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黍、粟 探源|| 张海江
磁山,黍、粟 探源
作者,张海江
1,黍的起源
黍,一年生草本。 秆直立,单生或少数丛生,高60~120厘米,有节,节上密生髭毛。 叶鞘松弛,被疣毛;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2毫米的纤毛;叶片线状披针形,长10~30厘米,宽1.5厘米,具柔毛或无毛,边缘常粗糙。 圆锥花序,开展或较紧密,成熟则下垂,长约30厘米,分枝具角棱,边缘具粗糙刺毛,下部裸露,上部密生小枝与小穗;小穗卵状椭圆形,长约4~5毫米;颖纸质。
无毛,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2/3,先端尖或锥尖,具5~7脉,第二颖与小穗等长,大多为11脉;第一外稃形似第二颖;内稃薄膜质,较短小,长1.5~2毫米,先端常微凹。 颖果圆形或椭圆形,平滑而有光泽,长约3毫米,乳白、淡黄或红色。 种子白色、黄色或褐色,性粘或不粘。 我国华北、西北多有栽培。 一般分两种类型,以秆上有毛,偏穗,种子粘者为黍;秆上无毛,散穗,种子不粘者为稷。 本植物的根(黍根)、茎(黍茎),以及稷的种子(稷米),稷的茎(糜穰)亦供药用。
国外学术媒体先后发表了中科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吕厚远课题组的两篇重要论文。分别报道了植硅体方法学在粟、黍灰化农作物鉴定上的突破,利用新的鉴定方法对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遗址植物遗存的研究成果,该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0000年以前,说明磁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对考古遗址中腐朽灰化的旱作粮食的鉴定方法,对于东亚地区旱作农业起源的历史,特别是对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为世界粟(也叫谷子,小米)起源地的观点,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吕厚远研究员课题组通过对现代粟、黍(也叫糜子,稷,大黄米)及野生植物小穗颖片、内外稃片不同部位、不同细胞层的植硅体分析,明确了区分鉴定粟、黍植硅体的5种鉴定标准,在考古遗址粟、黍灰化样品的鉴定方法上取得突破。
该课题组利用上述新方法,通过对河北磁山遗址5个窖穴46个灰化样品和1个磁山博物馆馆藏灰化样品植硅体的系统分析、和不同实验室9个碳14年代学测定,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磁山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是黍。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研究认为,在距今10000—8700年的全新世早期,我国北方气候相对干凉,更适合黍的驯化和栽培。这项研究把东亚旱作农业起源的时间扩展到10000年以前,说明磁山遗址不仅是世界粟的发祥地,更是黍的起源地,也为认识我国北方新石器早期文化演化提供了新视野。
2.粟的发祥
狗尾草,又名谷莠子、莠(Setaria viridis),一年生,秆高30~100厘米。叶片条状披针形,宽2~20毫米。圆锥花序紧密呈柱状,长2~15厘米。小穗长2~2.5毫米,二至数枚成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刚毛状小枝1~6条,成熟后与刚毛分离而脱落;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3;第二颖与小穗等长或稍短;第二外稃有细点状皱纹,成熟时背部稍隆起,边缘卷抱内稃。 粟,又名谷子(Setaria italica),一年生,秆高1~1.5米。叶片条状披针形,上面粗糙。柱状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小穗长约3毫米,簇生于缩短的分枝上,基部有刚毛状小枝1~3条。成熟时自颖与第一外稃分离而脱落;第一颖长为小穗的1/2~1/3;第二颖略短于小穗,第二外稃有细点状皱纹。 很显然,狗尾草与粟同科、同属,二者的幼苗、植株、穗形等的形态、结构以至颜色,基本上都相似。有人通过试验分析:狗尾草的细胞染色体2n=18,粟的染色体也是2n=18。粟与狗尾草杂交比较容易成功,其杂交的后代曾出现育性不完全现象,说明它们之间有很近的亲缘关系。通过粟遗传资源在酯酶同工酶方面的分析还发现,在粟遗传资源中出现的主带类型,在狗尾草中几乎全部存在,二者皆具有相同的基本酶带,酶谱类型非常相似。由此可见,中国粟的祖本就是狗尾草。
