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中医爱好者或者是网友,凡是见到怕冷的患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阳虚,然后就会想到很多《伤寒论》上的方剂,比如说四逆汤,白通汤,真武汤。在剂量上会想到火神派的大剂量附子、干姜、肉桂等等。但是由于现在很多慢性病的患者,病因比较复杂,不是单纯的怕冷来就诊,常见的表现是怕冷,但是自己吃热药还上火。怕冷不能温阳,一补就上火这种情况,这就不是阳虚,而是不通。全身的血脉不通。如果单纯了补阳的话,附子,肉桂,干姜的这个温热药就不能很好地在全身通达,所以就会一补就上火。遇到怕冷的患者,我们要好好想一下,到底是不通。还是虚?分享一个最近治疗的怕冷患者,现在总共吃了三次药。可以基本上不用吃药了,给她开了一个泡脚的药方,让她每天晚上泡泡脚就可以了。她是卖肉的,每天都要伸手从冰箱里往外拿肉,所以手接触到低温的次数比较多,怕冷,平时活动后还容易出汗。那么这种就不能单纯的从补阳来入手。一天一次大便,偶尔大便还有点粘。在说明体内有湿气存在。手不能着凉水,一着凉水,有过电的感觉,一直放射到肩部,这种症状有七八年了,她是卖肉的,长期从冰箱里往外拿凉的肉引起来的。月经每个月会提前五天。是因为她的这个身体气血不通,每到月经往下排的时候,她体内的气血出于这种对于自我的保护作用,会有一个向下涌动的趋势,这种趋势会尽快的把体内的这种淤血排出体外。
通过分析,我们就能看出它不是一个纯阳虚的患者,如果是纯阳虚的患者,她的大便就不会发黏,会是大便不成型、长期大便溏。如果是纯阳虚的患者的话。已经7-8年了,她会有痛经的情况,但是现在患者没有痛经,说明这个患者不是纯阳虚,而且她有放电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沿着经脉循行的,所以需要从经脉不通的角度去考虑。
如果是气滞的话,患者会有局部疼痛或者平常容易肝郁的情况,而且气滞的疼痛部位不是固定的,会有全身游走,不按规定道路传导,但是患者精神状态可以,情绪也还行,所以不考虑肝郁气滞。
淤血的疼痛部位固定、沿着经脉(血脉)传导,患者这个长期放电的感觉就沿着这一条经脉传导,当然,长期的瘀血也会导致气机运行出现异常,所以说是先有瘀血,再有气滞。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现代西医常说的“末梢血液循环不好”。
可以上来第一步的治疗,用《妇人良方》的温经汤活血化瘀打头。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通经脉,使血液运行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温补肾阳之品使气机运行的这种温度源源不断往上涌。患者吃完5付药以后,就感觉不是很怕凉了,而且胸部、乳房、小肚子、膻中穴开始有气流通过、说明逐渐打通经络了。在这个药方的基础上,又前后调整了两次,现在患者感觉怕冷好多了,脚心每天热乎乎的。由于患者每天工作比较忙,熬药也不是很方便,所以便改成了外用泡脚包和每天吃三七粉来善后。首先纯阳虚的患者。病情范围比较小而不通的患者,范围比较大,不通就包括阳虚。对于一个治疗疑难杂症的新手来说,医道有两个小的建议:
如果是阳虚患者,舌头一定是胖大舌、齿痕舌,除了这两种以外其他乱七八糟的舌苔,只要有怕冷症状,就一定会有不通、血脉淤滞的情况。你先给患者开小剂量的四逆汤3付,喝着看看,如果喝了上火,那就是不通,需要加入行气、活血药物。或者是你让患者去艾灸关元穴,如果艾灸一两次就上火了,那就是不通,不要艾灸了,直接温阳、行气、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