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埠这座民国建筑把孙中山授予的勋章刻在大门上
前不久的豪宅图鉴中,提到不少名人的自家宅院,通常会起一个别致的名字。
如位于下东平路的 莼 园 ,原是饶家的私宅,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父亲饶锷主持修建。
同样位于下东平路的 约 园 ,是一座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它的最早主人是清代光绪年间的举人,汕头市税务局局长、《汕头商报》主笔及汕头孔教会会长王延康。
位于庵埠开濠村,上世纪初潮汕商会会长李鸣初的宅院,用自己名字命名的 鸣 园 。
那是庵埠镇亭厦村人称为“高楼”的一座庭院-- 归 园 。
为何起这个名字,大概和这座庭院的主人本身的经历有关。
陈友云是庵埠镇亭厦村人,原名树森。生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少年时期父母亲就不在了,青年时期变卖家中部分财产到日本留学。
和当时大多数留学日本的热血青年一样,在异国清楚地看到当时的中国何等水深火热、四分五裂。
那时候的鲁迅选择弃医从文,而同样师承章太炎的陈友云,选择追随孙中山先生的脚步,参加中国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成立情形
1911年,积怨已久的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此时,陈友云奉令回国策应,与云青海设机关于汕头。
潮汕光复,陈友云与多年以后的首任汕头市长王雨若、卢浩川等创办《汉潮报》,抨击地方恶势力。
在一份揭发当时军阀如何蹂躏潮汕人民的资料中,我们找到《汉潮报》被毁的史实。
讵有不肖会员林激真,于三月十二号再犯汕头,围攻安抚使署,枪杀潮军无数。旋复击商团,抄商会;毁演说所;毁《汉潮报》,毁《图画报》;劫掠由暹回汕侨商,焚福合埕一带店户百余家。奸淫妇女,抢劫银庄,生拿平民,剖挖心肝,悬诸竿中,游行街市。
张永福等致孙中山函(1912年4月)
《汉潮报》被勒令停刊,陈友云再次远走他乡,奔赴南洋。
他先后与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总理廖正兴、泰国侨领高晖石等创办《天声报》及《振南报》,作侨胞喉舌继续在海外发声。
《天声报》原件
待到潮汕稍微安定之时,他回到汕头恢复《汉潮报》,鼓吹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
1918年他被选为广东省第二届议员。
1921年2月,年仅33岁的陈友云于12月29日在潮安的议会通过任县长(应区别于现在的潮安区,由省直辖),兼庵埠警察所长。
1926版中华民国新地图
1923年2月引退北游,任直鲁豫巡阅使署顾问。不久回潮汕,任汕头市市政厅长。
汕头从1921年设市政厅,到1949解放,除掉中间沦陷的7年,21年间共换了33位市长。
市长姓名
任职日期
备注
王雨若
民国十年三月九日
首任市政厅长
黄虞石
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代理市政厅长
萧冠英
民国十二年一月七日
邓尔慎
民国十二年五月二十八日
代理市政厅长
陈友云
民国十二年六月十九日
饶凤翔
民国十四年三月十二日
杨霖
民国十四年七月十三日
雷飚
民国十四年九月二十一日
陈箇民
民国十四年十一月五日
邓振铨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五日
代理市政厅长
范其务
民国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民国汕头历任市长(市政厅长)部分名录
任期不长,做的事并不少。在担任潮安县长期间就倡修潮州西湖,把旧府署改建为县政府。
不到两年的汕头市政厅长,他先后参与了中山公园和汕头市政厅的规划设计。
在当时最大的一家保险公司--上海华安合群保寿有限公司公布的参保人名单中,我们找到了陈友云的照片。
第三行右一为陈友云
旧汕头市政厅外观
如果说有相同的地方,大概是设计建造团队了。
陈友云任市政厅长期间参与了汕头市政厅的建设,此时汕头市政府大楼是由知名建筑师纪子玉设计承建。
工程的承包者了解到陈友云还住在一处小房子里,就带人到陈友云的家乡建设了归园。
陈友云的孙子陈图安说:“一开始我爷爷都不知道,后来才知道,知道之后才问说多少钱拿来还给他,包括这附近邻居占用了人家烂房子的地界的都赔了人家,都有善后。”
奔波异国他乡多年的前半生,如今纷乱的人间也有一方庭院属于他,起名“归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归园建造的过程中,陈友云将当年孙中山先生亲自授予的“嘉禾勋章”刻在大门上。
归园主体为两层钢筋水泥仿西洋式建筑,主座正面砌以红色水磨砖、红毛灰。
现屋主也就是陈友云的孙子介绍,在建筑的左边曾有棵“美国松”,高大茂密,在汕头都能够望得见。
建筑内部中间有天井直通二楼天面,正厅四周装饰以罗马柱,做工精细,充满民国气息。
陈友云并没有在新家待多长时间,1925年赴日本明治大学进修,获学士学位。
1935年应李汉魂邀,任广东省东区绥靖公署总务科长,后又调任东江治河委员会主任,亲赴南洋募资30万大洋准备治理韩江。
1939年2月出任揭阳县县长。不久潮汕沦陷,揭阳也危急,乃力铲汉奸。
1940年2月因病到香港休养,任香港赈济会主任。
1942年2月14日香港沦陷,奔韶关,到兴宁后方任广东省粮政局东江储运处主任。
1943年9月再任揭阳县县长,在任时整饬教育,禁种鸦片,赠麦种劝农。
1944年11月卸任居汕头。
潮汕解放前夕到香港,赋闲度晚年,于1973年逝世。
而归园在经历了日军驻点、公社化食堂、乡里幼儿园和大队等多个身份之后,如今由他的后人坚守着。
/ 写 在 最 后 /
史书不可能对历史上的每个人做过的事情详细记载,事实上任何一本传记都是这样。
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只能一次次地去发现和他相关的元素,检索信息,一点点拼凑出人物画像。这也是对于一个大时代沉浸式体验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