那么,粟是怎样由狗尾草进化而成的呢?让我们来想像一下先人们当时的情况:一场山洪暴发之后,冲击了许多地面植物,使各种各样植物根块暴露无遗。人们在觅食过程中碰到它,就完全有可能去拣起它尝一尝,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拣尝,人们就可能从中得到启示:”地下也有可食之物”。这样就产生了挖刨植物根块的劳动。同时在挖刨过程中将周围的其它草本植物(能够食用的)籽实碰落,无意识地翻埋在挖刨过的土壤里。这些籽实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将会发芽生长,以至开花结籽。当人们再次在这里采集同类作物果实、根块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一不寻常的现象。这就又给人们一种启示:植物种籽埋进土里可发芽生长,生长在挖刨过土壤里的植物比近旁生长在原生地的同类要旺盛得多。久而久之,无意识地挖刨,就会变成有意识地挖刨。无意识地碰落翻埋,就会变成有意识地播种”。自然,在有意识地播种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而从中选择穗大、苗壮的进行特殊培育,使它形成新的优良遗传性,再使它稳定;然后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优中选优,最后作为新的良种推广种植。人们对于狗尾草的驯育成粟的过程,就是利用狗尾草天然变异现象采用系统育种法,选育成新品种的过程。何况石磨盘的诞生,必然是人们定向采集野生谷物很长时间以后的事。这时期,有意识地”播种”已经出现,即原始的农业经济已经应运而生,人们对狗尾草已采用系统育种法加以驯化。不然,如何解释下川遗址出土的锛形器、砍砸器、砺石、磨锤等工具用途呢?下川遗址出土的石磨盘有可能是用来加工人工栽培的谷类作物——粟的原始种即正在驯化过程中的狗尾草的。中国出土有粟的新石器遗址绝大多数分布于黄河流域,分属于新石器时代的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也是粟的起源地之一。其它地区的粟遗存,年代相对较晚,应是粟作向外传播的结果。
磁山遗址共发掘灰坑468个,发现其中88个长方形的窖穴底部堆积有粟灰,层厚为0.3至2米,有10个窖穴的粮食堆积厚近2米以上,数量之多,堆积之厚,在我国发掘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是不多见的。这些粮食刚出土时,尚有部分颗粒清晰可见。
粟的出土尤其是粟的标本公诸于世之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极大重视。以往认为粟起源于埃及、印度,磁山遗址粟的出土,提供了我国粟出土年代为最早的证据。这一发现,把我国黄河流域植粟的记录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填补了前仰韶文化的空白,也修正了目前世界农业史中对植粟年代的认识。
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磨盘,这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使用磨制石器。用此工具可以完成粟的脱粒过程。从远古时期开始,先民们便开始了粟的种植。为了得到更多更好的收成,勤劳智慧的华夏儿女不断改良粟作技术,无论是粟种选育、种植制度,还是劳动工具、物候观测,都在不断进步。
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磁山文化
张海江
粟谷的诞生记
张海江
让我们穿越时空
回到远古时期,探寻小米的诞生
粟谷是怎样由狗尾草进化而成的呢?
让我们来想像一下磁山先民当时的情况
一场山洪暴发之后
冲击了许多地面植物
使各种各样植物根块暴露无遗
人们在觅食过程中碰到它
就完全有可能去拣起它尝一尝
经过无数次这样的拣尝
人们就可能从中得到启示
地下也有可食之物
这样就产生了挖刨植物根块的劳动
在挖刨过程中将周围的其它草本植物(能够食用的)籽实碰落
无意识地翻埋在挖刨过的土壤里
这些籽实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将会发芽生长
以至开花结籽
这就给人们一种启示
植物种籽埋进土里可发芽生长
生长在挖刨过土壤里的植物
比近旁生长在原生地的同类要旺盛得多
久而久之
无意识地挖刨
就会变成有意识地挖刨
无意识地碰落翻埋
就会变成有意识地播种
在有意识地播种过程中
人们就会发现狗尾草的天然变异现象
而从中选择穗大、苗壮的进行特殊培育
使它形成新的优良遗传性,再使它稳定
然后通过一代又一代的优中选优
最后作为新的良种推广种植
人们对于狗尾草的驯育成粟的过程
就是利用狗尾草天然变异现象采用系统育种法
选育成新品种的过程
这时期,有意识地”播种”已经出现
即原始的农业经济已经应运而生
人们对狗尾草已采用系统育种法加以驯化
粟谷最早在这里种植
小米诞生地,磁山
武安市磁山二街古商街楹联选
张海江
路有自创 勤劳致富富路常有
事在人为 和气生财财源广添
二街南北东西,有景有情皆入画
磁山古今上下,无时无地不放歌
磁山年年兴旺来富贵
二街季季发达进吉祥
磁山顺顺顺,一顺百顺
二街发发发,万事皆发
磁山,山欢水笑人人喜
二街,年丰月盈日日新
回顾特色征途,磁山添锦绣
