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吗?孔子的母亲颜徵在!--李子君
在孔孟故里,有一个地方,叫颜母祠;
有一群人,叫守护者。
三年了,尼山母爱书院的我们和村中居民认真守护着!
然而,有时候做得多,说的少了,因为越做越觉得不足够,越应该多做一些。近来,很多外地的朋友发来信息,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此,便和大家交流一下孔子的母亲和她的祠堂。
关于孔子,毋庸赘言,他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贡献,是无法磨灭的,正因为此,他的成长足迹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些。
孔子是如何成长的?有人说是基因里的贵族血统,有人说是“天固纵之将圣”,有人说是悠久博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但是,有一点尤其重要,在他三岁(或者两岁)到十七岁(或者二十四)的人生阶段,他在一个人的教育养育下度过,她是孔子的母亲颜氏(一说颜徵在,今从颜徵在),对于这样一个母亲,我们确实应该多了解一些。
颜徵在是谁?
颜徵在,史称颜母,孔子的母亲,今习惯称为孔母。显然,用今天的话说,她是颜家的女儿,孔家的媳妇儿。那么,就需要了解一下婚姻双方的情况。回顾孔子的祖上,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 建都商丘。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为孔子的嫡系先祖,目前这是我们可以追溯的。到了孔子的六代祖--孔父嘉,为子姓孔氏,居住在宋国,曾任大司马。到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避宋国内乱,从宋国到了鲁国。从此孔氏在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定居,成为鲁国人。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人才出众,建立过两次战功,因单臂托住悬门让冲进城池的部队撤出而闻名,曾任陬邑大夫。也正因为此,他是被一方百姓所敬慕的英雄形象,是值得托付的仁义之士。哪里可以看出来呢?通过叔梁纥求婚的一段记载:《孔子家语·本姓解》:“叔梁纥……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颜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颜父问三女曰:‘陬大夫虽父祖为士,然 其先圣王之裔,今其人身长十尺,武力绝伦,吾甚贪之。虽年长,性严,不足 为疑,三子孰能为之妻?’二女莫对,徵在进曰:‘从父所制,将何问焉?’父曰:‘即尔能矣。’遂以妻之。”
颜父对于这个年龄近七十的求婚者表达了一种态度,“吾甚贪之”。尽管他已经娶过两任,有九个女儿,一个有足病的儿子。
颜家的三个女儿中,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无法接受,只有小女儿颜徵在欣然应命,虽然,当时她只有十几岁。至于她本人对叔梁纥有无崇慕心理,不得而知。但是,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孝亲、和善的人。这种优良品质是很难得的。
嫁过去后,她便安心做孔家的媳妇儿,那么有一件事情是她很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延续香火,依照叔梁纥的年龄,她对此事很担心,于是到尼山祈祷,希望能够得到一个儿子。我们都知道,“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显然,她是懂得的。因为孔子生来不易,所以有了很多的传说,一个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人,我们都希望他更有力量和影响,更能够成为一种精神的支撑。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他经历了艰难的成长过程。而颜徵在在担当生活诸多考验的过程中无疑具有勤劳、善良、坚韧、仁厚的品格,才可以应对母子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尤其,还带着有足病的哥哥孟皮。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深深的体会,老人的苦当属白发送黑发人,而孩子的苦莫过于少失父母。孔子三岁时(此为虚岁,大概是两岁),叔梁纥故去。无疑,颜徵在没有了依靠,没有了支撑。依照她的性格,用今天的话说是要独立自主。于是,她选择了迁居。迁往哪里?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如果一个母亲要迁居,首先考虑的一定是孩子。她迁到了阙里,阙里有什么?有周朝的文献典籍,有周公庙,有好老师。孔子曾自述其志:“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我们可以思考,志向是从什么样的土壤中栽种出来的呢?同时,孟母之行为,是否从孔母之迁得到了启示,也未可知。母亲对孩子的期待在同样或相似的社会背景下是会有相同之处。就今天而言,我们依旧会为了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到最好的学校学习,有一个好的周边环境而选择住房区域或者迁到更理想的城市去居住或者发展。颜徵在便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率先考虑到相关因素而做出行动的母亲。
根据《世家》的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尝陈俎豆,设礼容。孔子在相关的文化教育环境中,找到了独特的童年乐趣,好学、好礼。他观祭祀周公之礼,并自己陈设礼器,学习演习。在今天看来,这是一个不同于其他同龄儿童的优秀的孩子。关于孔子少年儿童的记载是极少的。但是无疑,颜徵在是孔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启蒙阶段,创造了一个可以使其奔赴成长方向的教育条件和思想基础。
孔子十五而志于学,十七将父母合葬于防(此为一说)。在其成为一名成人的道路上,她作为一名母亲实现了陪伴和教育。有人对孔子不知其父墓作出各种猜测,由此和颜徵在婚姻地位问题或者出生阶层问题做了联系,这其中的种种,涉及学术,我们将另作论述交流,给大家一个可以参考的方向。在此只取一说,古人是不墓祭的,只在家祭神主。古人坟墓不封、不树、不堆土、不种树、无法辨认,尤其是士及以下阶层。颜徵在不说,或孔子不知其父墓,都是可能的。然而,孔子作出合葬的举动,无疑对母亲是一种孝敬和尊重,是远胜于很多语言和记载的实际行动,孔母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
艰难的生活条件和母亲坚韧性格的影响,奠定了孔子成长为广博如天,高明如月,思想系统,学术广播,修养高尚,境界深邃的思想家、教育家的牢固基础。
我们有理由了解、认知、熟悉并且敬仰这样一位母亲。
那么,今天,我们去哪里纪念她?
