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局——大唐帝国的后半生 NO.255 大器早成的陆贽

NO.255

陆贽出身于江南大族吴郡陆氏,父亲陆侃曾任溧阳(今江苏溧阳)县令,很早就去世了,他自幼好学,十八岁就中了进士,出任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县尉。

在一次回乡省亲途中,陆贽路过寿州(今安徽寿县),便顺道拜访了时任寿州刺史的吴郡同乡张镒。

一个是九品小官,一个是一方大员;一个是青年素人,一个是资深名人……

尽管两人各方面都相差悬殊,可见面后却是一见如故,交谈起来更是比Windows系统和Office软件还要默契,比玩王者荣耀还要上瘾,一谈就是整整三天三夜!

张镒对陆贽佩服得五体投地:此人实在是太牛了,他就是武侠小说中的《笑傲江湖》,爱情电影中的《罗马假日》,历史书籍中的《彪悍南北朝》!

最后张镒不顾两人的年龄差距,主动与陆贽结为了忘年交,临行前他还特意送给陆贽一百万钱,说是给其母的生活费。

那时陆贽才刚刚入仕,经济颇为拮据,但他却坚决不肯收这笔巨款,最后只是象征性地拿了一包茶叶。

这让张镒对他更加叹服。

既有才,又不贪财,真是德才兼备的大才!

两年后,张镒升任宰相,一上任他就利用一切机会、动用一切褒义词、一次又一次地在皇帝李适面前大力推荐陆贽。

陆贽也因此步入了仕途的快车道。

很快,他就被调入京城,担任监察御史,不久又被李适钦点为翰林学士。

翰林院是唐初所设,为内廷供奉之所,里面的人员大多有文学、绘画等各种专长,他们定期入值当班,以备皇帝召见,陪伴天子从事赋诗、作画等娱乐活动,大诗人李白就曾在开元年间担任过翰林待诏。

李适当上皇帝后,对翰林院这些才子颇为重视,经常与他们讨论国事,甚至命他们撰写诏书,自此,翰林学士便从皇帝的玩伴变成了顾问兼秘书,地位与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在这个重要岗位上,陆贽很快就显现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那时国家动荡,朝中各种事务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多的时候甚至一天要起草数百份诏书,其他学士根本忙不过来,只有陆贽不仅写得极快,下笔如飞,而且文采飞扬,考虑周密,无一字不妥贴,无一词是废话,就是拿着显微镜也挑不出一丁点错误。

如此奇才,自然引起了李适的关注。

他对陆贽非常赏识,朝中的大小事务都爱与其商议,而陆贽每次总能提出独到的观点,常常让李适眼前一亮。

卢杞被贬后,陆贽便成了李适最信任的大臣。

尽管因年纪太轻、资历太浅而没有拜相,但他对皇帝的影响力却丝毫不比外朝的宰相小,有人因此将他称为内相。

在奉天的这段时间,陆贽尽心尽力辅佐李适,提出了很多极有见解的建议。

他的这些言论,不少都被《资治通鉴》全文记录,长的有上千字,如此连篇累牍的记载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以文字简洁著称的《资治通鉴》中是极为罕见的。

由此可见他有多么被后人推崇!

在这里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感兴趣的可以看《陆宣公文集》或《资治通鉴》。

应该说,陆贽确实是很有一手的。

自从他取代了那个“干啥啥不行,坑人第一名”的卢杞之后,李适的决策水平就像淋浴龙头调准了方向一样——一下子从水深火热变成了恰到好处。

在陆贽的建议下,他决定不再与造反的各藩镇全面开战,改用分化瓦解、拉一派打一派的新策略。

具体来说,就是对田悦、王武俊、李纳三个反王作出适当的妥协,而集中精力对付造反态度更坚决、对朝廷威胁也更大的朱泚、朱滔、李希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