之为印,故堂奥宏大,成一代气象。体尚方、刀尚切、味尚生是一特征(图六)。
图六 袁印匡肃 丁敬
艺术的发展总是反向突破的,邓石如的成功,正在于窥出浙派的体方刀切,而采用体尚圆、刀尚冲、味尚醇,从而独得婉畅流走、婀娜多姿的风韵,赢得益多的追随者。邓石如早期印是恪守明人的,中期以其天赋及对汉篆的理解,以书入印,成一大新面(图七)。特别要指出,其体尚圆、刀尚冲、味尚醇的基调,为后世学者较之浙派更多地创造提供了可以开挖和发展的天地。
图七 家在龙山凤水 邓石如
丁、邓以降,最值得研究的印人当是吴让之、钱松、徐三庚、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诸家。
吴让之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其格局虽稍逊于邓石如,而在技法上的发展与完备是足以为后世师的。吴氏配篆有老实一路,也有机巧一路,他曾有“以老实为本”的说法,这仅是针对赵之谦的印而发的。吴氏的看家本事是用刀,若无其事,举重若轻,刀浅味深,是其妙处(图八)。

图八 吴熙载印 吴熙载

钱松被好事者排为西泠八家之末位,而其成就当是不能仅以浙派论的。钱的印优游不迫,在用刀上他切中参以披削法,特多醇厚的古茂之趣,戛戛独造,为先前所未见(图九)。

图九 上马杀贼下帷著书 钱松

赵之谦是明清印坛里最具天赋的人物。刻意求新,化古为新,妙于配篆,是其超乎常人的特点。故其一生治印仅四百方,而其某些作风则开启后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赵之谦,就不会有黄士陵、齐白石印风的出现(图十)。
图十 寿如金石佳且好兮 赵之谦
吴昌硕是印坛巨匠,其30岁前印不见佳,此乃地处僻乡所囿。后游外埠,交文友,涉古器,目受心领,融会贯通,则如虎生翼,所作足以上欺浙皖,自成径畦。突破前贤樊篱,以书画、瓦甓意趣入印是其一特征;精心雕琢而复归于朴,以粗服乱头处之是又一特征。他是在中国印坛里开辟了大写意一路的先锋,我认为他的妙处还在于印初成,修饬印面,以破求完,为平面的印,开拓出近似浅浮雕的两重空间(图十一)。
图十一 安吉吴俊章 吴昌硕
黄士陵初习浙派,继习邓、吴,又得赵之谦印风启迪,取意吉金,遂开黟山新面。黄士陵之印近乎板,而内理生动;外板内灵,故多得幽默之趣。此外,他在用刀上是有突破的,如白文由笔道外起刀,朱文偶从笔道里侧起刀,都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图十二)。
图十二 少司马章 黄士陵
文章来源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

  • 学术 |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下)——韩天衡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下) 韩天衡 四.印人倾诉于印款里的奇思妙想 印面唯枣栗之地,有作为的印人犹能小中寓大,尺水兴波,印款的篇幅远过于印面,聪慧的印人岂有不大做其文章而尽情发挥的?! 以窄义论之, ...

  • 学术 |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上)——韩天衡

    五百年印章边款艺术初探(上) 韩天衡 一.一个长时期被忽视的印学课题 自明代中叶以降,篆刻的边款艺术成就与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齐驱并驾的,倘使说明清流派印章艺术是秦汉印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发展产儿,那么, ...

  • 学术 | 光照一代的印学开拓者——《去疾印稿》序——韩天衡

    在当代篆刻界,方去疾先生是杰出且重要的一位大家(图一).就我的认识,他在印学(包括篆刻)领域里的贡献至少是有三个方面. 图一 <去疾印稿>书影 一.钩陈索玄,梳理流派,正本清源 自19世纪 ...

  • 刘江:篆刻艺术形式美及其时代特征(上)

    本文本文转引自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五十周年文献集<书学之路>,作者刘江,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45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 ...

  • 刘江 || 篆刻艺术形式美及其时代特征(上)

    刘江,1926年7月生,四川万县人.1945年入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预科习绘画,1949年投笔从戎,1957年复学于浙江美院国画系,得校长潘天寿教授书法.篆刻.1961年毕业留校任教书法.篆刻等课程. ...

  • 韩天衡:篆刻艺术四十多年来是前所未有的繁荣

    韩天衡四岁写字.六岁刻印,在方寸之间徜徉近八十年.他对篆刻艺术的感知.他在作品之外的心声,日前具化为一场展览,呈现给观众.历时五个多月的<心心相印--中国印文化大展>2021年5月5日在上 ...

  • 韩天衡篆刻艺术系列大赏(旧印)

    --转自上海韩天衡艺术馆 韩天衡先生是当代公认的兼擅书法.国画.篆刻.艺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的通才.他的篆刻奇崛.瑰丽.多姿:他的书法宽博.堂皇.雄浑:他的国画清奇.洁莹.恣肆:他的文章清新.思辨.深刻 ...

  • 韩天衡:超级印人钱瘦铁的篆刻艺术

    来源: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超级印人--钱瘦铁的篆刻艺术 韩天衡 在近代印人里,钱瘦铁是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人.由浪迹吴门的刻碑铺卑下学徒,通过师长的提携,自身的奋搏,仅以数年春秋,即叩开艺坛的大门,跻身辉煌 ...

  • 《韩天衡篆刻艺术赏析》选萃(一)

    来源: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品 印 韩师天衡精研印学六十余载,镌印数万.所制既有雄强奇崛.盘搏纵横之朱白文,也存蜿蜒多姿.瑰丽灵动之鸟虫篆.印作变幻万千,绚烂之至.众鉴者虽酸咸殊味,而观其印无不叹服.沙孟 ...

  • 学术 | 《韩天衡篆刻艺术赏析》选萃(二)

    品 印 韩师天衡精研印学六十余载,镌印数万.所制既有雄强奇崛.盘搏纵横之朱白文,也存蜿蜒多姿.瑰丽灵动之鸟虫篆.印作变幻万千,绚烂之至.众鉴者虽酸咸殊味,而观其印无不叹服.沙孟老誉其"为现代 ...

  • 学术 | 对篆刻艺术传统与出新的思考——韩天衡

    -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对篆刻艺术传统与出新的思考 韩天衡 *全文预计阅读时间13分钟 有篆刻艺术创造的产生,就有了篆刻传统的沉积.优秀的传统无疑是十足的创造,至少是由上古直到昨天的地道创造. 我曾经 ...

  • 《韩天衡篆刻艺术赏析》选萃(二)

    来源: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品 印 韩师天衡精研印学六十余载,镌印数万.所制既有雄强奇崛.盘搏纵横之朱白文,也存蜿蜒多姿.瑰丽灵动之鸟虫篆.印作变幻万千,绚烂之至.众鉴者虽酸咸殊味,而观其印无不叹服.沙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