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建议你去医院看心理科?

很多家长朋友问我,有了心理问题是看心理咨询师还是心理医生,在这里我给大家科普一下。

心理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区别

也许在很多人眼中,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医生没有什么不同。但其实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

(1)心理医生多为精神科医生或神经内科医生,拥有处方权,将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称为病人,通过简单的几分钟问诊和护士提供的测评结果数据诊断病情,然后在门诊或住院条件下接受药物治疗和作息饮食规律建议

(2)心理咨询师,是有心理学教育背景的心理学工作者,将有心理治疗需求的人称为来访者,不会将人的心理问题贴上一个病态化的标签,而是通过对来访者的心理成长、人格发展、智力、社会化及家庭、婚姻生活事件等进行全面评估,综合专业的心理测评结果诊断问题性质,借助多种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恢复社会功能和身心健康

举个例子:

主诉:进入高三之后,近两个月来,心情压抑总是想哭,一想到考试就紧张难受不想上学。也曾多次想自杀,感觉活着没意思,痛苦压抑,头痛、无食欲,不想做任何事情。休学在家时又控制不住情绪,想发脾气,时常大喊尖叫,多次摔打东西。经医院身体检查报告并无躯体疾病。

治疗方法对比

(1)心理医生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患者和家属描述,诊断该患者为双相情感障碍,也叫躁郁症。然后让病人遵医嘱,病情严重要求住院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奥氮平、反苯环丙氨,丙咪嗪,阿米替林,氟西汀,锂盐,双丙戊酸钠等)来治疗症状,延缓思维,迟滞行动。除了有副作用外,并不能改善家庭氛围、也解决不了成长过程中创伤事件的影响,改变不了对社会环境的适应力、也不能有效完善认识偏差。

(2)心理咨询师的做法:在排除由脑器质性病变的前提下,根据症状表现、病程长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判定来访者是双相情感障碍。以精神分析的方式通过基因遗传因素、原生态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及压力因素、成长过程及认知性格因素等和专业心理测评结果进一步确诊并找到具体根源,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物理康复疗法、放松训练、家庭疗法、情景疗法等制定治疗方案并指导和陪伴式进行治疗,达到解决家庭关系,处理成长的心灵创伤,改善社会适应力,提升自我价值感,调整生活模式,培养自我内在动力与自信。

心理医生总是以病为中心,谈'病'治'病',紧紧围着'疾病'开展,针对躯体症状开药抑制和缓解,而很少考虑患者健康发展问题。而有心理咨询与治疗需求的人往往是其心理健康发展的停滞,甚至是其心理防御机制中的一种表现形式。

弗洛伊德,原神经科医生,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特别重视早年心理创伤对疾病的作用与影响,其治疗方法也特别重视对创伤的治疗与处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弗洛伊德也是以病为中心的模式和采取了疾病取向的,因此,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受到了'病'的局限。

求助心理医生的目的原本是心理健康,却被心理医生贴上一堆疾病的标签,开始服用药物,更加坚信自己得病,严重而危害极大。

而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不仅是为了消除心理疾病,更是为了发展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综上,心理问题真正治愈之路,从你揭掉医学诊断的病态标签的那一刻起,如同正常人一样,找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给予专业的帮助,而不是挂号心理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