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心和失落一样,发生的没什么来由

读书有快慢,但可以练习。好的阅读体验首先应该是一个集中精力的过程。这很难,特别是在读一些本来就不是很容易读的书。读书的意义也在这里,如果你读的内容都是你知道的,那这书读着也就没什么意思了。

第一次读《纯粹理性批判》是蓝公武译本。很困难,一方面句式不能理解,另一方面很多概念术语那时并不确定。几乎都是译者的理解和制造。

当时大概一个小时能读两页。后来读了邓晓芒译本,感觉比蓝译本要更能接受一点,加上蹭过一些与康德哲学相关的课,理解上能稍微好一点。一个小时能读三四页。

最顺畅的阅读是李秋零译本,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信心。总听前辈说,康德哲学是要细心的读,一步步的很细致。而黑格尔著作的阅读就要困难一些,因为里面有太多的哲学史上的知识背景。我自己的阅读感受里,最难的应该是《逻辑学》,其次是《精神现象学》。无论是听讲座,提问题,找解读,都很难说把握了其中的思想精髓。只能说是努力理解一些。这里面会有一种智力上的挑战和伴随着挑战的享受。

每天阅读一点,总觉得自己慢慢的不再畏惧阅读那类困难些的大部头。直到一个多月之前。

当时,我忽然想拿一本哲学史来翻翻,找了一本从前也翻过的,文德尔班的《哲学史教程》。人是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我以为大概一周就能再过一遍,毕竟上面横七竖八的字迹和涂画说明从前还是认真看了的。

只是这次,一直进不去状态。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就是没办法集中精神跟着论述的思路走下去。从前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去写东西,整理东西,一点点的找状态。

这次也一样,翻出来很多读的比较熟的书,每天写点想法,就这么折腾了一个月。效果越来越差。最后沦落到一个晚上只能读三五十页的地步。

就像当初啃大部头建立自信那样,啃大部头又把信心给看没了。

可能每一次阅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从头到尾,起承转合。

信心和失落一样,发生的没什么来由,消失的也没什么来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