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三百余年,一览赵宋王朝从兴起到覆灭(续))
它,不同于汉唐,也有别于明清,虽说宋朝跨越三百余年,历十八位帝王,并享有“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之美誉,但在中华版图上,宋王朝始终与一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共存,先后有辽、西夏、金、蒙古等国,中后期的宋朝甚至到了甘于委屈求全“称臣纳贡”的地步!尤其南宋末期,国土狭小、国力衰弱,朝政腐败、民怨沸腾,“气数已尽”的宋王朝走向覆灭,当是历史的必然!
今以宋十八帝王为线索,简述赵宋王朝从兴起、发展、衰败到覆灭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续篇·南宋部分)
十、宋高宗赵构
(1127~1163)
“国不可一日无主”,康王赵构在赵宋皇室中从没被看好,他自己也想不到有朝一日承袭皇位,可突如其来的“靖康之变”,让他成为世人眼里的“正统”,是延续赵宋王朝的无二人选!高宗即南宋的第一任皇帝。
“捡来的皇帝不好当!”赵构接手的是国土丧失、秩序混乱、流寇遍地的国家,皇帝没当几天,就踏上长达四年的跑路生涯。1132年,高宗终于从海上到达临安(今浙江杭州),在此落脚安身,大宋变为南宋,偏安于祖国的东南一隅。
当时朝廷有主战派与主和派,以岳飞为代表的一派坚决要求收复北方失土;以秦桧为代表一派,坚持“舍土地换和平”,这也是高宗的意旨,结果无疑是宋向金称臣,这个偏安的朝庭居然也延续了一百五十余年。
十一、宋孝宗赵眘
(1163~1189)
1162年,高宗突然下诏让位,太祖的后裔赵眘继位,这就是孝宗。高宗则为太上皇,孝宗治国理政在太上皇的笼罩之下,大事还得征询高宗的意见。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孝宗执政时,南宋给岳飞的冤案平反了。孝宗空有“北伐复国”之志,但苦于当时朝中已无人支持,也无能人堪当北伐大任。
十二、宋光宗赵惇
(1190~1194)
孝宗晚年也依高宗的样子,自己当太上皇,提前让位给太子即光宗。
据说这个太上皇的家事一团糟,光宗的皇后李凤娘极其凶悍,光宗对此只能言听计从,甚至父皇的丧礼他都没去参加。
光宗做皇帝仅五年没什么作为,倒是皇后颇有“业绩”,她提拔了娘家亲属两百多人,朝政腐败可见一斑。
十三、宋宁宗赵扩
(1195~1124)
据说,某日光宗无意说出“历事岁久,念欲退闲”的话,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结果正中某些人下怀。工部尚书与太后等人很快扶立太子赵扩继位即宁宗,光宗直接推上太上皇的“宝座”。
就在南宋小朝廷陷入权力纷争之际,北方的蒙古族逐渐崛起,当初它不过是金的属国,经过多年经营迅速强大,蒙古人早已觊觎富庶的中原,意欲称霸天下。尽管当时民间有陆游、辛弃疾等爱国人士期盼朝廷北伐,但南宋朝政腐败、国力虚弱,终成不了气候!
宁宗在位期间,大半被权臣史弥远架空,小半被权臣韩侂胄架空,可谓无能至极。
十四、宋理宗赵昀
(1225~1264)
宁宗死后,当朝权臣史弥远密谋策划让宁宗兄弟的养子赵昀继位即理宗,自己独揽朝政。
理宗时,靠与蒙古不断屈膝议和,加上蒙古发动对西夏和金国的打击,又有蒙古王族内部的权力之争,使得不堪一击的南宋获得短暂喘息之机。
十五、宋度宗赵祺
(1265~1274)
他有点智障,完全是一个傀儡,空有皇帝的尊号,实际上由太后与权臣贾似道主政。朝廷昏庸无道,国内经济崩溃,社会矛盾突出,可以说此时南宋已到了岌岌可危的程度。
其时,蒙古军(即元军)已消灭了西夏和金,南宋就是它下一个打击目标,尽管朝廷真心议和,情愿称臣纳贡,可元军根本不理会。
十六、宋恭帝赵㬎
(1275 ~1276)
宋恭帝赵㬎继位时才四岁,由太皇太后谢氏垂帘听政。
南宋最后的岁月,许多士大夫都不辞而别,所幸朝廷还有文天祥、陆秀夫等支撑着,一面与元求和、一面抵抗守卫(也有民间的自发武装)。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又上演了一幕“靖康之耻”。
十七、宋瑞宗(1276~1278)
十八、宋卫王(1278~1279)
宋恭帝等皇室成员被元军掳走后,陆秀夫、文天祥等大宋忠臣不肯降元,企图复国,又拥立益王赵罡为帝即宋瑞宗。
君臣和卫队一行人,一面抵抗一面南逃,岂知宋瑞宗在逃亡途中惊吓致死。随即又立八岁的赵昺为君即宋卫王,当他们到达珠江口的崖山,预备在此歇脚。奈何追兵围剿,无法突围,最后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壮烈殉国。
“分久必合”,南宋灭亡后,中华版图再次归于一统,一个新兴的元帝国主宰华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