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看懂中国书法?
很多人只是附庸风雅,那如何真正看懂中国书法呢?
书法、书道在古代中国是一回事,不同的叫法,没什么区别,但是细细品来,书法和书道给人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法”,方法、法则,形而下,显得直白、严峻;“道”,也包括方法、法则,但形而上,更含蓄地深藏着令人探究的“道理”,就像老子笔下玄而又玄、使人着迷的“道”,所以我本人更倾向于书道的称呼。邻国日本把书法称之为书道,虽不是他们的发明,却是他们明智地吸收、引用了唐人的说法。
吴湖帆 《手札》
一次,和丕谟说着话,不知怎么聊到了石鼓文,他一如平时做学问那般严谨认真,跑去书橱找来关于石鼓文的图片资料,然后让我仔细端看,并在一旁指点着说:你看,石鼓文的线条是不是像蛰龙起伏,蜿蜒曲折,很有生气?它的体态神气,从大篆书的发展历程看,改变了钟鼎文的姑娘气,变成圆墩墩、举止成熟的少妇气。细细看去,丕谟的比喻还真的很生动、很形象呢。
《石鼓文》
吴昌硕 《石鼓文》
身边有位做志愿者的朋友,很喜欢隶书。为什么喜欢,当然不需要原因。但是朋友道出了原因:隶书漂亮。隶书漂亮吗?好像是。隶书结体扁方,易稳妥,笔划方折,易清刚,尤其横画末端的蚕头燕尾,姿媚得真够撩人。我的个人体会再加一点,隶书还容易上手,如果喜欢写写毛笔字,并非一定要成名成家,只是自娱自乐,不妨可以写写隶书,不多时日,就能写得像模像样,还蛮有成就感的。
《乙瑛碑》
《甘谷汉简》
张旭和怀素都嗜酒,都有饮酒或大醉后落笔狂写书法的佳话。一次,我好奇地问丕谟:“借着酒劲,真能写出比平时更好的作品?”丕谟笑着和我打趣:“侬吃饱老酒试试看。”随后他解释说:“为什么古人要推崇酒后作书呢?主要是酒后神思恍惚,思想不受约束,笔底自然不会刻意雕镌,所以此时作书,可以充分流露个性的本真,体现潜意识的原色。'古来万事贵天成’,由此,以性情统技巧,则书法成;以技巧统个性,则书法败。”最后,他说:“懂得这个道理,王羲之、颜真卿自可不借老酒,各抒个性,独步千古;不懂这个道理,哪怕你吃得酩酊大醉,不行就是不行。”
张旭 《古诗四首》
怀素 《自叙帖》
楷书以后再无新体出现,忧虑依附于汉字的书法是否已无路可走。其实是庸人自扰。丕谟说,只要不死亡,就得找活路,就得求发展。在这方面,宋朝人的聪明才智,真该令人肃然起敬。他们竟别出心裁地在意境禅趣上下工夫,于是便有了苏轼的烂漫、黄庭坚的恣纵、米芾的跳宕。
苏轼 《黄州寒食诗帖》
米芾 《蜀素帖》
黄庭坚 《松风阁》
作者简介
洪丕谟(1940—2005),丕谟就是一个读书种子,一辈子买书、读书、写书,与书为伴,一生著书百余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多了,书卷之气自然而然地就从他的笔底汩汩流出,看他的书法,扑面而来的就是一股浓郁的文人气息,伴着修习的佛教禅宗味,所以被他的学生蒋频形容为“融豪气、清气、逸气、静气、书卷气为一炉,风神超迈,气象万千”。