颜徵在的祠堂
在曲阜尼山对面,隔沂河相望有一座山--颜母山。在山下不远处的宋家山头村(今属邹城田黄镇)有颜母祠。祠3间,灰瓦硬山顶;有灰色围墙,红漆大门,红漆柱子。一说始建于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六年(1493年)。(另一说:建于东汉,最迟北魏。《水经注,泗水》(卷二十五):沂水出鲁城东南,尼邱山西北,山即颜母所祈而生孔子也,山东一十里有颜母庙。)院内有石碑一通,碑额刻“大明”二字,碑身正中上部刻“阙里孔氏报本之碑”,下部刻“周故夫子外府颜府君祠”等字。左侧刻“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济南尹(尹旻)题”,“弘治六年岁在癸丑春二月有六日之吉”;右侧刻“宣圣六十一代孙袭封衍圣公孔弘泰、孔颜孟三氏子孙教授司学录孔公璜同建”。在一张红色的供桌上立着一个排位:启圣王夫人之神位。元至顺元文宗加封叔梁纥为启圣王,颜氏为启圣王夫人。于1986年重修。
据闻,此祠曾有位老人看守,老人过世以后,无专人值守。2013年定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尼山母爱书院自2016年始,自发对此祠进行常规维护,每月组织社会人士来此进行志愿服务。
那么,和祠堂产生联系的明朝皇帝朱佑樘值得我们同时牢牢的记住,他是一个在母亲影响下的仁爱勤政的王者。任何行为都不是无来由的。无论是始建或复建颜母祠,我们看到他对母亲的一种敬仰;一生只有一个皇后,我们看到了他对女性的尊重。而他当政期间社会尤其的清明。在中国的历史上,也许我们应该借此对他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社会的高层关注和两性关系有一个全新的期待。
孔孟故里女性的守护
守护是什么?
我曾说,是一扇门关着,一日推开门走进去,陆续走进去,再不曾出来过。为什么是陆续走进去?发现只是一个起点,而陆续才是一个延续。从三岁蒙童到七十古稀,这三年,每个月都有一批受到影响的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走进来志愿清扫维护。最初,祠堂前没有道路,种满了玉米,找不到大门,摸索着进来,一不小心就会在荒草萋萋的院子里被满地的青苔滑倒。祠堂没有窗户,夏天小鸟会飞进来,满堂的鸟粪,我们用双手把这些轻轻地清除,像保护自己手心的珍珠一般,一层层的除去灰尘,让它发出光来。常常有一个童稚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孔子伟大吗?他的母亲是不是更伟大?”我们笑着。渐渐地,冬扫落叶,春种花木。三年来,颜母祠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荒草萋萋到庙堂明朗,孔孟故里的女性在这里种下了新时代的希望,联合国及各国女性代表共同种下的梓树,志愿者种下的海棠、兰花等等,无不在这片土壤上蓬勃生长着,愿这个精神寄托地在我们共同的守护下和全球女性的关注下,四季沐浴着明媚的阳光,代代延续着福泽。
村中的居民也在向着美好愿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着。从最初的遗忘,到后来的漠视,再到走进来瞧瞧,围起来看看,直到今天有人用心看护,村民主动参与清扫,直到成为她们心心念念,共同维护的圣母祠。母爱的光芒终将透出光亮继而普照大地。据闻:本村近300名妇女,大概有60%以上在家中全职负责照顾孩子。那么,这片土地上的母亲应该如何陪伴孩子成长?尼山母爱书院将对孔母的敬仰从精神落在实际行动。
在孔孟故里的这个地方,每年九月我们会举行“全球女性联合祭祀孔母大典”,告祭告慰。这一行为在一定意义上首开历史首次民间单独祭祀孔母的先河。女性光辉和母亲形象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彰显。
母爱,可以使人的一切行为向善!
守护不是静止的,我们始终在行动......
李子君
己亥夏于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