纵观金光大道,二街更辉煌
承前启后,武安儿女谱写商帮史册
继往开来,磁二人民描绘灿烂辉煌
品以真,价以亷,门庭若市
远者至,近者悦,顾客如云
磁山人和地利千般就
二街物应天时百业成
汇两山一河,集古胜今奇,旅游好去处
有项目如云,看商海似海,投资正时中
谋千家福,开丰裕道,气顺心齐,福到磁山添锦绣
招四季财,通致富路,民康物阜,旗扬二街铸辉煌
看红山内外,百业昌荣生意兴,十分开放景象
望洺河上下,千行鼎盛货源丰,万里改革风光
生意兴隆从兴隆中找生意
财源茂盛从茂盛中找财源
服务周到群众满意
态度和蔼顾客称心
武安市洺源麦香面粉厂
-源自一万年磁山文化粮储基地
张海江
磁山二街大地,人杰地灵,孕育了文明灿烂的“磁山文化”,8000年历史闻名于世;改革开放之初,磁山二街率先崛起,成为一个农工商综合发展的新山村。村经济实力名列邯郸市十强村之首,综合效益连续十年位居全国前50强。作为多年的老先进、老典型, 磁山二街新一届领导班子的步伐依然坚定有力。在产业转型的艰难抉择中,积极响应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毫不犹豫地走在了前头。因地制宜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后建成了养鹅场、养鸡场、养鱼场、粉条厂、面粉厂、油厂、服装厂、蔬菜大棚、香菇大棚等一批绿色、环保、生态的新型产业,让磁二这片热土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磁山二街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全国现代一流生产线,解决村民附近村民就业30余人。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洁白无瑕,口齿留香,余味犹存的武安磁山面粉品牌——洺源麦香面粉。洺源麦香面粉加工厂蓬勃发展,经营有法,是武安转型发展中的排头兵。
磁山二街村委会计张梅叶牵头负责创办的“洺源麦香面粉厂”,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顽强拼搏,产品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市场。张梅叶意识到:面粉加工行业竞争激烈,只有先进的设备和过硬的质量才能占领市场。为此,他们从高标准起步,在邯邢矿山局搬迁后的旧址上,建成标准厂房,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更新面粉厂原有设备,扩大生产规模,聘请技术人员,她先后两次到天津、河南等地考察项目,力抓调整。刚开始,生产问题经常出现,张梅叶和企业员工一起,经常忙到凌晨三四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查找出问题所在。解决了设备问题,又把人员系统培训提上日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老带新,一帮一,生产终于走上正轨。面粉厂十分重视产品质量,入库小麦严格把关,霉变的小麦坚决不用。所生产出来的面粉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保证纯天然、原生态,就是让群众吃放心面,良心面,吃出小麦的自然香。宽大的厂房,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干净整洁的厂区,这里可称得上是武安最好的面粉厂。日产一百吨面粉,这里生产的面粉最大的特点是:“纯天然,纯绿色,原汁,原味”的面粉。
靠优质的面粉打开了市场,每天生产量达近百吨。面粉厂不能单单依靠面粉一条路,张梅叶和企业员工经商议后,决定“多条腿走路”求发展,把所生产出来的纯天然面粉进行深加工,加工成纯天然麦香馒头、加工成纯天然麦香面条,在当地市场相当走俏,拓宽了市场,增加了效益。
中国人的烹调手艺与众不同,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面前,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一个馒头,到变化万千的精致主食,都是中国人的辛勤劳动,经验积累的结晶。然而,不管吃下了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不陌生,是妈妈的“味道” 更是家的“味道”。在洺源麦香面粉袋上醒目印着“源自一万年磁山文化粮储基地”(在磁山文化遗址先后发掘出88个储粮窖穴,库存已炭化的黍粟共约14万斤。储粮窖穴的发现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考古以来发现最多的粮仓,可谓“天下第一粮仓”。)
磁山二街“洺源麦香面粉厂”,凭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顽强拼搏,会在面粉行业中领先。
张海江作品展示区:点击以下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