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真传儿童静定心法: 静是培养接近先天智慧的温床, 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
南怀瑾先生
谈静定
静是培养接近先天智慧的温床,
智慧是从静中的灵光一现而得。
——南怀瑾
儿童的天性是宁静的
专注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人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操作的必要条件;而专注的先决条件就是——静、定。静心、定心,对孩子在学业及情绪管理上,有莫大的帮助。孩子无法静,就无法定,心无法定,哪能专注?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明训,智慧只有在静、定的状态下才能开启。诸葛亮《诫子书》中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及曾子所著《大学》中所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能后虑,虑而后能得。”指的也是这个道理,其中的科学道理是非常深刻的。
成人都以为儿童是好动、喜欢热闹而很难安静下来的。于是家长老师们也任凭儿童在强烈节奏的音乐中唱歌、跳舞、高声欢呼、喝采等等。外加电视与计算机的普遍,使儿童虽然很感兴趣,但性格也容易变得急躁不安,而较难长时间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其实儿童的天性是宁静的,儿童也是最能欣赏宁静的。新生儿能吮着脚趾头凝望天空,沉思几个小时,就是很好的证明,只是因为我们成人误导,反使儿童成为了受害者。
我们希望指导老师、家长通过游戏引导儿童将身心静定下来,让儿童与天地、自然混而为一,此时生命内在的潜能才会苏醒,得以最大程度的开发,而儿童的眼、耳、鼻、舌、身也会变得更敏锐和健康。
实践中我们发现儿童实际上非常喜爱这种静定训练,他们比成人更容易进入状态,并陶醉其中,这更使我们相信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开发和引导。
太湖大学堂特色课程—静定课程
儿童可以安静吗?
几乎每个成人看儿童,都有一个既定的模式——他们天生好动,一刻也静不下来。于是休闲时,常带他们到充满声光刺激的游乐场所,课业的安排也是一样接一样的排,深怕稍一停顿就输人了。
至于孩子在父母如此善意的安排下,能有多少思考经验,则不得而知了。
因此父母常感叹,为了孩子,已做许多牺牲、奉献,把最好的都给他们了,为何孩子的表现,与父母的期待总有落差?
事实上,对成人而言,儿童的心灵一直是一个难以理解的谜。那是成人总是用儿童外在的表现去猜测,而不是儿童内在的精神力量去解读。
所以成人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时,一定要以谦卑的态度,放弃自我中心,才能有所收获。
当成人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了解时,对孩子的所有付出才能看到成效。孩子有安静的本性,就是对孩子内在心灵的发现之一。
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博士,有一天,从一位母亲手中抱过一个婴儿,她看着婴儿圆胖红润的脸孔,透露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安详、宁静。这激发了她的灵感,于是她将安静变成一种游戏,用于小朋友身上,结果收获超乎她的预料,孩子非常喜欢这个游戏,他们一旦认识、体验安静游戏后,便会一再要求多次进行。
这显示安静确实是儿童生命本质的一部分。
当儿童安静本质被重视,且经由成人安排适当的情境得以抒发时,儿童的心灵是愉悦又充实的,对其心灵成长将存在巨大的教育价值。
儿童内心被关怀、重视后,他们的态度会日趋平稳,自我控制的意志力得以养成,纪律化行为就被培养出来了。
古人教育儿童,是从背诵四书五经开始,而背诵的基础即建立在安静、心无旁骛的专注力上。
可惜我们在追求西化的过程中,失落了许多老祖先的宝贝。
如果我们错失孩子安静的本质,任其偏向喧闹,对他们身体与精神上的发展,将是很大的损失。
而要孩子静、定,绝对不是命令、怒斥可达成的;因此才费心设计可帮助孩子静、定的活动,希望对父母、老师有帮助。
ICI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
儿童智慧开发研究中心
——《帮孩子找到心灵宁静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